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善待质疑 启发创新 |
范文 | 张灵丽 摘要:通过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善于查阅资料,亲自动手探究异常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倡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参与;体验;质疑;实验;鼓励;创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8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31 日常生活中,翻开报纸,经常会看到某某大学教授论文抄袭,某某电影抄袭,某某电视剧抄袭,真可谓抄袭成风,最后评论员会总结说,中国人缺少创新意识。反思抄袭现状,抄袭事件屡屡发生的深层原因在哪里?是谁扼杀了中国人的原创力?中国的学生为什么缺少创新思维?这和我们教学模式有没有关系呢?和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有没有关系呢?我想,多少有点关系吧?比如,学生提出一个疑问,中学老师如果这样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中考不考,不要去研究了,或者说,这个问题要到高中、大学才考虑的,现在不用考虑。”如果老师经常这样回答学生,自然而然地学生的质疑就会越来越少,探究的热情就慢慢被浇灭,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被扼杀了。所以,为了保护学生的的原创力,作为一线老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质疑,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我们具体该如何鼓励质疑,启发创新学生呢?多年的初三化学教学中,笔者有以下的拙见,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一、让学生参与教师演示实验 1. 通过亲自实验,培养学生“望、闻、问、切四诊法”,提高观察力和灵敏度 我一直有个“固执”的观点,学生看到的和亲身体验的感觉肯定不一样。就如一位国外名人所讲:“告诉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我会理解,让我参与,我将学会。”所以,在课堂上每做完一个演示实验,我就会把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一一传下去,让每一个同学都能亲自拿着仪器近距离玩味、体验。开学第三天,我做了一个铜绿溶于水的实验,让同学观察铜绿的溶解情况,当试管传到后面一个同学时,他很好奇,不仅看一看,还摸一摸,甚至还凑上去闻一闻,其他同学们被他的“滑稽”动作逗笑了,我赞赏说:“你们看他观察实验多仔细啊,连我都没想到要闻闻气味,摸摸试管壁温度的变化呢,其实化学的学习,尤其是实验现象的观察就需要看、听、闻、摸面面俱到的。”我真诚的赞赏完,同学们不笑了,试管传到下一个同学时,她很自然地闻闻气味、摸摸试管壁。紧接着,我同时做镁带和稀盐酸、醋酸反应的实验,当试管传到后面一个同学时,他举手问:“老师,镁带都消失了,我分不清哪个是醋酸?哪个是盐酸啊?”立刻就有同学抢答:“闻气味啊,醋酸有酸味的啊!”还有同学说:“摸试管壁的温度啊,温度高的是盐酸。”就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很快就养成了听、看、闻、摸实验现象的习惯,我赞扬说:“同学们在化学课上,学会了中华名医扁鹊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呢!” 2.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对科学的敬畏之情 反思演示实验,以前我们老师只管在讲台上做实验,想当然地认为后面的同学都能看到实验现象,但当同学把试管传到后面的时候,我站在前面根本什么也看不到,所谓的演示实验,其实是老师演示给自己看,试想,长此以往,坐在后面的同学对演示实验还有多少兴趣,对化学还有多少热情,反之,若我们迈出一步,把演示实验尽可能地让每个同学都能亲密接触一下,学生的感觉绝对不一样,而且同学在传递仪器的时候,我反复强调要注意安全,小心再小心,同学们在我的警示下,化学仪器就像名贵的水晶玛瑙般被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里,态度极其虔诚,这虔诚的态度无形映射到对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和严谨程度。 二、刨根问底追踪调查“异常实验” 1. 氧气异常气味的探究之旅 课上讲氧气的性质,当做完燃烧实验后,我赞扬说:“同学们今天课上积极性都很高,耗氧量很大,现还剩余一瓶氧气,奖励给大家吸氧吧。”