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边疆口岸的对外传播功能浅析
范文

    刘晓程 田歌

    对外传播,广义上是指一个国家各种对外交流活动的总和,①通常特指以国家为传播主体,以对象国及其公众为传播对象的对外传播活动。近年来,学界从区域、边疆、地缘等入手,不断衍生出新的研究议题。主要有:区域對外传播,即本区域内需要向区域外的受众(既包括国内也包括国外)进行的传播活动;②边疆对外传播,即立足边疆区域、聚焦边疆问题,以“让外界了解边疆,向外界说明边疆”为内涵,以“塑造边疆形象,提升边疆实力”为目标的各种对外传播活动的总和;③周边传播,即从“国家大周边”视角出发,特指两个或多个相邻或相近的主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④不难看出,对外传播研究在国家整体战略框架下,已然延伸至更具体的问题上来,真正追求一题一策、一国一策的精准传播。⑤本文讨论的边疆口岸对外传播,就是在这种逻辑思路下发展出来的新议题。

    一、口岸:一个独特的对外传播空间

    历史上的口岸,尤其是清末列强迫使中国开设的通商口岸,一方面打开了中国市场,对中国经济造成侵略和掠夺,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中国现代城市的发展。如《津门杂记》所载:“吾国历代虽有与各国通商互市之事,然在满清道、咸以前,大都锁国独立,其经济之变迁,要皆限于国内。自五口通商以后,门户洞开,海陆商埠,逐年增辟,加以交通之进步,机械之勃兴,而吾国之经济遂息息与世界各国相通。”⑥

    以天津为例,口岸开通后,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俄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等九个帝国主义国家先后设立租界,外国人与侨民汇集于此,成为展示西方文明的窗口。在建筑上,大规模的租界建设将西洋建筑文化和技术引入天津,天津因其各具特色的花园式房屋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⑦在饮食上,侨民将西餐引入天津,西餐“博采众长”和“中菜西吃”一度成为时尚。在娱乐上,法国百代公司的“外洋灯影”一时兴起,电影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进入中国城市。⑧此外,繁荣的商贸交往,需要频繁的信息交流,无形中加速了传播媒介的发展,为后者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同时,多国侨民汇集租界,组成一个庞大的“侨民社会”,使其成为不同文化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

    当然,今非昔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发展对外贸易,促进跨境经济合作。口岸从历史上的列强工具变成促进地缘经济、政治、文化良性互动的催化剂。今天的口岸不再只是扮演过货通道的“二传手”角色,而是凭借其独有的地缘与族缘优势,继续发挥“文化戍边”的意义——“用在边疆发展起来的各种文化因子结合而形成的经验智慧及其所代表的价值、理想、信念来戍边”,进而体现国家的软实力。⑨

    从对外传播来看,边疆口岸拥有丰富的传播资源,在边疆地区、双边交往乃至地缘政治中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独特的空间媒介和传播载体。

    二、霍尔果斯口岸对外传播资源分析

    霍尔果斯是我国内陆边疆最西部的口岸。从古代“丝绸之路”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霍尔果斯一直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镇。

    (一)经贸往来中的对外传播

    口岸是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据霍尔果斯海关统计,2018年,霍尔果斯进出口货运量3574.26万吨,进出口贸易额1352亿元,分别占新疆关区的60.2%和45.6%,居全疆口岸之首。⑩与口岸伴生的口岸经济具有天然的涉外性和关联性。2012年建成的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集商贸洽谈、产品展示、金融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吸引超过5000家商户和5000余名从业人员;优惠的免税购物条件和便捷的签证制度使其成为中哈旅客的必游之地;合作中心经常举办的商品展销会、经贸洽谈会和各类论坛等活动极大激活了当地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传播。其本身已成为边境互市和交往的重要载体和“传播交往空间”。

