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代,大学出版工作的新征程
范文 【摘 要】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出版社已成为出版业一支重要方面军。回顾过去,大学出版硕果累累,但发展过程中还是有理念的不同,有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以及许多存在的问题值得探讨。新时代,大学出版社要围绕中心和服务大局,要坚持品牌引领,彰显大学理念,运用新技术,多出精品力作,推动融合发展,将大学出版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关 键 词】大学出版社;新时代;本质;大学理念;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林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8.002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出版社已成为出版业一支重要方面军。我亲历了大学出版这30多年发展的各个阶段,成就、遗憾、感悟、展望、期待并存。通过实践寻求认知,回顾历史探索真理,我们应该遵循规律,指导新的征程。
一、办好大学出版社,为高等教育服务
20世紀80年代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原有出版体系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和科技快速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发展需求,使出版业向专业纵深垂直发展和进行定向精准服务,国家成规模开办大学出版社。大学出版社的办社宗旨和功能核心基本上是为大学教学科研服务,也有附加为社会服务等。除了服务所在高校,大学出版社还为所在地区乃至全国不具备成立出版社条件的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大学出版社发展几十年,其办社宗旨的主要内涵几乎没有变化,各大学出版社总体上能秉承和坚持。国家一开始就对大学出版社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大学出版社是具有很强学术性质和研究能力的出版机构,服务于大学教学科研。同时,国家对能够成立大学出版社的母体大学的学科地位、教学水平要求也很高。这些要求和标准至今未变。大学出版社的功能与高校许多支撑机构、职能部门有本质的区别,其作用和社会上其他出版社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国家对大学出版社人员配备也有明确的较高要求。
大规模开办大学出版社之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力有限,国家和各高校对大学出版社投入较少。许多大学出版社白手起家,专业和管理能力欠缺,经营自负盈亏。当时高考刚恢复,高校受财力和教学空间、硬件设施所限,只能开展精英教育,招生数量少,大多数教材的使用量很少。使用量较大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基本上由几大部委出版社出版,大学出版社发展伊始,主要是为母体大学的教学科研服务,出版物主要是母体大学的教材和专著,发行量小。为此,许多大学出版社时常进退维谷。大学出版社办社初期,经营有困难在所难免。然而,其依托母体高校的学科优势,致力于学术思想和知识传播,培养了艰苦创业的作风,第一批出版人才脱颖而出,创建了一支文化底蕴深厚、有专业素养的大学出版队伍,彰显了大学气质,传承了大学精神,形成了大学出版社的办社特色。有了一定的学术口碑,拥有独特的基因和固有的文化,这些使得大学出版社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这是大学出版社引以为荣的历史。
身处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中,经济效益成为大学出版社生存和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大学出版社也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尝试各种激励政策,管理水平有所提高,管理模式也开始多样化,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开始取得成效。当时,此起彼伏的各种出版热也影响着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学出版社开始追逐热点。一些大学出版社的学科优势与市场需求相符,经济效益愈来愈好;一些大学出版社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发展之路就有些迷茫。可以说,大学出版社的改革是双刃剑。
大学扩招之后,生源与教材的使用量同步增加。积累多年,打好教材出版基础的大学出版社,焕发强大的生机活力,逐渐摆脱困境。一些学科的教材和相关图书需求量巨大,以这些学科为主的大学出版社发展更加迅速。实力较强的大学出版社产品线明晰,核心产品效应明显,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这是专业分工红利。一大批高校合并之后,为大学出版社选题拓宽带来了契机。实践证明,没有哪家大学出版社是追踪热点而发展强大的。正因为大学出版社独特的基因和文化,其发展相对稳定。
走内涵式发展的大学出版社成为大而强的出版社,走特色化发展的大学出版社成为中而特的出版社,走专业化发展的大学出版社成为专而精的小型专业出版社。大学出版社“以书养书”,良性循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出版社的体量在增加,越来越关注“两个效益”。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大学出版社发展又面临新的挑战——全面转企改制,开始进行深刻的管理体制、机制变革。国家强化出版社作为文化企业的属性,大学出版社转而由所在高校的资产公司来管理,由资产公司代表学校行使股东权益,下达经济指标,大学出版社上缴利润,其企业属性更鲜明。然而,大学出版社发展规模的差距较大。出版业兼并重组后,过去不从事高校教材出版的中央和地方出版集团也开始把高校教材出版作为新的增长点,大学出版社与大型出版集团开始竞争大学出版资源。大型出版社,尤其是专业类大型出版社,依托出版历史长、政策有倾斜和管理成熟的优势,开始进军大学出版的某些领域。民营书业、国外出版商也进入高校教材出版领域。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大学出版社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我国出版业一支重要方面军,有效支持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不忘初心,回归大学出版的本质
