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闻学作为支撑性学科的基础、问题与方向 |
范文 | 叶俊 【摘要】新闻学作为支撑性学科的基础,源于其意识形态属性、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及新闻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新闻学在作为支撑性学科的路上,还存在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不健全,新闻学指导新闻实践不足,新闻学对其他学科影响有限等问题。提高新闻学的学科影响力,要遵循新闻学学科发展规律,加大新闻学指导新闻实践的力度,重视新闻学外部联系。 【关键词】新闻学;支撑性学科;意识形态;新闻舆论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把新闻学列为11个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性作用的学科之一,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位居其后。这一结果表明,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再一次得到了认可,令不少新闻学研究者欣喜有加。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从新闻学目前的理论体系看,在作为支撑性学科的路上还有一段距离。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新闻学作为一门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性作用的学科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助于全面理解为何及如何发展新闻学,为何及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为何及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一、新闻学作为支撑性学科的基础 综观列出的11个学科,其排序依据是双重的:一是学科本身对其他学科的辐射与影响力度;二是学科理论知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新闻学作为支撑性学科的基础,有以下三点: (一)新闻学是一门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学科 新闻学之所以被视为支撑性学科之一,首先在于它是一门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学科。新闻学的意识形态属性,主要在于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尽管客观是新闻报道的准则,但新闻无疑是新闻报道者主观选择的结果。这就赋予了新闻意识形态属性。有学者指出,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带着明显的理性色彩,是对社会存在间接反映的思想形式,“新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之一”[1]。美国学者马克·迪耶兹则认为,“将新闻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而非一种职业、一种产业、一种文学类别、一种文化或者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等),意味着主要是从新闻工作者如何给其新闻作品赋予意义的角度来理解新闻”[2]。 另一方面,新闻是意识形态建构、传播与扩散的主要渠道。意识形态对一个社会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属于认识、观念、思想等精神层面的。一个国家有其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一个社会也有其复杂多样的意识形态样式。在众多的意识形态中,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往往会成为主流,而在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新闻扮演着重要的建构功能。不仅如此,意识形态要成为主流,发挥其影响力,也要借助新闻来传播与扩散。 (二)新闻学是指导新闻舆论工作的学科 对任何一个国家、政党、政府,乃至机构、企业而言,新闻舆论工作都至关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3] 新闻学之所以作为支撑性学科之一,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地位密不可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是新闻学重要性的直接体现。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指导观念直接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的方向,什么样的新闻观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的实际效果。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追问,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新闻学作为支撑性学科必须回答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新闻舆论的重要性,任何国家、政党、政府、利益集团都不可能放过影响新闻舆论的机会。因此,在声称“独立”的媒体中,其新闻报道在一些关键事件中,无论其报道方式如何客观,往往可以看到其立场所在。可以说,真正完全摒弃立场的媒体是不存在的,关键在于怎样的立场。正如恩格斯所言:“绝对放弃政治是不可能的;主张放弃政治的一切报纸也在从事政治。问题只在于怎样从事政治和从事什么样的政治。”[4] (三)新闻学是对其他学科有影响的学科 考量一门学科是否是支撑性学科,除了学科本身的重要位置之外,还要看其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力。对于新闻学而言,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力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新闻学对现实的阐释力,是否可以解决其他学科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古以来,信息的传播始终是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大众媒体出现后,大众媒体就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中新闻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传播规律、传播过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的学科,新闻学在新闻传播研究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同时,新闻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舆论、宣传等社会系统中的关键元素,尽管其他学科也有相关研究,但新闻学除了理论研究之外,还研究相关业务,揭示舆论产生的过程、宣传的具体方式等,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 二是新闻学的学术研究對其他学科是否有参考借鉴价值。