同学甲猛吸一口,直摇头,一副痛苦状,同学乙也模仿他猛吸一口,大喊:“好难闻啊!”其他同学质疑道:“氧气没有味道的啊!”同学乙辩解道:“真的好难闻啊,不信你们闻闻呢?”质疑的同学也纷纷尝试,疑惑道:好难闻啊!”看到大家面面相觑,一派狐疑状,我启发说:“纯氧是无味的,可我没说这个是纯氧啊,这瓶氧气是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备的,想想有没有可能产生其他气体啊,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查看呢!”第二天上课,甲同学举手说:“上网查过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的时候,会产生氯气,氯气是有刺激性的有毒气体。””啊!我们昨天吸毒啦!”昨天吸氧的同学一脸兴奋的惊恐状,没吸到氧气的同学则满脸庆幸,呈现幸灾乐祸状! 甲同学把网上查得的资料在投影上展示给同学们看: 用二氧化锰和氯酸钾混合加热制氧气的实质是:[1] 2KClO3 + 2MnO22KMnO4 + O2↑ + Cl2↑ 2KMnO4K2MnO4 + MnO2 + O2↑ K2MnO4+Cl22KCl + MnO2 + O2 三个方程式相加,约去中间产物得到: 2KClO32KCl+3O2↑ 所以:由方程式 2KClO3+2MnO22KMnO4+O2↑+Cl2↑ 看出,可能生成微量氯气。在同学们敬佩眼神的注目下,甲同学自豪地走下讲台,我趁机大大赞扬了他善于钻研的精神,此时的他可是信心大增呢。 2. 验满氧气的质疑和实验揭秘 在讲氧气的制备时,我讲到氧气的验满方法是把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满。一学生马上举手说:“不对吧,上节课,一瓶氧气我们五个人每人吸了一大口后,带火星的木条还能复燃,氧气早就不满了,但为什么木条还能复燃啊?”我赞扬说:“是的,氧气的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带火星的木条就能复燃,至于到底氧气的浓度达到多少带火星的木条就可以复燃,你们课下可以查阅资料,或者自己设计实验探究,希望你们可以告诉我一个准确的答案。”第二天,几个学生找到我,说他们网上查询得知,当氧气的浓度达到50%[2]的时候,带火星的木条就可以复燃了,他们想通过实验来验证。我鼓励说:“好啊,拿出你们的实验方案来啊!”他们几个领了任务,兴冲冲地回去了,第三天中午,他们又兴致勃勃地来找我,说实验方案已设计好,用排水法分别收集30%、40%、45%、50%、55%、60%的氧气,来分别验证,在我的指导下,几个同学分工合作,顺利完成实验,成功得出结论。当实验成功的那一刻,几个同学别提有多自豪啦! 3. 追踪调查镁带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 在一节习题课上,有这样一道题,镁带在空气燃烧,不仅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而且还可以和氮气反应,生成淡黄色的氮化镁,请写出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本身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题目,因为刚刚做做实验,而且镁带燃烧后的产物我让同学传着看过的,于是,我问:“有没有同学看到白中带黄的固体?”同学都摇头说:“没有,只看到白色固体。”我接着问:“题目上说镁和氮气反应会生成氮化镁,而且空气中78%可是氮气啊,应该可以生成淡黄色的固体的啊?”学生说:“可能是因为氮气的性质稳定,没反应吧?”另一个同学说:“肯定反应了……他们争论不休,我启发说:“有没有别的可能呢?会不会还有其他反应发生呢,回去查资料,明天告诉我。”第二天的课上,同学乙举手说:“老师,我查过了,生成的氮化镁会和水进一步反应生成白色的固体氢氧化镁,所以看不到淡黄色了。”同样,他走到讲台写下从网上查到的反应方程式:Mg3N2+6H2O2NH3↑+3Mg(OH)2[3]后,大家恍然大悟,噢!原来如此啊! 三、结语 1. 去功利化,鼓励学生探究 我想说作为理科老师,绝对不能太功利,不能整天只盯着中考、高考,而要从科学的角度教会学生如何探究,如何思考,每个同学的能力不同,兴趣不同,老师要准许并鼓励能力超强的同学发现问题,并帮着他们解决问题,其实对真正感兴趣的知识,是没有难易之分的。 2. 开阔视野,鼓励学生质疑 如果我们老师能不断鼓励同学去质疑、去实验,同学们的质疑一定会越来越多,思考越来越深,查阅资料越来越勤,视野越来越多开阔,动手能力越来越强,创新思维越来越快,学习兴趣越来越浓。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严宣申.化学原理选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232 [2] 王祖浩,王程杰.中学化学创新实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34 [3] 王祖浩,王程杰.