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内蒙古客户端“深圳文博会”融合报道分析
范文

    何欣+刘艳婧

    作为以本土时政新闻为主的新闻客户端,“内蒙古”客户端成为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矩阵中的重要一环。《内蒙古客户端“深圳文博会”融合报道分析》一文,对内蒙古客户端“深圳文博会”融合报道进行了分析探讨,同时对本次融合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网络评论凭借其灵活的形式和多变的文风,以及各种特性等深深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着重大的作用。本期另外一篇论文《试论网络评论的特点及其影响》,作者就网络评论担负着塑造网络清洁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任务进行了探讨。正如作者所说:真正好的网络评论,是讲原则的、负责任的。

    【内容提要】本文对内蒙古客户端“深圳文博会”融合报道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在融合多媒体手段提升报道效果、开设新闻专栏集中报道优势、整合传播渠道打造报道声势等方面亮点突出,同时对本次融合报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客户端 深圳文博会 融合报道

    2016年6月,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内蒙古日报社对其原有的“你好·内蒙古”客户端进行改版升级,全新的内蒙古客户端正式上线。作为以本土时政新闻为主的新闻客户端,内蒙古客户端成为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矩阵中的重要一环。

    自上线以来,内蒙古客户端不断积极探索,在融合性报道、移动化直播和可视化呈现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2017年5月11日至15日,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内蒙古自治区共有29家文博部门和文创企业亮相文博会。内蒙古客户端特别制作推出了“深圳文博会”融合报道专栏,对“文博会”的盛况和我区参展单位的优异表现进行了报道。本次报道在融合新闻报道的理念、方式等方面均有不错的表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及时总结本次报道的经验和问题,对于提升内蒙古客户端的融合新闻报道能力有着积极意义。

    一、内蒙古客户端“文博会”融合报道的亮点

    (一)融合多媒体手段提升报道效果

    内蒙古客户端在对深圳“文博会”的报道中,融合使用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报道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文博会”的精彩瞬间。特别是短视频报道方式的应用,在吸引受众观看兴趣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受众的现场感,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效果。

    而在融合新闻多媒体报道手段的配合方面,本次报道也做出了一定探索。比如在《文博五天闻》首日的报道中,对于内蒙古29家单位参加深圳“文博会”的新闻呈现,就采用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报道手段交相配合。在文字标题之后即配以“文博会”开幕式的短视频,以开幕式精彩的视听瞬间吸引受众的关注,后文中利用文字对内蒙古29家单位的参展情况进行简明介绍,再配以我区展品的特写图片,细致描摹内蒙古文创产品的精美设计和独特创意。文字、图片、视频各自发挥其信息传播中的优势,全方位调动了受众的信息接收通道,又在交互融合中完整地呈现了新闻事件的核心信息。再如《向“匠人致敬”》这篇报道中,也是采用了视频和图文配合的报道方式,深入刻画了默默无闻、初心依旧的蒙古族文化匠人形象,也揭示出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在拓宽报道容量的同时,也开掘了报道的深度。

    (二)开设新闻专栏集中报道优势

    为全面展现本次文博会的盛况和我区参展单位的优异表现,内蒙古客户端特别开设了《文博五天闻》专栏,集中报道“文博会”相关时讯。五天的会程中,《文博五天闻》专栏共发布报道17篇,内容涉及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民族文创产品风采、参展单位贸易洽谈情况和参展人员间的学习交流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再现了深圳“文博会”上内蒙古民族文化的耀眼瞬间和内蒙古文创产业的勃勃生机。

    (三)整合传播渠道打造报道声势

    在本次“文博会”的报道中,内蒙古日报社以“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的融合理念为指导,整合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种传播渠道进行相关信息的发布和推送,形成了立体化、广覆盖的报道声势。真正在本次报道中,推动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从相“加”迈向相“融”的进程。在保证传播广度的同时,也不断探索报道深度,牢牢将报道视角锁定“文博会”上的内蒙古风采,围绕着文创产品、匠人精神、传统文化新脉搏等各个层面进行深入开掘,全面展示民族文创亮点,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底蕴。

    二、内蒙古客户端“文博会”融合报道的问题

    (一)用户意识不足,互动性欠缺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内涵之一,这对于媒介融合时代的传媒运营至关重要。以用户为核心,树立互动意识、服务意识,才会争取到用户的关注。通过对本次“文博会”各家媒体报道的观察,笔者发现,深圳新闻客户端在尊重用户思维方面表现优异:一方面,报道语言“个性化”“接地气”成为其亮点,“厉害了,我的娃”“心水”等网络语言的使用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另一方面,采用直播形式报道“文博会”,用户可以随时进入直播间参与讨论,互动性大大提升。相比之下,内蒙古客户端的“文博会”报道中,用户意识稍显不足,时政新闻偏硬的语言风格仍然占据主导,互动渠道也比较单一,只有文末评论一种方式。

