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谈话节目看电视传播的人性化 |
范文 | 张晓东 美国艺术理论家沃尔夫·里拉曾经说过:“电视是我们时代的顽童,它现在处在进入成年的门槛上……但谁也不知道它将会成长为怎样一种怪物。”也许,那时的他确实无法确定电视将给人们带来什么。但现在,电视被认为是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最便于展现人际传播的媒介。中国电视业已出现的趋向,开始让它成长为“人类的朋友”。 谈话类节目的兴起和传播:自从1996年央视的《实话实说》播出,引发了中国电视的谈话浪潮,这就是有些人所说的第四次浪潮。 归纳谈话节目的特点,人性化贯穿节目的始终。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人性化传播特色:平等和互动 从谈话类节目的传播特点上看,谈话节目具备“平民视角、互动交流”的鲜明特征。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电视摒弃了充当受众的指导者、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它不再是“一台发号施令的机器”,转而以平民的视角关注生活,根据受众的兴趣设置话题,或者预测受众的某种需要,并邀请受众或受众代言人出场。主持人、嘉宾和受众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整个谈话现场和谈话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成为一个各种信息多向流动、不同思想相互撞击的“场”。在这个场中,电视从云端重回大众之中,以平民的风格、平等交流的氛围、大众的话题,重新成为表述普通人观念和价值的公共论坛。电视,不再是“话语霸权”下的产物,成为平民百姓享有平等话语权的平台。 同时,在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时代,电视受众是挑剔的。平民化的人性传播,最大的特点就是尊重受众,以受众能否接受和喜爱为出发点,符合受众的审美情绪和认同水平,因此,在价值取向上向平民百姓倾斜,有利于受众接受信息,有利于影响受众甚至进而改变受众。我们在节目内容的选择上有三个共同的特点:第一,百姓关心什么,电视节目就集中反映什么,小如个人的情感纠纷、家长里短,虽小亦为多数人心事所系;大到国计民生、下岗就业、房改医保,再大亦与受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第二,以平凡为美,重视将不经雕琢的原生态表现出来。第三,把熟悉的生活陌生化,即在人们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人们并不熟悉的内容,并将其凸显出来。 传播学的经验和实践证明,最好的传播效果是受众参与的一种活动性的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谈话类节目的推出,正是由于受众的广泛参与火爆神州。在西方,电视谈话节目已成为电视节目的主体形式,占整个电视节目总量的60%以上。 二、谈话节目通过场外热线电话、网络、微信等参与方式,实现了多样化传播 就形式而言,谈话节目大多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甚至乐队及茶几、椅子等相应的摆设组成,不同的制作人还创造出新形式,给观众传递了这样一种概念:我在现场,我参与!一个活生生的“我”就在现场!对于这种状态下的受众来说,电视具备了除“看”之外的更多功能。 这样,电视便有了人情味,受众感受到了个性魅力,也从中体味到交流与沟通的愉悦。个性化的传播不仅给受众一种平等感、亲切感,更重要的是通过个性传播产生引导和感染作用,使受众对电视的忠信度大大提升,人性化传播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电视传播效应的最优化。 电视节目要抓住观众的情感,让观众认为这个节目亲切,是他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不矫饰,不做作,真实可信,通俗易懂,观众就会一直追踪你的节目,成为你节目的忠实观众。由于民族、信仰、生活方式、语言习惯等固有的地域特点,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往往会在一种潜意识的支配下,去选择与自己生活相近、自己熟悉、感到亲切的节目观看。他们急需看到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情,希望看到的每一条新闻、每一个电视专题都是客观的报道。 因此,栏目在宣传内容、主题选择上,以平民化、人文化为贯穿节目创制始终的灵魂,做可信、可亲的电视节目。要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奉行开放、民主的传播政策。要改变单纯的线性传播方式,打破“自留地”,树立对栏目的多元化开发,运用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联系,将传播效果呈放射状多方扩大。这样不但能培育、稳定一批忠实受众群,形成栏目自有的定位,还能养成对收视群的嗅觉,广泛搜集、征求受众反映,制定因应对策,适时进行栏目调整,进而提升节目创作水平,更好地服务受众。■ (作者单位:锦州广播电视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