中学化学创新实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41 摘要:通过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善于查阅资料,亲自动手探究异常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倡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参与;体验;质疑;实验;鼓励;创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8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31 日常生活中,翻开报纸,经常会看到某某大学教授论文抄袭,某某电影抄袭,某某电视剧抄袭,真可谓抄袭成风,最后评论员会总结说,中国人缺少创新意识。反思抄袭现状,抄袭事件屡屡发生的深层原因在哪里?是谁扼杀了中国人的原创力?中国的学生为什么缺少创新思维?这和我们教学模式有没有关系呢?和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有没有关系呢?我想,多少有点关系吧?比如,学生提出一个疑问,中学老师如果这样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中考不考,不要去研究了,或者说,这个问题要到高中、大学才考虑的,现在不用考虑。”如果老师经常这样回答学生,自然而然地学生的质疑就会越来越少,探究的热情就慢慢被浇灭,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被扼杀了。所以,为了保护学生的的原创力,作为一线老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质疑,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我们具体该如何鼓励质疑,启发创新学生呢?多年的初三化学教学中,笔者有以下的拙见,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一、让学生参与教师演示实验 1. 通过亲自实验,培养学生“望、闻、问、切四诊法”,提高观察力和灵敏度 我一直有个“固执”的观点,学生看到的和亲身体验的感觉肯定不一样。就如一位国外名人所讲:“告诉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我会理解,让我参与,我将学会。”所以,在课堂上每做完一个演示实验,我就会把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一一传下去,让每一个同学都能亲自拿着仪器近距离玩味、体验。开学第三天,我做了一个铜绿溶于水的实验,让同学观察铜绿的溶解情况,当试管传到后面一个同学时,他很好奇,不仅看一看,还摸一摸,甚至还凑上去闻一闻,其他同学们被他的“滑稽”动作逗笑了,我赞赏说:“你们看他观察实验多仔细啊,连我都没想到要闻闻气味,摸摸试管壁温度的变化呢,其实化学的学习,尤其是实验现象的观察就需要看、听、闻、摸面面俱到的。”我真诚的赞赏完,同学们不笑了,试管传到下一个同学时,她很自然地闻闻气味、摸摸试管壁。紧接着,我同时做镁带和稀盐酸、醋酸反应的实验,当试管传到后面一个同学时,他举手问:“老师,镁带都消失了,我分不清哪个是醋酸?哪个是盐酸啊?”立刻就有同学抢答:“闻气味啊,醋酸有酸味的啊!”还有同学说:“摸试管壁的温度啊,温度高的是盐酸。”就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很快就养成了听、看、闻、摸实验现象的习惯,我赞扬说:“同学们在化学课上,学会了中华名医扁鹊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呢!” 2.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对科学的敬畏之情 反思演示实验,以前我们老师只管在讲台上做实验,想当然地认为后面的同学都能看到实验现象,但当同学把试管传到后面的时候,我站在前面根本什么也看不到,所谓的演示实验,其实是老师演示给自己看,试想,长此以往,坐在后面的同学对演示实验还有多少兴趣,对化学还有多少热情,反之,若我们迈出一步,把演示实验尽可能地让每个同学都能亲密接触一下,学生的感觉绝对不一样,而且同学在传递仪器的时候,我反复强调要注意安全,小心再小心,同学们在我的警示下,化学仪器就像名贵的水晶玛瑙般被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里,态度极其虔诚,这虔诚的态度无形映射到对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和严谨程度。 二、刨根问底追踪调查“异常实验” 1. 氧气异常气味的探究之旅 课上讲氧气的性质,当做完燃烧实验后,我赞扬说:“同学们今天课上积极性都很高,耗氧量很大,现还剩余一瓶氧气,奖励给大家吸氧吧。”同学甲猛吸一口,直摇头,一副痛苦状,同学乙也模仿他猛吸一口,大喊:“好难闻啊!”