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明显,学术研究中的学科之间相互引用也成为常态。新闻学同样如此。如,受众心理学、新闻社会学、新闻统计学、新闻哲学等,这些都是交叉学科的体现。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政治学研究少不了新闻学,需要研究新闻在宣传中的作用,新闻对政党合法性建构的作用;社会学需要新闻学,研究新闻如何构建现实社会、如何塑造社会心态,等等。 二、新闻学作为支撑性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闻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薄弱 新闻学的蓬勃发展,没有消除“新闻无学论”的声音。有学者指出,“‘新闻无学论不是一个无中生有或出于敏感而夸大的‘假想敌,而是客观存在于新闻学的发展过程中,并已然(成为)对新闻学的学科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的现实威胁者”[5]。研究表明,这种声音既有对新闻学认识的不全面因素,也的确反映出了新闻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对‘新闻无学论中的合理内容,应从理性反思的角度虚心吸取”[6]。 首先,新闻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不健全,影响了新闻学的学科地位,更削弱了其支撑性作用。新闻学未能形成一套自身的学术传统,特别是研究方法上主要还是其他学科的;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尚不成熟,未能形成相对固定的核心理论框架;新闻学话语体系缺乏共识,核心概念既少又缺乏定论,且没有相对稳定的述语形态。正如刘建明所言:“科学化的新闻理论结构在述语形态上,应具有概念述语体系,具有推论的述语体系,阐明定律或原理,建立各种科学解释的述语类型。”[7] 现实中,面对新的媒介环境的挑战,新闻学的理论范式再次面临各种争论。比如,新媒体发展起来后,有的学者主张“重构新闻学”,呼吁新闻学理论创新[8];也有学者提出“颠覆新闻学”,呼吁新闻学范式转型,如“新闻学转向传媒学”[9]或“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10],等等,这从侧面表明新闻学的核心理论尚不成熟、稳定性不足。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理论体系,其核心理论是较为稳定的,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震荡。正是新闻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不健全,才给“新闻无学论”留有了空间,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对新闻学作为支撑性学科的困惑感。 (二)新闻学对新闻实践指导作用存在不足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发掘历史、构建理论体系之外,其功能之一是对新闻实践的指导。这种指导既表现在用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培养具备较高素养的新闻从业者;同时也表现为对新闻界的实践可以提出指导性、批评性、建设性意见。从现实来看,新闻学专业对新闻实践的指导作用还存在一些不足。 其突出表现是,随着各种新型媒体的出现,出现了诸如自媒体新闻、数据新闻、VR新闻、无人机新闻、算法新闻、机器人新闻等一系列新闻的新形态。传统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编辑等课程无法胜任新形势的需要。这导致出现了一种现象:新闻院校培养的新闻人才对新闻界而言有时用不上,用了却后劲不足,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区别不大。 新闻学的指导性作用不仅表现为培养新闻人才的水平,也表现为新闻学界对新闻工作实践出现的问题是否有及时的把脉。从新闻学现状而言,在这方面显然还存在不足。新闻学界对新闻界的一些问题没有及时有效地指点,新闻界的一些问题或困惑难以从新闻学中找到答案。如,2015年媒体人石扉客就曾公开提出了对新闻学界的批评。[11] (三)新闻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有限 发挥新闻学的支撑性作用,需要新闻学发挥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尽管新闻学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都有交叉关系,但从研究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现状而言,其他学科对新闻学的影响明显大于新闻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这种影响的直接表现是新闻学越来越多地借用了其他学科的理论、概念和方法,但其他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借鉴新闻学理论、概念和方法相对有限。在众多的学术专著、教材、论文中,这一现象比较明显。丁柏铨比较了新闻学与传播学和其他19个学科CSSCI刊物论文引用、被引用的情况发现,新闻学与传播学和14个学科之间存在“逆差”,最大的是与历史学之间,引用和被引用的比值高达296∶13;与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艺术学、体育学、文化学5个学科之间存在“顺差”。[12]这表明,新闻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力已有一定基础,但也有不足,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新闻学作为支撑性学科地位的发展方向 (一)尊重新闻学学科发展规律 新闻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理论体系发展的生长点应该是发现新的经验事实、结晶成新的概念和构成新的知识体系”“把握好科学生长点是进行创造性科学活动的关键”。[13]对于新闻学而言,自然应该重视其意识形态属性,但不能把新闻学仅视为意识形态,而不顾学科属性和学科规律,要遵循新闻学学科的发展规律,把握好新闻学的学科增长点。正如单波指出的:“中国新闻学缺乏想象力,不仅理性能力不足,超越性与创造性匮乏、视野狭窄、诠释力很弱,而且还感染着‘僵化的痼疾,即‘把学术话语简化为意识形态话语。”[14] 就当前而言,新媒体对新闻学而言可谓一场危机,但这是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在学科发展规律中,“危机点是突破的起点,突破线为螺旋轴或称革命轴,由危机点起,沿革命轴上升到革命点,完成突变(质变)”。[15]因此,新闻学要转向传媒学或其他学科的观点,对新闻学发展而言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但是,妄自菲薄,声称新闻无学,又走入了另一个端点,并不符合一门学科的规律。 综观中国新闻理论的创新,几乎都是在改革实践与理论创新互动之中实现的。[16]新闻学学科要获得发展,不仅要有增长点、危机点,还要有追求点。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新闻学研究,如果要有所作为,当然不应该是新闻学术圈子内部的智识游戏,它必有所追求。”[17] (二)加大新聞学理论指导实践的力度 一是为培养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新闻人才,提供理论体系、操作模式、业务规范。新闻业作为一个专门的行业、职业,有其一套理论体系、操作规范和业务规范。进入新闻业的门槛之前,需要在这些方面接受新闻学教育,从而提高新闻人才的职业基础素养。