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区块链与新闻生产:技术变革及价值反思 |
范文 | 王玲玲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新闻生产;技术变革;价值反思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科研实践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61038017964)。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媒生态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2017年随着比特币价格的不断暴涨,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在互联网领域掀起了一轮技术创新的狂潮。[1]由此,区块链技术引起国内媒体的高度关注,包括人民日报、中国出版传媒集团、腾讯网等都在尝试对媒体区块链项目进行探索。有专家提出影响未来几十年的“黑科技”已经到来,它不是社交媒体,不是数据,甚至不是人工智能,而是区块链。所谓区块链(Blockchain)是指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也被称作“不可篡改的数字账本”。[2]区块链技术围绕媒体信息采集、信源认证、内容分发、版权保护、传播效果统计、用户隐私保护等一系列应用,为新闻生产流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颠覆性的变革。 一、与新闻生产相关的区块链技术及特征 区块链是驱动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运作的底层技术,并不等同于比特币,通过区块链技术在整个网络中的参与节点,以及加密技术提供的分布式数据资料,既可以提供真实性数据,也可以提供安全性数据,这些诸多技术特征为解决新闻生产面临的危机提供了机会。 (一)时间戳建立完整数据 时间戳就是“区块+链”的结构,每个时间戳都包含了先前的时间戳,这样就形成了一条链,并且后面的时间戳都对前一个时间戳进行了增强。区块链采用带有时间戳的链式区块结构来存储数据,从而为数据增加了时间维度,使其具有极强的可验证性和可追溯性。时间戳可以作为区块数据的存在性证明(Proof of existence),有助于形成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区块链数据库,[3]每一个节点在独立作业的同时记录并存储同样的信息,所以每个人在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得到全部的资料。时间戳的运用提供了一个数据库的完整历史,并且助益于数据库的逐笔数据的查找功能,从而为区块链应用于新闻资料查询与获取、新闻的连续报道等方面奠定了基础。 (二)从内容中直接获益,不依赖于第三方 区块链使创作者能够独立见证作品从生产到收费的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区块链赋予创作者摆脱中介机构(版权交易机构、广告商、公关公司、媒体等)的能力,让区块链技术成为公平、独立的展示和交易平台。区块链会把所有交易数据储存于一个数据块中,形成包含详尽交易信息的完整链条,所有数据由计算机加密生成,这是一个比第三方更加可靠的终极解决方案。[4] (三)去中心化特征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去信任的集体维护数据库技术,其本质是一种互联网协议。区块链能实现全球数据信息的分布式记录与分布式存储。信息是储存在区块联盟链的所有服务器上,能够及时查证版权归属。除此之外,它能够使参与者对全网交易记录的事件顺序和当前状态建立共识,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去中心化共享总账本,由此建立起来的区块链数据库能够保持完整性、连续性和一致性,存储的信息具有高度的透明性和包容性。但就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发展现状来看,真正实现去中心化还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而不断地弱中心化才是区块链技术现在及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四)p2p网络保护隐私 P2P(peer-to-peer),又称为点对点技术,是没有中心服务器、依靠用户群节点进行信息交换的对等式网络。区块链除了比特币的底层数据结构这一“身份”外,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区块链网络采用P2P组网技术,具有去中心、动态变化的特点。在P2P网络中很难实现网络窃取信息,因为网络中的节点是地理位置分散但关系平等的服务器,不存在中心节点,任何节点可以自由加入或者退出网络,[5]根据P2P网络层协议,消息由单个节点被直接发送给全网其他所有的节点,这意味着传统网络通过窃听网络流量发现用户之间通信关系的方法在区块链中根本不可能实现。 (五)数学算法建立信任关系 区块链完全是由纯数学的算法在分布式节点间建立信任关系,区块链保障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得到加密,数据交换的完成依靠固算法,交易双方无需提供个人信息,不必公开身份,靠信用的累积来完成交易。