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创设的反思
范文 任正勇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过:“‘情境教育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所谓情境教育,实际上就是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情境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其特点和功能是能够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情感活动等,能够提供学习的素材。基于自主性学习理论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当前所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教学理念。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思考,真正打破教师的“一言堂”现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为了激励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师要以饱满的富有感染力的积极情感进行教学,以此来诱发、激励、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而在传统教学理论中,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源泉,问题的答案。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持续了上千年了。但是,在我们如今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中,瞬息万变,新鲜的事物和思想正在不断地涌现,人们的知识和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是老师在讲台前讲述内容,黑板上书写板书,学生则被动地听课,记笔记。这样的教学过程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即学生不能及时地找出自己理解上的误差,许多知识并没有真正通过自己的头脑思考过。因此在练习中,提倡学生的思考,任何一位同学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打断教师的教学,向其教学内容提出质疑。让学生自己发掘错误的原因,如果遇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就应当正视之,并且请教其他教师及参考书籍,要尽力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专业知识,还可以学到一种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他们的理解水平和考虑的方向,调整教学进度,实现教学相长。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走上讲台,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化学研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它是化学理论学习在实践中体现的载体。在化学教学的实验中,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一般的学生实验,理所当然的是学生利用实验课的机会,对最近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性实验;而演示实验则是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为了说明某些知识点而在课堂中进行的实验,一般是教师作为操作者,而学生则作为观察者。
我认为,其实有些安全简单的演示实验大可不必由教师亲自操作,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动手。这样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好处:
第一、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或多或少具有一种表现的欲望,一种希望被人注意的心理。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通过一些实验,使学生有机会上讲台“表演”。通过多次实践,发现这种方式,能使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很快地调动起来。
第二、可以清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操作。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规范的操作,培养学生正确而良好的化学操作技能。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认为学生的练习机会实在是太少,只有在若干周一次的化学实验课中,才会有机会触摸到化学仪器。即使是在实验课中,有很多学生的操作都是不太规范的,而教师的视野和精力是有限的,并不能一一矫正。但是,如果让某位学生上讲台操作时,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到讲台上,教师就可以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鼓励他们发现其中的错误操作。
第三、可以巩固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一个人的记忆方式来说,自己动手操作过的情景记忆要比单纯的聆听接受记忆牢固的多。我有一些实验,就是专门挑一些平时不太愿意去记忆某些知识点的学生“上台”进行操作。结果证明,即使他们平时不去刻意回想,但当我隔一段时间就相关知识向他们提问的时候,他们对这一段经历还是记忆犹新。
三、创设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学习
一代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不要靠暴力严酷来训练年轻人学习,通过愉快心灵来教导他们学习,则可能更确切地发现每个人的才能倾向。”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也是现在提倡的情景教育的特点。运用学生掌握的一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作为一个路标,为学生指明一个思考方向。这样,既避免了知识的灌输,又防止学生走弯路,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知识。
例如:我们在学习“氧气的制备”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明确了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双氧水混合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只是作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化学性质和质量并没有发生改变。课后马上布置一道思考题:“怎样证明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让学生思考了一段时间,然后引导学生去参照“混合物的分离”这部分内容。结果,有很多学生能够完整地写出实验步骤。
再如,当我们已经熟悉了用过滤蒸发法可以分离混有泥沙的食盐,随即提出,怎样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这时候学生的知识和问题就出现了冲突,依据现有的知识还无法顺利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就提供一定的提示:我们进行鉴别或者是分离混合物,都是利用各成分的性质差异,对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化学性质我们暂时还没有学过,因此,我们应该试着利用物理性质之间的差异。学生就会想到“溶解度”之间的差异,这样,通过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就展开了对“结晶”的教学,并且配合溶解度曲线,使学生对其原理也深刻地了解。
四、创设情境,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习化学兴趣
化学是一门直到初三才开设的学科。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初级的、简单的化学知识,培养以后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我认为在初中化学授课时,适宜用启发式教育,通过学生自己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例如,在“空气氧气”这一节的学习中,就有关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现象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科普小知识,要求学生去查阅一些课外资料,来解答“为什么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大气的臭氧层空洞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的有意义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能够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五、创设情境,加强师生之间交流,使双方调整到最佳状态进入教和学
在现代教学理论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改变了原先对立的方面。现在一般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和教师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与教师交流,能够更加明确学习的重点,掌握学习的难点,解决学习的疑点;而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清楚了解到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了解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以及学生的一些思想动态。
总之,教师要积极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只有学生在学习上真正的获得自主和独立,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表现他们的创新能力。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