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打造有“时代温度”的新闻名专栏 |
范文 | 陈晓敏 【摘 要】新闻名专栏是报纸的“招牌菜”,对于提升报纸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铸造报纸的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努力打造能够传递时代温度,呈现人文高度的新闻名专栏,是全媒体时代纸媒的职责和义务。 【关键词】新闻专栏;定位;策划;采写 新闻专栏是报纸“新闻餐”的“特色菜”,是一张新闻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新闻专栏,更是一道“招牌菜”,对于提升报纸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铸造报纸的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专栏作为报纸“特色菜”的生命力,在于其独特性,也在于其传递出的“口感”和“温度”。如何打造有时代特色的品牌专栏,如何让新闻专栏传递时代温度,从而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和关注?笔者以《江淮晨报》近几年在安徽新闻奖评选中获奖的3个新闻名专栏(即2010年度获奖专栏“晨报地理”、2013年度获奖专栏“记者帮”和2015年度获奖专栏“江淮微公益”)为例,从栏目定位、选题策划、稿件采写以及版面呈现等方面,探讨有“时代温度”的新闻名专栏的内在“基因”。 一、栏目定位:彰显社会责任 创设一个新闻专栏,首先要考虑栏目的定位问题。栏目定位决定栏目的特性和发展动力。全媒体时代,受众呈现出加速分化的趋势,受众的信息需求愈加多样,这就要求报纸既要关注广大受众的普遍要求,更要满足日益细分的受众的个性化需要,显示其独特价值。 美国营销专家特劳特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定位”观念,明确指出“品牌定位的目的是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独特而有价值的位置”。同样是“占据位置”,媒体的栏目定位要与时代特征、社会热点和读者需求密切关联。一个有“时代温度”的好专栏更是媒体社会责任和担当的直接体现。 以《江淮晨报》创办“晨报地理”栏目为例。近几年,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合肥以超乎寻常的速度不断刷新着她的面貌,即使是老合肥人,记忆中熟悉的城市风景也渐渐模糊,更别说成千上万刚刚走进合肥的新合肥人了。“记录流逝的风景,让新合肥人更加了解合肥,让老合肥人重拾美好记忆”,成了创办“晨报地理”的初衷。 “记录流逝的风景,融入筑梦的新城”的栏目定位,契合了经济转型期城市新老市民“心灵寻求安放”的心理。“晨报地理”的主创者们从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出发,找到了一条“直抵人心”的路径:让历史考据的严谨和优美的文字表达相结合,通过记者亲历与专家评说等形式,引领读者穿越现实,走进往事,去触摸合肥这个城市尘封的历史,鲜活的记忆。这个栏目一诞生,就因其传递时代的温度,呈现人文的高度,赢得了读者青睐。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媒体深入基层、关心关注群众生活的具体实践。都市类报刊的新闻专栏以关注“民生”为定位,体现出鲜明的服务意识。脱胎于“晨报热线”的《江淮晨报》“记者帮”栏目,从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平凡小事入手,通过记者的“跑腿帮办”,让读者的投诉和咨询件件有回音、桩桩有着落。“帮读者办事情,为读者解疑难”,成为专栏的鲜明特色。《江淮晨报》的“江淮微公益”专栏,旨在建立一个“大家做公益”的平台,在公众与需要帮助的人之间搭建起桥梁,集合一个个微小的善意,并通过媒体的传播,建立示范效应,最终汇集成全社会热衷公益的暖流。这两个新闻专栏,都主打“服务牌”,自觉承担起媒体时代守望者的职责和义务。 二、选题策划:突出主流价值 新闻专栏体现着媒体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主流价值是有“温度”的新闻要着力体现的。有“时代温度”的新闻专栏,文中有个人的命运,也有时代的洪流。在选题策划方面,自然会更多的围绕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及百姓需求设置选题,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让读者从正能量、好故事中汲取营养。宣扬扶危济困、守望相助的仁心义举,给读者提供有价值、有灵魂、有温度的新闻内容。 每周5期,每期一个整版,“晨报地理”连续做了2年多,做成了500多期,记述寂寞街巷的故事,留下繁华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慨叹,追忆庐州城里古往今来的那些人那些事,留住渐渐淡出我们记忆的旧感觉、老滋味。 说古道今,口述实录,文字间、版面里透出的都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对这座城市的千古眷念。 “晨报地理”把选题策划的立足点放在挖掘合肥的文化含量,提升合肥的城市品位上。合肥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迅捷的变化、腾飞的梦想,在记者的笔端流淌,在报纸的版面呈现,在读者的心间绽放。有读者感叹:“‘晨报地理让老读者回忆历史,增加了对生活城市的感情和热爱;让年轻读者了解合肥的历史,激发他们把合肥建设成为更加美好的城市的愿景。”一个有“时代温度”的新闻专栏,成了一张“今天有人阅读,明天有人收藏,后天有人查阅”的城市名片。 “江淮微公益”专栏,强调做“有温度的新闻”“有新闻的公益”,围绕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救助弱势群体、点燃人生梦想、唤起社会感动的活动和事件进行选题策划,免费午餐、名师上学堂、江淮爱心市集、广场经典诵读等多个公益类项目都做出了影响。而服务类新闻专栏“记者帮”选题策划,更多围绕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身边事做文章,既有专门针对读者反映的问题进行聚焦并提出解决思路的纵深报道,又有紧扣热点推出的专题策划,还有定期开展的为居民送服务的进社区活动等。只有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群众解读党和政府各项民生政策,切实解决群众困难,才能把含有“时代温度”的文字送进读者的心坎,赢得群众的信赖,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三、稿件采写:展示百姓视角 全媒体时代,受出版周期所限的报纸在传播的时效性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但报纸的新闻专栏也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更容易在目标群体中有所作为:那就是以百姓视角采写稿件,与读者进行全面沟通,注重读者内心感受,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把更多情节和细节呈现给读者,展现出新闻专栏的精神和内涵。百姓视角是传递有温度新闻的有效路径。 小区污水横流、过马路难、早点买不到、被广告牌铁丝绊倒摔伤……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对老百姓来说却是窝心的大事。新闻专栏“记者帮”的记者天天跑动在基层,把读者的事都当成自家的事去办,这使他们很自然地成为了读者的一员,运用百姓视角去看待问题和寻求解决的方法。《用一吨水 交三吨的费 为啥水比油贵》《该怎么拿到孙子抚养权?》等以百姓视角写出的稿件刊登后,很快就有了积极的反馈,记者们又及时将反馈内容刊发出来,使更多的读者受益,搭建起百姓与政府之间顺畅沟通的桥梁。 “公益”本身就是一个温暖的字眼。寒风里的环卫工,记者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于是,“江淮微公益”专栏推出“一条围巾 给你温暖”的稿件,号召社会各界给环卫工织条围巾,送去关爱;夏季高校军训季结束后,“江淮微公益”专栏组织“军训服爱心捐赠”活动,让军训服派上了新用场。更多受到“江淮微公益”专栏关注的困难市民得到了救助,达成了愿望,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浓浓爱意。 百姓视角在“晨报地理”专栏里已不仅仅是记者自觉运用,许多读者也帮着出主意、报线索、给照片、陪采访,直接参与到专栏稿件的采写中。热心读者打来电话,找上门来:“我这儿有一些老照片,想直接跟记者讲述自己的过往事。”“我们这儿也有一口老井,你们来看看,有什么来由啊?”“我知道一些百花井的故事,想提供给你们。”……在读者真诚的声音里,一个个属于这个城市的故事,走出了私家相册的隐秘角落,重回现实…… 四、版面呈现:注重读者体验 对一个新闻专栏来说,图文并茂是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视觉效果的有效途径。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好的内容更要依靠好的版面去呈现,借助好的平台去传播。《江淮晨报》在安徽新闻奖评选中获奖的这3个新闻专栏,或通过制作吸引人的标题、手绘图表等编排手段,或利用组块衬色、线条底纹等版面元素,或借力晨报热线、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在版面呈现上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在纸媒发展中,为贴合读者视觉化需求,《江淮晨报》还开发出“图说”这一可视化的表达形式,通过对新闻的图形化,采用搜索、归纳、可视化表现技术,化繁为简,将专业知识形象化表达,直观地呈现给读者。本文提及的这几个获奖专栏都广泛运用了这种方式。 其中,“晨报地理”在版面呈现上,根据以地点为主轴,以时间为辅轴,以人物事件故事为中心,历史钩沉与现场相结合的编辑思路,强化标题、阅读提示、稿件正文、采访手记、照片、专家访谈等要素,编码成组块,加上手绘地图,更显历史厚重感和人文气息,也和其栏目相得益彰。由此编排出的《百花井,掩埋在岁月里》《三孝口的庐州情怀》《朱门红墙,不见了昔日城隍》等版面别具特色。 《江淮晨报》“记者帮”的稿件在版面设置上分为事件回放、记者帮忙过程、解决回音等三个版块,把新闻事件,记者走访、询问有关部门的采访经过,以及帮忙寻求问题解决之道等内容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照片、漫画、图表等元素的综合运用也方便了此类栏目的直观表达。 “江淮微公益”创办以来,不仅以内容的贴近性取胜,宣传的触角更从版面延伸到“纸下”。通过江淮晨报热线,以及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收集广大市民、读者的问题,建立报网互动、报企合作。栏目创办后,即引来多家媒体的效仿,并吸引了国内部分重要公益项目团队的关注和合作。如阿里巴巴公司的“天天正能量”主动与“江淮微公益”栏目合作,一方面在安徽独家联办经典诵读活动;另一方面联合重奖报道中的好人,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出积极向善、热心公益的良好氛围,使社会的温暖得以更广泛传播。 今年记者节前夕,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隆重揭晓,又有《世相》《百姓故事》《市民大讲堂》等一批具有“时代温度”的新闻专栏被评为“新闻名专栏”,为媒体业界树立起新的标杆。■ (作者:合肥报业传媒集团采编管理办公室主任) 责编:姚少宝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