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细节在电视新闻的作用 |
范文 | 辛娅娜 有人认为,最有力的新闻作品往往是靠细节取胜。这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善于挖掘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用细节说话,用细节证明,让细节发挥撬动地球的杠杆作用。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同样,在电视新闻中,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打动人心吸引眼球的画面,也就不可能塑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新闻是具体可感知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平常说的一叶知秋、一斑见豹就是这个道理。有经验的记者,往往通过细节来表现主题、升华主题。我们试以戴鹏等人合写的《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任长霞》加以论述。 “记者在任长霞局长办公室的洗面台上发现,她的玉照下也有不少女人化妆品,一瓶忘记拧盖的化装品仍在散发着淡淡的芬芳。” 这是戴鹏等人亲眼捕捉到的一个细节。记者之所以要描写这个化妆品,是不是想说明眼前这个公安局长“既爱武装又爱红装”? 我认为,把化妆品作为特写镜头来凸现女公安形象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可惜的是,记者把那瓶忘记拧盖的化妆品笼统化了,如果再点出具体品牌是不是更真实更感人?如果换上我,会直接点出郁金香或洗面奶。我会给那瓶化妆品一个很好的特写镜头。再说,记者怎么知道它是一瓶忘记拧盖的化妆品?它或许是主人故意散开盖子的。所以说,这个细节虽然抓得好,在行文表述上不够严谨。 这篇通讯是“追记”,许多记者都会碰到同一个问题:你无法跟主人公对面接触,你面对的是一幅遗照。但是,只要具备强烈抓取细节的意识,就仍然能够从第二手第三手材料里获得细节—— 细节可以是一个小故事。 “囚车缓缓开动,一个小姑娘抱着一个小孩死命地追赶,……见到这个情景,任长霞让民警把犯人从囚车上押下来,说:打开手拷让他们父子再见上一面。……这时,任长霞也蹲了下来,用双手抚摩着孩子的小脸,从自己的兜里掏出100元钱,她给孩子的邻居说:孩子以后有啥困难去公安局找我,我叫任长霞” 细节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 不仅通讯如此,消息也是如此。即便是社论,恰当地适时地引用一个细节能够以一当十,画龙点睛。 所以我们说,无论何种体裁抓细节都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也是最容易成功的方法。 如果说主题是灵魂,情节是骨骼,那么,细节就是血肉。细节能使报道生动真切,细节能触动读者和听众的感官,使大家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我们强调细节主要,不等于是说细节制胜,细节万能。有的细节,可以重笔浓彩;有的细节,可以一笔带过。要有所把握,详略得体。有些记者不知道其中奥妙,要么打破砂锅问到底,要么提出的问题比天高,比地厚,让回答者不知道从哪里下口。比如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觉如何?”“你幸福吗?”“你给大家说两句吧。”的采访提问时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海阔天空,离题万里,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搪塞以“我太高兴”“太激动”“感谢党,感谢政府”之类的话。 那么,在日常的电视新闻采访中,为什么有不少记者总要犯这样的毛病呢?“请您向我们的电视观众说几句话好吗?”“请您谈谈今后的一些打算吧。”我认为,这类记者也不完全是初入道者,他们也未必不懂得采访学。其思想根源是不投入,没有敬业精神,缺乏专业修养。因为这样的提问不犯政治错误,不用劳神,不用准备,拿起话筒就走,举起话筒就问,即使十万个为什么,都是一句话:“你说说好吗?” 采访一定要深入,电视记者在工作时,绝不能满足于一个平面的材料,而要取得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记者一定要到现场去观察,通过摄像机镜头,让受众看到实地景物,同时进一步核实被采访对象的情况特色,力求在细节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努力做到以细节感人,以重头戏抓人。 (作者单位:廊坊广播电视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