    (二)报道内容创新不足,播报样态较为单一

    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创新体现在报道内容的新颖、播报样态的多元和呈现方式的多样,这样才能实现信息传播效果的有效提升。在深圳新闻客户端的“文博会”报道中,各种报道手段多管齐下,文字、图片、数据新闻、视频、网络直播,多手段联动,多媒体传播,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融媒体报道范本。反观内蒙古客户端对本次“文博会”的报道,在全部的23篇报道中,纯图文报道18篇,仅有5篇报道包含视频,播报样态稍显单调。而在报道内容方面,也还是在围绕本次“文博会”的盛况、我区参展单位概况和文创产品特点等方面做文章,真正如“匠人精神”这种能触及民族文化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之间关系的议题并不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媒体议程设置能力的欠缺。

    (三)媒体融合程度不足

    媒介融合要求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实现传播渠道的融合、生产流程的融合和运营机制的融合。一直以来,内蒙古日报社都在努力践行“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的融合理念,“中央厨房”采编平台、多元新闻发布端口、音视图制作中心等融媒体基础设施初步建成。但是,在本次“文博会”的报道中,整体的融合程度稍显不足,“一次采集”的报道内容只是简单的复制分发在报纸、网站以及客户端等多元平台上,并未能根据不同媒体平台的特质进行量体裁衣式的加工,“多次生成”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

    三、内蒙古客户端融合新闻报道的改进建议

    (一)根据不同传播端口量体裁衣打造新闻产品

    移动互联时代,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各种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的移动化信息传播与接收已成为生活常态。而新闻客户端、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信息传播渠道也已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载体,传统的报纸、电视也开始逐渐与网络融合。移动互联时代,根据不同传播载体的传播特质量体裁衣打造新闻产品,是满足新媒体时代用户需求、提升新闻报道表现力和吸引力的必然选择。

    新闻客户端功能比较完备、信息容量大,适合将各类资讯进行聚合式的呈现,以充分满足用户各类信息需求。而微信公众号具有依托熟人关系的闭环传播特质,因此在此类平台上发布的内容,需要在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同时能够引发分享行为,那些具有趣味性、服务性和知识性的新闻产品相对适合此类平台。例如:“深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在“文博会”期间推出的报道《文博会震撼来袭!一张手绘图带您玩轉文博宝安》,手绘的展示方式极具吸引力,出行指引、展馆介绍等内容服务性十足,引发用户分享、转发行为,依托社交网络扩大了传播范围,实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因此,熟悉各新闻传播端口的特性是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融合报道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媒体不断提升新闻的选题策划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这样才能改变“一次采访、一次写稿、多次使用”的报道现状。

    (二)充分利用用户生产内容,增强平台互动性

    融媒体平台的作用就是打破时间、空间界限,使资讯无限接近用户,而用户在融媒体新闻传播中的角色远不止于信息接受者,更是新闻生产过程的参与者。在内蒙古客户端对于“文博会”的融合报道中,信息生产主体主要集中在记者、编辑手中,用户的参与程度极低。如能引入网络直播、话题讨论等方式将会极大地增强报道的互动性、提升报道的影响力。

    根据笔者对内蒙古客户端“文博会”报道议题的观察,“向匠人致敬”等议题非常适合采用网络移动直播的报道形式。移动直播是对新闻现场的再塑造,以往的视频报道虽然生动形象但是囿于视频本身已经剪辑、加工完成的闭合性特质,用户并不能获得强烈的现场参与感。而直播是一种相对开放式的呈现方式,主持人手持移动设备进行现场采访、边采边播,不受导播和固定设备的限制,视角更加灵活。用户则可以随时进入直播间与主播互动,用户的提问、留言、打赏都将成为报道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改变报道的进程。利用直播不仅可以完善报道视角、丰富报道内容,还可以增进传播的互动性,提升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开通网站或微博讨论话题也是增强报道互动性的一种途径。例如开通“文博会”的相关微博话题,利用微博的开放性、聚合性特征,吸引用户参与讨论,使之成为融合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综上,在新闻生产者和用户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将用户生成的内容有机融合进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是实现良好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可视化技术,丰富报道样态

    融媒体时代,对新闻报道样态的新颖性、多样性需求更加突出,以往简单的图文报道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信息消费需求。在“文博会”的报道中,报道样态还可以选择运用H5、图表、动画、动漫、VR等可视化呈现方式生动、形象、立体地展示新闻主题,将视觉传播技术和艺术深度融合进新闻报道中,运用全感官式的叙事模式呈现新闻事件,充分调动用户的感官体验,有效提升新闻传播效果。以5月15日发布的报道《文博会闭幕,内蒙古代表团收获满满》为例,作为“文博会”闭幕盘点式的报道,其涉及的报道对象种类多、数量大、范围杂,适合将报道样态从单纯的图文形式拓展为多样态表现形式,从而提升报道整体的可读性和悦目感。

    参考文献:

    [1]黄妙妙.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J].新闻研究导刊,2015(03).

    [2]吴少敏.论融媒体语境下高考报道的路径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 2016(07).

    作者简介:何欣,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刘艳婧,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辑:王洪越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9: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