大学出版人心怀梦想,不懈追求,开辟了大学出版的新天地。回顾过去,大学出版硕果累累,但发展过程中还是有理念的不同,有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以及许多存在的问题值得探讨。
大学出版社,首先是“大学的”出版社,主体是“大学”,大学坚守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理性能力,形成了以“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国家办大学出版社就是为了传播新科技新思想,传承优秀的科技与文化成果。这一点大学出版社的主管部门要在理念的形成上和制度的制定上明确,做好顶层设计。然而,许多大学出版社在做大做强的同时,慢慢淡化了初心和本质。“为教学科研服务”只停留在概念上,在实际中,似乎只有大学出版社自己强调“大学出版社”的重要性和地位、使命,而高校整个管理体系对大学出版社的认同度并不高。大学的最大资源就是教育和科研,管理大学出版社的主管部门如果掌控不了学校的教学科研资源,那么大学出版社就更难获得和运用学校的教学科研资源了。这方面,大学出版社与一些大的出版集团机会不平等,大学出版社的编辑需要加大力度去策划、去争取。然而,大学出版社在专业的学术出版领域,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在于,其主要进行“价值判断”和“规范化”,并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统一,不可随意拔高和过分依赖“策划”的作用。一些基本课程的教材,并不需要策划。目前,大学出版社只是在物理空间上距离大学近些。做好大学出版工作,还是要上级主管部门把大学出版工作列入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大格局中统一考虑,促使教学资源和出版资源有机融合,这样才能使大学出版社可持续地顺利发展。这就是最根本的顶层设计。
过多强调大学出版社参与社会竞争,将使得大学出版社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效果弱化。大学教材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这种建设应该延伸到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的工作上。否则,大学出版社在为母体学校服务时,总是处于被动或被边缘化状态,无法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大学母体教学科研经费应包含传播教学科研成果必要的资金。为此,大学出版社应该对出版的教材和专著精益求精。但目前,大学出版社缺乏保证出版好教材的充足出版基金,缺乏保证学术专著顺利出版的学术出版基金。
大学出版社为大学的教学科研服务,大学却没有有效措施保障高等教育与大学出版一体化管理,没有把出版视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一部分,对出版社的人员配置政策不到位,甚至一些大学出版社已经无法与大学其他部门进行人才交流。在评价体系上,各高校更认可专业类大型出版社。专业类大型出版社开办历史长,积累的出版经验多,培养的人才强是不争的事实。但大学出版社是为大学教学科研服务而生,起点高、人员专业素质高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一些高校管理者仅仅出于思维和做法上的“惯性”,在制定有关教材和专著出版的政策时,习惯性地给专业类大型出版社以更高的地位和更有利的政策支持,对大学出版社来说这是极不公平的。
大学出版社在新媒体、高科技运用和人才引进方面落后于社会上其他出版社及文化、科技公司;在网络经济、共享经济、知识付费等新观念、新思想、新模式的吸收、转化、运用方面,和蓬勃发展的新业态企业有明显差距。与此同时,大学出版社忽视对已有出版资源的梳理、归类、发掘、利用,没有将其聚集和转化成新的资源,存在着自身资源被别人发掘、利用的严重危机。
三、展望未来,做好大学出版工作
党的十九大开创了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和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新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命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包括大学出版社在内的所有出版社的新使命,同时还为大学出版社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1.建设“双一流”大学是大学出版社发展的天赐良机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自从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我国高校开始迈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新征程。大学出版社要充分认识其意义。我国是要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大国迈向强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是要通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使我国成为国际学术中心。大学出版社要追踪高等教育步伐,在整个“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持续为教学科研服务。
