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行业记者如何挖掘和延伸新闻资源 |
范文 | 孟竹 行业记者是媒体前沿阵地的先锋战士,他不仅肩负着新闻记者的职责,同时也背负着本行业宣传报道的责任。这双重的职责与责任,就要求行业记者不仅要具有新闻记者的敏感,同时也必须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在信息化如此加快和媒体多元化的今天,作为一名广播战线的行业记者,如何在广播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在重大主题的报道中不同凡响,写出独家而有特色的新闻报道来,这就要求行业记者应先人一步,深入一层,厚积薄发,利用行业与地缘优势,积极挖掘和延伸新闻资源,以达到报道效果和广播影响的最大化。 行业记者应具备捕捉本行业重大新闻事件的嗅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广播先声夺人的特点,才能及时准确地报道出本行业的重大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向听众传播客观、公正、真实的行业讯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进而争取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行业记者平常注重学习,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及本行业的专业知识,一旦遇有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时,能够充分、准确、深刻地把握对事件的报道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先人一步地发回报道。那么,行业记者如何发回有价值的现场报道呢?这就要求行业记者充分发挥对本行业熟悉与贴近的优势,利用广播及时、快捷等特色优势,挖掘听觉资源,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 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手脚勤。这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新闻在瞬间发生,有无新闻价值必须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如果没有不辞辛苦、雷厉风行的勤奋精神,拖一拖、懒一懒,新闻就会变成旧闻,失去报道价值。另外,更多的新闻资源在基层蕴藏,只有俯下身子,经常深入基层,才能找到新闻富矿,发现、挖掘和采集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知识广。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做杂家。古今中外、时政历史、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甚至社会社交、民俗民风等等都要有所知晓,也许不一定是专家,但必须有所涉猎,掌握一般性常识。因为新闻记者要面对的是各行各业,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你对采访对象的领域一无所知,就无法走进被采访对象的生活圈子与心灵世界。 多视角。新闻报道,要求真实客观,要想做到这一点,不失偏颇,就必须扩大采访范围,多点、多视角地审视新闻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比如你要采访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不能只是听这个人物或事件的中心人物如是说就如是写,记者必须要与中心人物周围的领导、同事以及见证者广泛接触,深入调查了解,一方面对人物和事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把握,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新闻素材,了解人物和事件的更多细节,为生动细致地写出好新闻、准确客观地还原人物与事件的真实做好深厚铺垫。 抓特点。突出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有别于其他人物和事件的最显著特征,也是新闻稿件能否站得住、吸引人、有影响的要素。记者的每一次采访和写作,都是一次创新和创造,新的采访对象、新发生的新闻故事,要抓住这一事物最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写深、写透、写实,而对这个事物的其他部分可以忽略或一笔带过,这是新闻写作成功的关键。 广播与其他媒体相比,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无论什么条件下都可以进入事件发生的现场。现场实况声音就是广播特殊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广播媒体要尽量深入事发现场采访报道。只有这样,报道才能具有真情实感,更具有可信性、深刻性。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行业记者不仅要注重提高综合素养,还要说得精彩,所谓“功夫在诗外”。行业记者除具备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一双好奇的眼睛,用这双眼睛去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与新闻点,而新闻点往往就在联系与比较中产生,所以这就要求行业记者利用行业与地缘优势积极主动地赶赴现场,同时还要深入地观察解读现场。 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指出:“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件事情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面对同样一个新闻事件,有的现场报道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而有的就了无生趣的原因所在。所以记者一定要做到“事事留心皆学问”,做学习型记者,做有文化、有思想的记者。把做好新闻事业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把生活阅历、人生思考、知识积淀、现场灵感等化为自身的综合素养,厚积而薄发,做好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目前,“三贴近”原则已经成为当前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行业记者在把握报道方向的基础上,还必须把握群众关心的内容,从民生、民情出发,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更有力有效的宣传。那么,行业记者如何使新闻报道传播得更有力有效呢?这就要求行业记者,通过使用现场感强、生动有趣的细节描述,再加上背景资料及记者当时在现场的个人感受,从而使报道内容更为充实、生动有趣。典型音响的使用,可使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同时也能通过现场气氛渲染而感染听众。新闻人物的典型语言,往往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目前,许多新闻报道存在着一事一报、就事论事的情况,很少对事件进行纵横比较与剖析,如果记者在告诉听众发生了什么外,还能解释背后的原因,不但可以加强新闻的深度,还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新闻报道还可以通过增加背景资料、追踪报道等形式,向听众呈现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除此之外,广播要想增强对听众的吸引力,使其成为听众想听、必听的内容,就需要使用大众化语言,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来表达事件,在精准传达意义的同时,把枯燥的表述转化为通俗生动的表述,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作为行业记者要创新思维方式,充分利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从同一事件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独特视角,精彩细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有我深,采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高水平的报道来。 现代社会通讯发达,但作为记者还是要提倡“脚板精神”,尤其行业广播记者更要深入基层,走别人不想走的路,去别人不愿去的地方,用双眼去观察,用双耳去倾听,用话筒去记录,用脑子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新闻报道。 另外,行业记者身在本行业的第一线,拥有一方新闻资源,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就要对自己所在的行业过往的新闻热点、新闻人物了如指掌,在遇有突发事件或有新的信息时,能尽快捕捉,快速进入角色。总之,只有勤下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三贴近”原则,一定会写出好的新闻报道来。 (作者单位:辽宁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宣教中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