其他同学质疑道:“氧气没有味道的啊!”同学乙辩解道:“真的好难闻啊,不信你们闻闻呢?”质疑的同学也纷纷尝试,疑惑道:好难闻啊!”看到大家面面相觑,一派狐疑状,我启发说:“纯氧是无味的,可我没说这个是纯氧啊,这瓶氧气是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备的,想想有没有可能产生其他气体啊,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查看呢!”第二天上课,甲同学举手说:“上网查过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的时候,会产生氯气,氯气是有刺激性的有毒气体。””啊!我们昨天吸毒啦!”昨天吸氧的同学一脸兴奋的惊恐状,没吸到氧气的同学则满脸庆幸,呈现幸灾乐祸状! 甲同学把网上查得的资料在投影上展示给同学们看: 用二氧化锰和氯酸钾混合加热制氧气的实质是:[1] 2KClO3 + 2MnO22KMnO4 + O2↑ + Cl2↑ 2KMnO4K2MnO4 + MnO2 + O2↑ K2MnO4+Cl22KCl + MnO2 + O2 三个方程式相加,约去中间产物得到: 2KClO32KCl+3O2↑ 所以:由方程式 2KClO3+2MnO22KMnO4+O2↑+Cl2↑ 看出,可能生成微量氯气。在同学们敬佩眼神的注目下,甲同学自豪地走下讲台,我趁机大大赞扬了他善于钻研的精神,此时的他可是信心大增呢。 2. 验满氧气的质疑和实验揭秘 在讲氧气的制备时,我讲到氧气的验满方法是把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满。一学生马上举手说:“不对吧,上节课,一瓶氧气我们五个人每人吸了一大口后,带火星的木条还能复燃,氧气早就不满了,但为什么木条还能复燃啊?”我赞扬说:“是的,氧气的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带火星的木条就能复燃,至于到底氧气的浓度达到多少带火星的木条就可以复燃,你们课下可以查阅资料,或者自己设计实验探究,希望你们可以告诉我一个准确的答案。”第二天,几个学生找到我,说他们网上查询得知,当氧气的浓度达到50%[2]的时候,带火星的木条就可以复燃了,他们想通过实验来验证。我鼓励说:“好啊,拿出你们的实验方案来啊!”他们几个领了任务,兴冲冲地回去了,第三天中午,他们又兴致勃勃地来找我,说实验方案已设计好,用排水法分别收集30%、40%、45%、50%、55%、60%的氧气,来分别验证,在我的指导下,几个同学分工合作,顺利完成实验,成功得出结论。当实验成功的那一刻,几个同学别提有多自豪啦! 3. 追踪调查镁带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 在一节习题课上,有这样一道题,镁带在空气燃烧,不仅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而且还可以和氮气反应,生成淡黄色的氮化镁,请写出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本身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题目,因为刚刚做做实验,而且镁带燃烧后的产物我让同学传着看过的,于是,我问:“有没有同学看到白中带黄的固体?”同学都摇头说:“没有,只看到白色固体。”我接着问:“题目上说镁和氮气反应会生成氮化镁,而且空气中78%可是氮气啊,应该可以生成淡黄色的固体的啊?”学生说:“可能是因为氮气的性质稳定,没反应吧?”另一个同学说:“肯定反应了……他们争论不休,我启发说:“有没有别的可能呢?会不会还有其他反应发生呢,回去查资料,明天告诉我。”第二天的课上,同学乙举手说:“老师,我查过了,生成的氮化镁会和水进一步反应生成白色的固体氢氧化镁,所以看不到淡黄色了。”同样,他走到讲台写下从网上查到的反应方程式:Mg3N2+6H2O2NH3↑+3Mg(OH)2[3]后,大家恍然大悟,噢!原来如此啊! 三、结语 1. 去功利化,鼓励学生探究 我想说作为理科老师,绝对不能太功利,不能整天只盯着中考、高考,而要从科学的角度教会学生如何探究,如何思考,每个同学的能力不同,兴趣不同,老师要准许并鼓励能力超强的同学发现问题,并帮着他们解决问题,其实对真正感兴趣的知识,是没有难易之分的。 2. 开阔视野,鼓励学生质疑 如果我们老师能不断鼓励同学去质疑、去实验,同学们的质疑一定会越来越多,思考越来越深,查阅资料越来越勤,视野越来越多开阔,动手能力越来越强,创新思维越来越快,学习兴趣越来越浓。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严宣申.化学原理选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232 [2] 王祖浩,王程杰.中学化学创新实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34 [3] 王祖浩,王程杰.