    (二)文化交往中的对外传播

    口岸多种文化因子的输入、输出,相互融合,形成特有的口岸文化。在霍尔果斯,跨境文化、民族文化、农牧文化、边塞文化等交相辉映;一年一度的“中哈国际冬季文化旅游节”,民族传统节日“肉孜节”和“国际丝路英雄争霸赛”等文化活动渐成特色;口岸周边汇集的国门景区、莫乎尔桃花岛景区、可克达拉草原风情园等旅游景点,极大拓展了口岸的文化空间。这些文化传播资源,既可以促进跨境民族之间的平等对话,减少误解,增进理解,促进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又能促进跨境民族对中国的了解、认同,展示中国形象,提升国家影响力。

    三、霍尔果斯口岸对外传播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空间规划问题

    城市自身的发展条件,尤其是规划建设直接影响口岸城市的发展。今天的霍尔果斯依然像一个商品交换的集散地,过货功能的规划建设远远走在文化功能规划前面。《霍尔果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显示,霍尔果斯中心城区被隔离在口岸区,面积不及牧草地的十分之一,这可能带来后备建设资源的受限;风景名胜设施用地规划不到市域面积的千分之一,与“以商贸旅游业和现代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定位有所差距;此外,规划中缺少对城市特色文化板块的设计,可能会削弱未来城市的文化个性。以上种种问题,对口岸对外传播资源的开发均有可能造成掣肘。

    (二)文化传承问题

    口岸文化是口岸及其周边多种文化形态的集合,涉及文化认同、宗教信仰、历史遗迹、自然生态、政治制度、国际经贸和生产生活等元素,具有多元性、地域性、民族性、包容性、互补性和对外冲击性等特征。11口岸的国门、界碑、民风民俗、服饰饮食等旅游文化资源和配套的免税购物政策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霍尔果斯,不少游客选择前往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旅游“打卡”。然而,由于过分强调经贸功能,该中心更像“赶集”购物的消费空间,加之各种配套服务功能仍不完善,口岸文化资源未能实现其最大价值,抓不住游客的兴趣,难以真正形成文化意义上的黏性。

    (三)跨境沟通问题

    陆路口岸通常是跨境民族生活的集聚地,但霍尔果斯的跨境沟通作用却相对有限。仍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为例,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空间媒介”,该中心真正“在地性”的民间沟通并不多。例如,即使一部分在哈方区域建设的中心场馆,基本上都是由中方投资、建设、经营,本质上还是中方区域的延伸。12尽管国门超越了民族国家的边界,但实际上,由于中哈两国消费者在身份、购物类别、目的、方式和特征上的差异,依然产生跨界流动的区隔,无形之中导致一种全新的“再边界化”。13

    (四)城市形象问题

    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象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但在媒介化社会,媒介意象越发凸显。142017年,霍尔果斯因优惠的税费减免政策成为影视圈的避税天堂,一度成为“虚假泡沫”的代名词。如今网上有关“霍尔果斯”的信息,大多仍与免税有关,甚至还有关于口岸免税店假货泛滥的讨论帖,众多负面新闻使其形象大打折扣,公众在媒介意象下对霍尔果斯产生消极的主观感知与评判,无疑给口岸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四、边疆口岸对外传播功能解析及对策建议

    (一)边疆口岸的对外传播功能

    1.外事交流功能

    今天的口岸已从边境军事管理要地转向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口岸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和独特的地缘区位,使其经常作为国家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举办地。因此,以口岸为纽带,为周边外交助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是口岸对外传播的应有责任。2019年5月20日,霍尔果斯举办首届欧亚金融经济论坛,吸引了19个国家的150余名代表参会,为欧亚国家合作繁荣发展提供了互相了解、互相交流的平台。

    2.经贸交往功能

    口岸是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交汇点。在口岸经济往来中,交易双方依托口岸提供的论坛、商洽会等形式互动交流,达成信息共享。此外,口岸的开放与发展为城市带来诸多就业岗位,为当地群众创造更多谋生机会,带动当地开放意识、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转变。2019年10月,霍尔果斯启动“新边民互市贸易区”,通过促进人流、物流的沟通往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了经贸交往功能。