[6]这实际上实现了信息交互中有效避免人工干预,而只需要信任数学算法就可以建立互信,信息交互的安全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但是这些都局限于我们在区块链上生成的数据,如果不在这一前提下,数据与隐私保护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人们深受传统思想影响,在实现“陌生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或交换的跨越之间还存在种种心理障碍。 二、区块链技术对新闻生产各环节的影响与革新 区块链技术引发媒体的创新发展,为新闻生产流程变革与再造提供可能。目前来看,媒体对区块链技术的采纳仍处于初级试水阶段,但已经在一些媒体的生产流程、技术及产品创新等层面带来了冲击,由此也导致新闻生产在信息采集、编辑制作、内容分发、噪音消解、信息反馈等层面上产生积极变革。 (一)信息采集:数据解放,就地取材 区块链的架构是分享的、分布式的、重复的,每个人在区块链上都可以拥有完整的历史数据,这无异于在新闻制作中可以通过数据的储存和挖掘,使有限的记者和编辑可以制作出大量内容,极大地节省了人工收集、整理数据的成本,实现数据解放,就地取材。在区块链技术下的新闻信息获取不但不同于信息匮乏时代,即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在于聯系信源以获取信息,同样也和网络的信息获取方式有所区分,信息不但可以通过区块链快速而完整的获得,同时获取者可以“直接接触”信息人,进一步分析数据背后的内容,这对新闻生产中信息采集的广度与深度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区块链能够进一步规范数据的使用,明确授权范围。传统供应链信息系统信息孤岛现象普遍,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难以保障,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可溯源及信息无法篡改等特点,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难题。[7]利用区块链技术对信息数据进行精准分析能为专业媒体的报道提供更加丰富、可靠的背景,通过各个节点信息的更新,共享事件发展的动向,开展预测性报道。 (二)编辑制作:更具独立性,减少假新闻 因为区块链可以让创作者从好内容中直接获得收益,所以在新闻制作过程中可以摆脱必须依赖第三方支付提供商来完成交易的情况,这意味着新闻制作不再过度依赖广告收入的支持,那么中介作假和巨头垄断等现象也将铲迹销声,更好地保证了新闻制作的独立性与真实性。与此同时,在区块链中可以利用去中心化的分布信息对新闻内容进行去主观性的核查,极大降低新闻事实核查的工作量,也可以有效防止假新闻的出现与泛滥。 波兰的初创企业Userfeeds 依靠区块链技术,创造了一个公开透明的、能被公众审查的新闻内容平台及其配套的排名算法。在Userfeeds上发表的任何内容都将打包成一个数据区块,记录该新闻内容的作者信息、评估证明凭证、类别、标签等等,更加便于新闻内容真实性的核查。[8] (三)新闻发布:内容分发透明化,追踪溯源保护版权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分发主要是通过媒体自身,主体单一,渠道近乎垄断,使信息大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层中流动。但是在智媒体时代,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媒介生态正在快速革新,并将对传统媒体的新闻分发运作机制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在新闻生产流程中,通过利用区块链基础构架中的网络层实现区块链网络节点之间的信息交互。区块链的本质是一个P2P(点对点)网络,每一个节点既能够接收信息,也能够生产信息,这对新闻生产流程中的传播环节有着质的改变。新闻传播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内容分发更加公开化,扭转媒介逐渐削减社会监视功能的情形,强化了媒介的商业资本取向,为构建良性的传播机制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区块链的透明性还表现在它能为新闻作品在某一个特定时间点的存在提供证明。在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库中,存储着完整的交易数据,既包括作品创作的时间点,也包括版权交易的时间点,其记录是透明准确和独一无二的,[9]在浩瀚的新闻生产作品中可以根据数据进行追踪溯源,具有很强的证明力,为保护版权提供强大技术保障。 (四)噪音消解:信号附加物减少,注重保护隐私 在大众传播学中,噪音在通常意义上是指“任何非属信息来源原义而加之于其信号的附加物。”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增加了被传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信息误差的几率。利用区块链技术制作新闻,在传播流程中因为拥有较为全面客观的信息采集源和独立编制,再经过去中心化的审核,所制作出的新闻成品更为精细准确,受众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各种信息之间挑选。