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广播与伊朗国际广播节 |
范文 | 李宏 【摘 ?要】本文通过中国广播参与伊朗国际广播节的历程回顾,介绍了国际广播评奖的立项和标准,以及国际广播研究的关注面和热点,揭示了国际广播评奖和研讨对广播现实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广播业务活动对展示国家形象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广播节目评奖 ? 广播论坛 ? 媒体发展 ? 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G229 ? ? ?【文献标识码】A 伊朗国际广播节由伊朗声像组织主办、亚广联协办,自2000年起每年一届,进入2010年后改为两年一届。此奖每年年底开始向全球征集作品,第二年5月举行颁奖典礼,至今已举办过13届。中国广播界从2006年第七届开始参加,每届都有作品获奖,至今共有10个作品获奖。其中成绩最好的是2009年,获得两个一等奖。 从2008年开始,伊朗国际广播节增设国际广播论坛,每年确定与广播相关的大约十个方面的论题向全球征集论文,从中选择优秀论文结集出版,并邀请部分论文作者参加国际广播论坛,面对面交流、探讨广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广播的现状和发展。 节目评奖吸引全球目光 ? 展示参赛国国家形象 伊朗国际广播节的节目评奖立项有一个从少到多再精简的过程。2006年第七届只设主题类和特别类两大类别,包含环境、家庭(侧重教育)、和平、文化艺术、宗教道德、特别节目等。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送了4个节目参评,最后音乐专题《心中的日月》获得评委会特别奖。 2007年第八届伊朗国际广播节节目评选立项与上一年度相同,只是在主题类增加了“广播剧”这一项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了专题、广播剧、文艺娱乐节目、频率开始曲、公益广告5个项目的5个节目参评。当年有亚洲、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的33个国家和地区的166个参评节目,中国的5个参评节目全部入围,最后获奖的是广播剧《深山信使》。 2008年的第九届伊朗国际广播节有了较大的变化,立项增加了早间节目、谈话节目、竞赛类节目,还增加了新媒体节目形态(如播客),几乎涵盖了广播实际播出的方方面面。这一届中国报送了8个节目,也是全部入围,最后获奖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公益广告《路之尽头》。 2009年的第十届伊朗国际广播节是历届参与节目最多、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届,也是立项最多的一届。来自全球五大洲的920个作品参加了专题、短剧、广告、竞赛节目、创新节目、播音作品、电台标志、和平友谊、家庭与发展、环境与自然资源、广播与青年需求等12个类别的角逐,入围作品119个,最终获奖作品40个。中国组织了6件作品参评,有5件作品入围,最终由中央电台和云南电台共同创作的广播特写《你好!我是伊穆》获得专题类一等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冯会玲创作的广播特写《向天而歌》获得专业人员类记者一等奖。这是至今为止中国参加伊朗国际广播节取得的最好成绩。 在2010年第十一届伊朗国际广播节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送的《文艺之声标志乐》和儿童节目《萤火虫 火焰虫》分别获得电台标志类一等奖和儿童节目类二等奖。也是从这一年度开始,伊朗国际广播节改为两年一次,立项也减少了一半,从12个降到6个,包括信息娱乐节目、特写、广播短剧、公益广告、短特写、创意节目。2012年第十二届伊朗国际广播节,中国报送了两件作品参评“公益广告”奖项,其中《口技》获得一等奖。回顾伊朗国际广播节的评奖历程,尽管立项有变化,措词有不同,但评价节目的四条标准始终没变: 第一,节目的主题与目标受众的关联度。即主题是否独特,是否符合目标受众的需求,是否在节目中得到了成功的演绎和表达。 第二,节目的原创性。即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是否有独创性和新意。 第三,广播元素的运用。即音响、音乐及其它广播元素的应用水平,以及节目的结构、采访、编辑和制作技巧。 第四,节目制作的技术水平。 