    3.文化互通功能

    口岸拥有国门文化、屯垦戍边文化、边贸文化、遗址遗迹、特色建筑、民族特色文化、节日庆典活动等文化资源。15口岸地缘的毗邻性带来各种各样的日常交流,既包括贸易双方的交易谈判、政府间的友好往来,也包括边疆口岸举办的各种民间文化节、研讨会等。2019年,霍尔果斯启动了以“丝路四季行,世界零距离”为主题的“中亚国际文化旅游节”,以培育旅游文化品牌,提高旅游文化吸引力。

    4.民族传播功能

    在口岸交往中,跨国民族和宗教文化成为沟通双方的桥梁。民族文化资源作为边境口岸的软实力和发展边境文化与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霍尔果斯,每年3月21日都会举办“纳吾肉孜节”。作为新疆及中亚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塔吉克等跨国民族最隆重的民间传统节日,“纳吾肉孜节”已成为跨境民族传播的重要节庆资源。

    5.旅游目的地功能

    旅游业已成为口岸城镇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有效利用旅游传播,可以充分实现国家和地区间文化成果的交流和共享,达到旅游主客体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促进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进程。16当前,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年出入记录超过500多万人次,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旅游传播场景,已成为不同文化交流互通的有效载体。

    (二)边疆口岸的对外传播建议

    首先,要做好整体性的战略传播。边疆口岸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地理节点,对促进沿线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落实落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口岸开发与建设应坚持战略性思维,在“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全面规划设计。具体到对外传播策略和手段而言,应充分挖掘口岸外交、经贸、文化、民族、旅游等特色资源及其传播功能,从整体架构入手,系统规划口岸建设,努力把口岸城市打造成一个功能齐备、特色明显的空间媒介。

    其次,要做好特色性的策略传播。历史上,口岸主要承担驿站或商品交换功能,因此常以人流、物流的出入境作为基本建设需求,规划建设往往“千城一面”,缺乏个性。而今,随着文化功能的强化,口岸规划建设必须突出应有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提及的一些旅游、节庆、会展等相关文化活动,尽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口岸对外传播的功能开掘,但若想发挥更大效用,有待于进一步做优、做精。应进一步开发当地特色文化,打造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边塞城市。

    总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口岸早已超越一般的外交、经贸功能,其对外传播功能越发凸显。只有不断开拓视野,守正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口岸建设,助推“五通”目标的真正实现。

    (本文系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及中央高校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B002、17LZUJBWZX004)

    「注释」

    ①郭可:《当代对外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②杨姣:《互联网思维与区域对外传播的价值分析》,《新媒体研究》2018年第1期。

    ③刘晓程、王:《让边疆不再遥远 ——浅析边疆对外传播的若干基本问题》,《对外传播》2012年第7期。

    ④陆地:《周边传播理论在“一带一路”中的应用》,《当代传播》2017年第5期。

    ⑤胡正荣:《国际传播的三个关键:全媒体·一国一策·精准化》,《对外传播》2017年第8期。

    ⑥张焘:《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122页。

    ⑦刘新颖:《天津城市文化之内容创新——直面租界历史,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第4期。

    ⑧任吉东:《近代天津城市文化中的租界元素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⑨徐黎丽、杨朝晖:《论文化戍边》,《新疆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⑩《2018年霍尔果斯进出口贸易额增长超两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http://www.ccpit.org/Contents/Channel_4117/2019/0121/1115368/ content_1115368.htm,2019年1月21日。

    11徐黎麗、杨亚雄:《论西北边境口岸的特点及发展路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12赵萱:《国门与道路:边界的分化、整合与超越——基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的人类学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13赵萱、刘玺鸿:《无交流的交通:日常跨界流动的人类学反思——以霍尔果斯口岸“中哈跨境合作中心”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14张洪波:《媒介意象:全媒体视阈下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策略》,《现代传播》2019年第7期。

    15张丽君、于倩:《中国陆路边境口岸城镇“双核心”发展路径——以新疆霍尔果斯为例》,《开发研究》2018年第6期。

    16王洁:《试论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旅游传播》,《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