另外从传播机制的角度考虑,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经历环节越多,信息的畸变和损耗越严重,而在区块链技术中信息基本不会经过他人的再次编辑和加工,不会出现分层传播,因此会大大降低噪音的干扰,但是要想彻底清除传播系统中的噪音仍是不可能的。 其次在区块链上所有交易不需提供任何身份信息,区块链技术具有可以进行多签名复杂权限管理的特性,能够实现数据加密,在这种模型中,用户个人的数据何时开放、开放给谁、开放到什么程度,均由用户个人来授权,而不再由网络信息平台任意处置。这意味着在传播过程中不但不会有其他意见干扰,而且对传播双方身份、传播内容的隐私保护都较为全面。 (五)信息反馈:传播效果真实反馈,提高舆情分析水平 目前的互联网平台上,“流量”与“评价”成为判断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尺度,然而利用并无可信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对不同的新闻媒体平台的流量进行审核,这不仅干扰了对传播效果的判断,影响了运营模式的可持续性,甚至个别“高流量”内容还破坏了社会舆论氛围。[10]而区块链所形成的大数据具有含金量高、时间明确、结构清晰的特点,在大大降低了数据的处理成本的同时,能够保障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得到加密,无需提供个人信息,不必公开身份,靠信用的累积来完成交易,所以人们在传播的反馈环节中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自身的观点和建议。由此,对信息反馈和传播效果的评估可以通过更公平的数据测算,建立更可信的评价体系和机制。这不但对舆情分析有好处,也对其自身的信任积累有帮助,从而加强其真实客观反馈的积极性,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综合区块链中的反馈记录和流量测算体系,从崭新的维度展开舆情分析,所得到的舆情分析结果将更加可信和有用。例如,Brave浏览器将引入基于区块链的代币体系和经济激励机制,利用区块链技术来匿名监控用户在平台上对不同内容的关注程度,并根据结果相应地奖励内容发布平台。 三、价值反思:区块链技术在传媒领域应用的隐忧 如前所述,区块链技术在新闻生产的各个流程都会带来助益,目前来看,区块链进入媒体业的大环境已经具备,但也正是由于它是一项快速兴起并发展的新技术,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将会存在诸多的问题与隐忧。央媒在积极探寻区块链技术的媒体融合路徑的同时,也曾在人民日报撰文强调区块链不是万能的,大规模应用仍需时日。那么关注与解决其在数据存储空间与运作效率、公众表达权自由权受限、新技术标准缺失与数字被遗忘权冲突以及“区块链乌托邦”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就变得十分关键。 (一)资源储存与运作效率问题 区块链数据库记录了从创建开始发生的每一笔交易,每一个想参与进来的节点都必须做到数据完全同步,这在给信息的查询与获取方面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存储空间技术在日益扩增的海量数据面前将不堪重负。区块链的效率不仅会受到区块膨胀的影响,还面临着高延时的问题。一方面由于P2P网络没有可信中心服务器的天然缺陷,无法实现时间的同步问题,因此各个节点时间会存在延时问题。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需要在 P2P网络参与客户端中存储整个信息交互账簿,以比特币为例, 完全同步自创世区块至今的区块数据需要约60GB存储空间,虽然轻量级节点可部分解决此问题,但仍不能投入到大规模的新闻生产中。 (二)公众的表达自由权受到限制 区块链技术在有效保护使用者一些权利的同时,也会对公众的诸多权益造成损害,最明显的是网络社会公众的表达自由权受到限制。在合理的网络表达中,表达主体如果想发表意见,则需要参与对信息接触、收集、加工与发表等众多环节,使其发表的意见在个体自我实现和促进国家民主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而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控制技术措施,其对作品的零知识证明及密钥保护等方式,不仅保护了思想,也会阻碍社会公众对于涉及公有领域作品以及背后隐含的思想知识的正常接触,对网络合理表达的各个环节产生大小不一的破坏,进而在事实上控制了思想的传播,阻碍社会公众的交流与传播,最终限制社会公众的表达自由。 (三)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被遗忘权的冲突 被遗忘权最早起源于法国的法律,是指有过犯罪的人在其刑期执行完毕之后,有权利要求他人不公开自己的记录。而数字被遗忘权的概念是欧盟在《2012年欧盟草案》中提出的,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所遗忘,除非保留数据有合法的理由。[11]“由于数字技术和全球网络的发展,人类记忆与遗忘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遗忘变成了例外,记住则成了常态。”如果互联网上传播关于个人的负面信息,那么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个人是有权利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此类信息的。但当此种信息产生在区块链上,被遗忘权该何去何从呢?区块链和数字被遗忘权的冲突类似于信息的不可篡改性带来的弊端,但又不局限于此,因为它还涉及和个人声誉有关的一切。