这就要求新闻学不断提高新闻人才培养的水平。 二是解释、评析新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新闻业界面临的问题是多重的,既有新闻实践中的职业伦理、职业道德问题,也有新闻界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法律、职业问题,需要得到学界的释疑解惑;新闻业如何面对媒介技术的挑战,也需要得到新闻学界的方向指引。新闻学应对新闻业界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是跟进媒介环境的发展态势,对变动中的新闻业发挥理论指导作用。新闻学对新闻业的指导作用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对报道理念的影响,也有对报道内容的影响。因此,新闻学要发挥对新闻业的指导作用,就要强化新闻学对扩大媒体传播力和对提高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实践导向。[18] (三)突出理论重点,提高学科影响力 新闻学是否对其他学科产生影响,不仅在于新闻学自身理论基础是否雄厚,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支撑,也在于其他学科对新闻学的认识。由于新闻学自身历史发展较短,且受“新闻无学论”的影响,其他学科对新闻学科并未有全面的认识。特别是传播学出现后,有的传播学者把一些新闻学研究视为传播学研究,甚至提出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导致新闻学研究空间越来越狭窄,似乎仅剩下新闻业务、新闻史和新闻学概论几门课程。 实际上,新闻学研究对象绝不仅限于此。新闻、媒体、传播、宣传、舆论、受众、效果,等等,这些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内容,本是新闻学研究内容,却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传播学研究。尽管传播学的产生之初不只是为了研究大众传播,但如今的传播学研究,却把主要精力、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大众媒体的传播,把新闻生产过程中各种元素的研究视为传播学研究。这就进一步给“新闻无学論”蒙上了阴影。 扩大新闻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力,首先要有顶层设计,从学科划分上规范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新闻学与传播学之间纠缠不清的问题,自传播学诞生之日起就已出现。当前,新闻学之所以弱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闻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传播学研究对象。因此,新闻学与传播学之间既要有学术自生性,也要有顶层设计。事实上,“新闻无学论”或“新闻学转向论”也经常拿国外著名大学没有开设新闻学专业作为例证,这何尝不是由现状倒推结果的反向例证。 其次,要明确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新闻学中很多研究对象是对其他学科有影响的,如传播、宣传、舆论是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研究。提高新闻学的影响力,就应明确把这些内容纳入新闻学中,而并非把这些推向传播学,使自己陷入新闻采写编评等有限的业务培训。 再次,新闻学要发挥对其他学科的支撑性作用,就要加大对学科之外内容的关照。杰·布鲁默、斯蒂芬·库森就曾指出,“学者、作者、教育者和学生,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集中于新闻业复杂的内部运作而忽视了它的外部联系、影响和意义”“新闻学研究可能正变成内向型,而正在被边缘化的规范性问题才是新闻学研究的根本所在。”[19] 总之,新闻学不是一门仅仅研究新闻采写编评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还包括新闻生产、舆论宣传、传播效果。而新闻、舆论、宣传、传播这些元素对任何一个社会而言,对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而言,都是具有参考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学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性作用的学科,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参考文献: [1]余曦.新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之一[J].新闻大学,1986(4):36-39. [2]马克·迪耶兹.新闻是什么:对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与意识形态的再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9(12):33-38. [3]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 868.htm. [4]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49. [5]唐远清.对“新闻无学论”的辨析及反思:兼论新闻学学科体系建构和学科发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2. [6]唐远清.对“新闻无学论”的辨析及反思:兼论新闻学学科体系建构和学科发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14. [7]刘建明.理论新闻学的述语形态[J].现代传播,2001(6):26-29. [8]张涛甫.新闻学理论创新:问题与突破[J].新闻记者,2015(12):14-16. [9]谭天.从“新闻学与传播学”到“传播学与传媒学”[J].新闻记者,2015(12):38-42. [10]张志安.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关于新闻传播教育范式转型的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7-84. [11]石扉客.对当下新闻界的7点看法[EB/OL].http://www.sohu.com/a/34057858_188128. [12]丁柏铨.论新闻学的学科影响力[J].现代传播,2011(6):24-27. [13]李恩良.对学科发展规律的认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8(9):22-25. [14]单波.论我国新闻学想象力的缺失及其成因[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75-79. [15]林福长.关于学科发展规律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6(6):19-21. [16]童兵.改革实践与理论创新的互动:纪念中国新闻改革与新闻学研究30周年[J].新闻大学,2008(2):1-8. [17]吴飞.重新出发:新闻学研究的反思[J].新闻记者,2015(12):4-13. [18]李文竹.新闻学理论范式的实践导向探析[J].新闻记者,2012(2):20-25. [19]杰·布鲁默,斯蒂芬·库森.新闻学研究的规范性视角:回顾与展望[J].新闻记者,2014(7):86-93.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新闻学博士) 编校:董方晓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