中学化学创新实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41 摘要:通过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善于查阅资料,亲自动手探究异常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倡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参与;体验;质疑;实验;鼓励;创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8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31 日常生活中,翻开报纸,经常会看到某某大学教授论文抄袭,某某电影抄袭,某某电视剧抄袭,真可谓抄袭成风,最后评论员会总结说,中国人缺少创新意识。反思抄袭现状,抄袭事件屡屡发生的深层原因在哪里?是谁扼杀了中国人的原创力?中国的学生为什么缺少创新思维?这和我们教学模式有没有关系呢?和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有没有关系呢?我想,多少有点关系吧?比如,学生提出一个疑问,中学老师如果这样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中考不考,不要去研究了,或者说,这个问题要到高中、大学才考虑的,现在不用考虑。”如果老师经常这样回答学生,自然而然地学生的质疑就会越来越少,探究的热情就慢慢被浇灭,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被扼杀了。所以,为了保护学生的的原创力,作为一线老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质疑,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我们具体该如何鼓励质疑,启发创新学生呢?多年的初三化学教学中,笔者有以下的拙见,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一、让学生参与教师演示实验 1. 通过亲自实验,培养学生“望、闻、问、切四诊法”,提高观察力和灵敏度 我一直有个“固执”的观点,学生看到的和亲身体验的感觉肯定不一样。就如一位国外名人所讲:“告诉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我会理解,让我参与,我将学会。”所以,在课堂上每做完一个演示实验,我就会把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一一传下去,让每一个同学都能亲自拿着仪器近距离玩味、体验。开学第三天,我做了一个铜绿溶于水的实验,让同学观察铜绿的溶解情况,当试管传到后面一个同学时,他很好奇,不仅看一看,还摸一摸,甚至还凑上去闻一闻,其他同学们被他的“滑稽”动作逗笑了,我赞赏说:“你们看他观察实验多仔细啊,连我都没想到要闻闻气味,摸摸试管壁温度的变化呢,其实化学的学习,尤其是实验现象的观察就需要看、听、闻、摸面面俱到的。”我真诚的赞赏完,同学们不笑了,试管传到下一个同学时,她很自然地闻闻气味、摸摸试管壁。紧接着,我同时做镁带和稀盐酸、醋酸反应的实验,当试管传到后面一个同学时,他举手问:“老师,镁带都消失了,我分不清哪个是醋酸?哪个是盐酸啊?”立刻就有同学抢答:“闻气味啊,醋酸有酸味的啊!”还有同学说:“摸试管壁的温度啊,温度高的是盐酸。”就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很快就养成了听、看、闻、摸实验现象的习惯,我赞扬说:“同学们在化学课上,学会了中华名医扁鹊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呢!” 2.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对科学的敬畏之情 反思演示实验,以前我们老师只管在讲台上做实验,想当然地认为后面的同学都能看到实验现象,但当同学把试管传到后面的时候,我站在前面根本什么也看不到,所谓的演示实验,其实是老师演示给自己看,试想,长此以往,坐在后面的同学对演示实验还有多少兴趣,对化学还有多少热情,反之,若我们迈出一步,把演示实验尽可能地让每个同学都能亲密接触一下,学生的感觉绝对不一样,而且同学在传递仪器的时候,我反复强调要注意安全,小心再小心,同学们在我的警示下,化学仪器就像名贵的水晶玛瑙般被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里,态度极其虔诚,这虔诚的态度无形映射到对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和严谨程度。 二、刨根问底追踪调查“异常实验” 1. 氧气异常气味的探究之旅 课上讲氧气的性质,当做完燃烧实验后,我赞扬说:“同学们今天课上积极性都很高,耗氧量很大,现还剩余一瓶氧气,奖励给大家吸氧吧。”同学甲猛吸一口,直摇头,一副痛苦状,同学乙也模仿他猛吸一口,大喊:“好难闻啊!”其他同学质疑道:“氧气没有味道的啊!”同学乙辩解道:“真的好难闻啊,不信你们闻闻呢?”