所以,能否处理好上述问题,是区块链技术能否广泛应用的关键。 (四)区块链“新”技术面临的一系列缺失 一方面,区块链既是一项新的技术,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缺失一整套统一的标准。目前区块链技术的运作原理在传媒领域还比较模糊,人们往往缺乏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和管理应对措施,如何在作者作品发布中的定价、授权范围、使用时间、最终解释权等维度上建立一系列标准是保证区块链主体的合法、合理使用的前提。另一方面,智能合约的责任主体缺失问题、区块链提供的版权证明并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问题,所有一系列问题都意味着区块链法律与监管急需完善。把区块链系统应用到传媒领域中,仍然存在巨大的壁垒和不确定性,需要不断的实践经验积累。有人针对“疫苗事件”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发文称,无币区块链技术有助解决大部分疫苗问题。从理论角度的确可以使用无币区块链对疫苗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公开透明的记账,一旦出现问题疫苗,将更容易拿到索赔证据,也更容易追责。但实际上在区块链技术能够普及的情况下也不会轻易地应用到疫苗问题当中,因为有关区块链各方面的法律、标准的缺失以及追责主体的模糊,或许不但不能有效地解决疫苗问题,反而会造成出更大的漏洞。 (五)警惕“区块链乌托邦”思想 不论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该意识到的问题是:技术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中介,它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区块链技术也是如此,它只能解决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它自身是有局限的。莱文森提出了“补偿性媒介”和“媒介的人性化趋势”的概念,他指出,人类在媒介演化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理性选择。人类的技术越来越完美,但新的媒介又带来新的问题。媒介的进化是人的选择结果,能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的媒介被保留了下来。[12]同样,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区块链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区块链技术是对以往技术的一种补偿,例如对隐私的保护、对信源的核查等,这是以往的媒介技术很难做到的,这些新的技术应用也更好地满足了当前社会人们的需要。但是,区块链技术只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技术,它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区块链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1]邵鹏,魏丽丽.为新闻业创造一个“自我维持的”市场——区块链新闻平台Civil的“理想国”[J].传媒评论,2018(04):23-26. [2]李鹏飞.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媒体融合路径探索[J].新闻战线,2017(15):90-93. [3]朱金珣.区块链对于解决保险业信用危机的作用[J].时代金融,2017(09):213-214. [4]毛晶慧.着力“数字工匠” 3D大赛搭建第三方数字互信平台[N]. 中国经济时报,2016-12-13(003). [5]祝烈煌,高峰,沈蒙,李艷东,郑宝昆,毛洪亮,吴震.区块链隐私保护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7(10):2170-2186. [6]李泰安.区块链重构网络舆论环境[J].传媒,2017(21):87-90. [7]杨慧琴,孙磊,赵西超.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互信共赢型供应链信息平台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05):21-31. [8]吴果中,李泰儒.用区块链技术打击虚假新闻——Userfeeds与PressCoin模式介绍[J].新闻战线,2018(13):88-90. [9]赵丰,周围.基于区块链技术保护数字版权问题探析[J].科技与法律,2017(01):59-70. [10]张东明,陶然,王彪.抢抓区块链技术“风口” 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J].新闻战线,2018(09):74-76. [11]高荣林.数字被遗忘权的限制——以网络言论的自由表达为视角[J].现代传播,2015(07):137-142. [12]刘永红.传统出版的自我救赎[J].编辑学刊,2011(05):80-82.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 责编:姚少宝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