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美式新闻摄影印象解析 |
范文 | 袁 鹏 王卫明 【摘要】中美新闻摄影领域存在的差异由来已久,其中以“政坛领导人题材”尤为显著。本文试图以典型的新闻摄影作品为例,借以分析关于美国政坛领导人新闻摄影的特点,以期提供借鉴及参考。 【关键词】政坛领导人 新闻摄影 美国 纵观历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国际新闻摄影奖(“华赛”)中关于政坛领导人题材的新闻摄影,可以明显感觉出中外新闻摄影的差异,尤其是与获奖专业户美国之间。中美新闻摄影的差异由来已久,政坛领导人题材只是比较明显的一方面,究其原因,既有历史方面和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也不乏摄影师自身的局限性,但主要还是与政治传统、政治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为此,认清现状,借鉴并学习就显得格外必要。 看完2009年“荷赛”新闻人物类组照一等奖《奥巴马竞选总统》,2009年普利策奖新闻特写组照作品《奥巴马》,第五届“华赛”新闻人物组图铜奖照片《总统之路》及第四届“华赛”非战争灾难类银奖作品《布什在即将结束的第二个任期》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静止的瞬间画面展示的是与平日电视画面中“正儿八经”不一样的国家领导人,他们有血有肉,会哭会笑,不论是正面、背面、仰拍、平视,或是用光、构图,都体现了美式新闻摄影的特点:真实性、多样性、趣味性、形象性,在这种原则指导下拍摄出的作品人物自然显得平易近人,非但不会让人觉得会损害国家形象,反而使这些政坛领导人更加深入人心。 反观中国国内相关政坛领导人题材的新闻摄影,除少数部分外,基本上未完全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都在试图塑造完美的领导形象,片面追求领导人高、大、全,无形中拉开了与民众的距离,这不得不说是我国新闻摄影的遗憾。 下面具体谈谈美国政坛领导人题材新闻摄影的特点,这些既是美国新闻摄影的优点也是可供我们借鉴之处。 1、巧妙地用光,帮助塑造形象 光在新闻人物肖像摄影尤其是政坛领导人题材新闻摄影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光线不仅是造型的基本条件,更对表达情感,刻画新闻人物内心世界、现场气氛、主题思想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一幅作品成败的关键。 从美式摄影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出,虽然顶光易在人物面部鼻头、颧骨、额头等突起的下方留下浓重的阴影,使脸部突起的部位反光过强,会破坏画面形象,而脚光易给人以恐怖狰狞的感觉,但事实上美国的摄影记者并不忌讳对顶光及脚光的使用,反而这一用光方法频频出现在美国政坛领导人的摄影中,它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如《选举结果产生前的星期六,奥巴马参议员在科罗拉多州做着最后冲刺》、《奥巴马在雨中演讲》等。 另外,侧光、逆光都在美式摄影中大量出现,如《参议员奥巴马在新泽西州的演讲上》,这种略带艺术效果的新闻摄影也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2、构图不拘一格,主题突出 新闻人物肖像摄影的构图是指对新闻人物在画面中的布局与安排,构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读者的视觉效果。好的构图不仅能强化人物的特点,更能突出人物形象,充分表达主题思想。 从画幅形式上看,中国倾向于采用竖画幅这种适合表现高大的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方式,而美式政坛领导人新闻摄影中绝大部分是采用适合表现宽广场景的横画幅形式。可见,它试图表现的不只是焦点人物,更是政坛领导人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通过对大环境的抓拍以体现摄影师的表现意图。这样做的好处是省却了摄影记者介绍照片拍摄背景时所需的文字描述,让观众能直观地获取最大容量的信息。 在景别上,两者并无太大差异,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时,都尽量采用近景或特写;在表现人物和环境时,都尽量用全景或中景,且都较少用远景拍摄新闻人物。但在拍摄高度及拍摄方向的选择上,出于政治等因素的考量,两国在表现手法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在中国,政坛领导人新闻摄影多是摄于会议或是视察等正式场合,拍摄照片多以平视拍摄及仰拍为主,拍摄方向以正面及前侧面为主,这样虽有利于塑造领导人的形象,却也显得单调。 而美国摄影在拍摄会议、讲演等场合时,却是在平拍及正面拍摄的基础上,大量运用俯拍,侧面、后侧面及背面拍摄,如《布什在南卡罗莱纳州的杰克森堡会见部队官员》、《奥巴马走进在辛辛那提大学的竞选集会的后台》等,都试图用镜头记录政坛领导人鲜为人知的一面,这样既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又让领导形象更易为受众所接受。多面性拍摄,不仅满足了观众对政坛领导人的好奇心,同时使观众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且丝毫不影响政坛领导人威望的树立。 