质疑的同学也纷纷尝试,疑惑道:好难闻啊!”看到大家面面相觑,一派狐疑状,我启发说:“纯氧是无味的,可我没说这个是纯氧啊,这瓶氧气是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备的,想想有没有可能产生其他气体啊,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查看呢!”第二天上课,甲同学举手说:“上网查过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的时候,会产生氯气,氯气是有刺激性的有毒气体。””啊!我们昨天吸毒啦!”昨天吸氧的同学一脸兴奋的惊恐状,没吸到氧气的同学则满脸庆幸,呈现幸灾乐祸状! 甲同学把网上查得的资料在投影上展示给同学们看: 用二氧化锰和氯酸钾混合加热制氧气的实质是:[1] 2KClO3 + 2MnO22KMnO4 + O2↑ + Cl2↑ 2KMnO4K2MnO4 + MnO2 + O2↑ K2MnO4+Cl22KCl + MnO2 + O2 三个方程式相加,约去中间产物得到: 2KClO32KCl+3O2↑ 所以:由方程式 2KClO3+2MnO22KMnO4+O2↑+Cl2↑ 看出,可能生成微量氯气。在同学们敬佩眼神的注目下,甲同学自豪地走下讲台,我趁机大大赞扬了他善于钻研的精神,此时的他可是信心大增呢。 2. 验满氧气的质疑和实验揭秘 在讲氧气的制备时,我讲到氧气的验满方法是把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满。一学生马上举手说:“不对吧,上节课,一瓶氧气我们五个人每人吸了一大口后,带火星的木条还能复燃,氧气早就不满了,但为什么木条还能复燃啊?”我赞扬说:“是的,氧气的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带火星的木条就能复燃,至于到底氧气的浓度达到多少带火星的木条就可以复燃,你们课下可以查阅资料,或者自己设计实验探究,希望你们可以告诉我一个准确的答案。”第二天,几个学生找到我,说他们网上查询得知,当氧气的浓度达到50%[2]的时候,带火星的木条就可以复燃了,他们想通过实验来验证。我鼓励说:“好啊,拿出你们的实验方案来啊!”他们几个领了任务,兴冲冲地回去了,第三天中午,他们又兴致勃勃地来找我,说实验方案已设计好,用排水法分别收集30%、40%、45%、50%、55%、60%的氧气,来分别验证,在我的指导下,几个同学分工合作,顺利完成实验,成功得出结论。当实验成功的那一刻,几个同学别提有多自豪啦! 3. 追踪调查镁带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 在一节习题课上,有这样一道题,镁带在空气燃烧,不仅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而且还可以和氮气反应,生成淡黄色的氮化镁,请写出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本身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题目,因为刚刚做做实验,而且镁带燃烧后的产物我让同学传着看过的,于是,我问:“有没有同学看到白中带黄的固体?”同学都摇头说:“没有,只看到白色固体。”我接着问:“题目上说镁和氮气反应会生成氮化镁,而且空气中78%可是氮气啊,应该可以生成淡黄色的固体的啊?”学生说:“可能是因为氮气的性质稳定,没反应吧?”另一个同学说:“肯定反应了……他们争论不休,我启发说:“有没有别的可能呢?会不会还有其他反应发生呢,回去查资料,明天告诉我。”第二天的课上,同学乙举手说:“老师,我查过了,生成的氮化镁会和水进一步反应生成白色的固体氢氧化镁,所以看不到淡黄色了。”同样,他走到讲台写下从网上查到的反应方程式:Mg3N2+6H2O2NH3↑+3Mg(OH)2[3]后,大家恍然大悟,噢!原来如此啊! 三、结语 1. 去功利化,鼓励学生探究 我想说作为理科老师,绝对不能太功利,不能整天只盯着中考、高考,而要从科学的角度教会学生如何探究,如何思考,每个同学的能力不同,兴趣不同,老师要准许并鼓励能力超强的同学发现问题,并帮着他们解决问题,其实对真正感兴趣的知识,是没有难易之分的。 2. 开阔视野,鼓励学生质疑 如果我们老师能不断鼓励同学去质疑、去实验,同学们的质疑一定会越来越多,思考越来越深,查阅资料越来越勤,视野越来越多开阔,动手能力越来越强,创新思维越来越快,学习兴趣越来越浓。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严宣申.化学原理选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232 [2] 王祖浩,王程杰.中学化学创新实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34 [3] 王祖浩,王程杰.中学化学创新实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4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