进入新时代,大学出版社与其他出版社在资源拥有和着力点方面有着显著不同。做好新的思考,不断开辟可持续发展道路,依托高校建设“双一流”学科成果和品牌优势,整合大学出版资源,形成个性鲜明的特色,是提升大学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必然和有效途径。大学出版社要以教育为本,在巩固已有品牌的同时形成新的口碑,创建新的业绩,更加重视学术著作出版。学术是文化的精髓,大学出版社是学术著作出版的主阵地,学术著作出版是一个国家学术水平和学术成就的集中反映,也是文化繁荣发展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见证。要坚持大学出版社出版方向,不断提高学术品质,加大高水平高等教育教材和学术专著在出版中的比重,并着力打造学术原创精品力作,为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大学出版社要多向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寻求指导,并关注重点学科的学术活动、学术动态等,要结合国家在科技、社科、教育、人才等方面的中长期规划,加强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推出一批反映我国基础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学术研究成果、重大实践创新成果,不断铸就科技新辉煌。
2.借助国家支持文化创新发展的契机出版精品图书
大学出版社要借助国家支持文化发展项目的契机,着力策划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依托品牌优势,彰显品牌实力。大学出版社要紧盯世界前沿,开辟发展之路,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握出版趋势。大学出版社可密切关注“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规划、智能机器人、绿色家园、节能减排、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航天强国、打造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关键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创新领域,出版相应的精品图书。大学出版要突出内容的原创性,从项目策划开始就必须以选题创新为重点,以内容创新为手段,提高项目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3.新旧媒体融合是大学出版社的新机遇
所有行业都难以摆脱数字技术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是全面而深刻的,很多行业甚至可能被颠覆。在数字时代,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会使得思维方式、商业运作、出版方式等各方面创新发展。在这个时代,在线教育获得大发展,受教育人数剧增。这种教育模式的变化对大学出版社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出版社不仅出版教材,还要为教育的过程提供更多服务,要深入到教学过程中,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也就是说,大学出版社必须从教材内容的提供者转变为教育全程的服务者,不仅要从宏观上认识媒体变化的社会经济学意义,还要以微观上接受阅读行为学上的新文化到来。
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出版发展趋势看,大学出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正处在出版业发展既拥有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化的时代特征,也拥有纵向发展惯性和轨迹的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日趋融合发展,这也是大学出版社发展的新途径。大学出版社未来的出版工作应该围绕这个大的战略进行,必须要和新媒体深度融合,将纸质出版物最大限度地融入移动终端中的多种媒体里,真正体现纸质出版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大学出版社要用“互联网+”和“+互联网”的思维,建立起主要学科的教材教学出版资源库,搭建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教材教学资源出版平台。这是数字时代重新洗牌给大学出版社带来的機会。
4.知识付费时代大学出版社具有独特优势
随着微信技术发展,互联网社区化、各种读书会兴起,知识付费模式应运而生。知识付费全面爆发的同时,内容质量出现的问题也有目共睹。如今,各类知识问答平台上的内容丰富多样,但内容质量良莠不齐,传统出版机构设有内容评价机制,内容更专业,做知识付费更具有优势。不少出版单位在垂直领域的知识服务平台和知识资源数据库已经建成或将要建成,预计会取得很好的效益。此外,一些为知识服务提供技术支撑的平台也开始发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传统的知识服务平台拥有庞大的、专业的资源库,应该成为知识服务的主要供给者。高校提供了高素质的作者队伍和品牌支撑,大学出版社要充分利用大学这一巨大的无形资产,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努力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推出“大学品牌”,制定激励和倾斜政策,发挥大学学科优势,在高层次内容方面形成特色。大学出版社要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努力推出高品质的学术著作和具有前瞻性、原创性、开拓性的经典著作,占据高品位、高层次的学术出版地位。大学出版社还应重视知识的创新、发现和应用,利用知识生产评价系统,把提供知识变成一种服务,从而将自身转变为新的内容生产者和提供者。
新时代,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大学出版社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要坚持品牌引领,彰显大学理念,运用新技术,多出精品力作,推动融合发展,将大学出版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