3、镜头多样化,人物形象生动自然 我们平时看到的国人拍摄的政坛领导人新闻摄影,一般都是中近焦镜头为主,几乎难觅特写的踪影,拍摄手法比较单一,缺乏变化,而美式政坛领导人的新闻摄影则是手法多样,既有标准镜头的运用,也有长焦跟广角的身影。 如《俄勒冈州斯普林菲尔德的竞选集会上,奥巴马和他的女儿萨沙、玛利亚还有他的妻子米歇尔在一起》一图,就用到了广角镜头,由于广角镜头具有一定的空间压缩功能,能使画面结构紧凑,这便拉开了奥巴马一家与台下观众的距离,并很好地控制了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虚实关系,奥巴马虽退居配角,但现场气氛热烈,人物生动自然。 4、注重人物个性,形神兼备 个性是指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为了使被摄人物不至于千人一面,摄影记者就有必要深入生活,了解和熟悉拍摄对象,善于观察和发现拍摄对象的个性特点的典型瞬间,将细节放大,塑造让人印象深刻的新闻人物个性。这就要求摄影记者抓拍被摄人物的形体外貌与神态,即“形”与“神”,而在具体拍摄时要注意观察人物表情的变化,着意刻画人物的眼神。 在这一点上,美国的摄影界做得相当到位。组照《小布什和伞的故事》、《小布什接见各国政要》就是典型的例子。看得出来,布什搞怪的表情非但没让人觉得他的不庄重,反而让人了解到世界第一大国领导人自信自在、更有个性的一面。 相较之下,中国摄影记者在拍摄政坛领导人时受传统规矩的约束较多,在摄影的可操作空间上远不如美国开放。 5、人物表情丰富,有亲和力 政坛领导人题材的新闻摄影同样要遵循反映新闻人物的真情实感的原则,应努力做到以情动人。摄影记者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应注意人物的面部表情、姿态动作以及新闻人物活动的背景,因为他们都是人物情感外露的具体体现。另外,表达人物的情感还要注意抓取细节,如新闻人物的服饰、首饰、工具,以及对新闻人物烘托起作用的前景、背景等,他们是突出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情感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也就是这些平常人不太注意的细节,决定一幅政坛领导人摄影作品成功与否。 在获得2008年新闻人物摄影奖项的奥巴马系列照片中,既有情到深处潸然泪下的奥巴马,又有与人相拥而笑的奥巴马,其中不乏他与家人相聚时的幸福时刻,也不乏他与妻子相互倚靠休息的画面……如此种种,虽贵为一国总统或万众瞩目的总统候选人,但与常人无异。或许这才是中美政坛领导人题材新闻摄影的差距所在:在中国,对领导人的拍摄是基于其政治地位,政治考量优先,政治色彩较为浓厚;而在美国,对领导人的拍摄首先是基于他是一个凡人,有跟平民一样的感情,只不过是借用了政治场合这一特殊的背景罢了。 美式摄影在政坛领导人题材方面给人的另一印象是:摄影记者偏爱对这些政治领导人日常生活细节的抓拍。这就保证了拍摄时,被拍摄对象处在比较随意的状态下,流露的也是日常生活情趣,这就有利于在读者中引起共鸣,进而消除其神秘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政坛领导人题材的新闻摄影,由于其题材的特殊性,这个领域并不是每位摄影记者都能接触,相关的理论也不够完善。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的摄影记者在政坛领导人新闻摄影实践方面已有了明显进步。我们有着自己特有的国情与传统,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巧用“拿来主义”,向其学习借鉴,并结合自身的国情,去粗取精,使政坛领导人题材的新闻摄影焕发出不一样的光芒,使其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取得更佳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盛希贵:《新闻摄影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②延百亮:《解读“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较探究》,吉林摄影出版社,2005 ③李舒,《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比较分析》,2007 ④第五届“华赛”新闻人物组照铜奖作品《总统之路》,http://www.chipp.cn,2009.3.20/2009.5.01 ⑤2009年普利策奖新闻特写组照作品《奥巴马》,http://www.pulitzer.org/works/2009-Feature-Photography,2009.4.20/2009.5.01 ⑥2009年“荷赛”新闻人物类组照一等奖《奥巴马竞选总统》,http://www.worldpressphoto.org,2009.2.13/2009.5.1 (作者:袁鹏系南昌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王卫明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讲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 责编:姚少宝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