这四条标准与亚洲、欧洲、美国等举办的国际广播节在本质是一致的,也是我们国内评奖要考虑的。 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负责节目评奖工作已有15年,组织参评伊朗国际广播节也历时8年,参加过很多国内外的评奖活动,2009年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委派赴伊朗参加了当年的颁奖典礼和国际广播论坛。我的体会是,参加国际评奖不只是为了展示参赛国的广播业务水准,同时也是展示参赛国国家形象的机会。同时,国际广播节也是展示举办国国家形象的最好时机。伊朗国际广播节的举办,不仅为他们国家电台的年轻人提供了学习和展示才能的机会,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节目制作水平,更是吸引了全球广播人的目光,展示了伊朗的形象。去伊朗后,我对伊朗平和宁静的社会氛围、伊朗的文化、伊朗人民的生活状况,都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 论坛吸纳世界媒体经验 ?促进伊朗广播发展 伊朗国际广播节从2008年第九届开始设立国际广播论坛,联合伊朗国内外学术机构共同举办,每届设立一个主题,2008年的主题是“广播,文化之声”。2009年国际广播论坛的主题是:“每个人的广播,无处不在的广播”。2010年广播论坛的主题是:“广播,希望与认知的媒介”。2014年广播论坛的主题是“广播再思考”。 与此同时,伊朗国际广播论坛每届都确定与广播相关的大约十个方面的论题,公开向全球征集论文,主要内容涉及以下五大类: 第一类,广播管理。包括广播电台的管理原则、广播电台的监管与评估、各类电台的基本构成差异(国有、商台、公众兴趣、地区、地方、社区等)、广播电台的资金。 第二类,广播与社会。包括广播与生活方式、广播与消费、广播与日常生活、广播与本地区文化及亚文化、广播与本地区习俗、广播与社会群体(女性、儿童、青年与成年人等)、广播与现代性、广播与后现代性、广播与全球化,以及广播在科技、文化、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广播在自然灾害及危机中的作用等。 第三类,广播业务。包括1.节目研究,如:广播节目的新架构、节目撰稿编辑制作及播报、广播新闻撰写新方法、广播新闻的独特性、广播报道和纪实节目的特征、广播特写及短特写、广播剧的导演和制作及表演、广播剧剧本的调整及架构、广播节目的话语分析、广播节目的叙事分析、广播节目的符号学等;2.广播与听众研究,如:广播听众的特点、广播听众的权利、主动与被动收听节目的听众、广播与互动等;3.广播研究方法研究,如:广播中的定量研究方法、广播中的定性研究方法等。 第四类,广播、宗教信仰与道德标准。包括:广播中的宗教信仰、广播中道德标准原则、职业道德与广播新闻、广播道德的明显特征等。 第五类,广播与新媒体。包括:广播与手机、广播与便携式音乐、音频播放器、网络广播、卫星广播、广播与博客等。 以上五大类细化为大约60个论题。以2009年第二届广播论坛为例,当年该论坛有来自42个国家的60多名代表和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出席。共设立了5个板块:数字广播前景展望、广播机构新的传输平台、绿色广播、广播交流功能的拓展、新市场中的广播——什么是挑战?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除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在论坛上发言之外,许多来自播出一线的年轻主持人、记者、编辑也上台演讲,并获得热烈反响。特别是围绕广播特写、广播音乐与戏剧、广播创新节目的研讨,现场互动频繁,交流细致而深入。 每届伊朗国际广播论坛的论文都强调实用性,论坛组委会特别提出:“有关政策制定的论文尤为重要”。尽管每届都公布五大类近60个论题,但每届都会设一个重点,比如今年第五届论坛设立的特别论题是“广播再思考”,具体包括: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广播的消亡或新生、新媒体时代广播生存的方式及必要性、广播的未来。强调用多学科和跨学科的方式对广播媒体进行再思考、再认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周冲的论文《从“台网一体”到“网台一体”——移动互联网语境下传统广播的“危”与“机”》被论坛组委会选中,他被邀请前往论坛发言,广受关注,与会代表对中国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深感兴趣。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