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时代呼唤有思想的作品 |
范文 | 寇志清 近年来,由于媒体的竞争,各路媒体的不断丰富、发展,新闻作品良莠不齐,其中不乏粗制滥造的作品,在全国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一片呼声中,关心、提升新闻作品的思想性,自然又成为我们制作节目的方向和同仁们关心的问题。 一、思想是新闻生命的源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手机、微博等迅速兴起并不断扩大声势,覆盖了我们的生活。人们获悉信息的手段日益丰富,发布信息的平台日益多样,这对媒体就是一个冲击,也是一个挑战。面对信息鱼龙混杂、舆论多元化的复杂环境,人们更需要权威性公信力强的媒体来甄别真假、判断是非。现实迫使专业媒体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发布信息,更要立足对新闻的思想解读,这也是媒体区别于其他信息发布的实质,也是媒体生命之源泉。 市场竞争与日俱增,“独家报道”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信息源难以守住独家,而同题报道就涉及到如何判断新闻价值,报道中的背景、角度、坐标,这就要具有与众不同的作品思想。这应该是新闻人共有的途径,从共有的新闻资源中寻找出独家视角,用有思想的深刻解读帮助观众观察、了解、学习、警示,这样才会产出优秀作品,才是对观众负责,不辱使命。有思想的新闻是媒体的需要,是媒体有别于其他信息发布的重点,为城市建设、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安定团结、民族振兴做好新闻,是我们的职责。 二、在基层中汲取思想的营养 我们同行常说两句话,一句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句是:改革创新。可是如果我们不改变作风,不深入调查,哪来的活力?哪能出新出彩?而这一切就是要深入下去。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缺乏了真实,就缺乏生动,更难反映出思想。 真实的、有思想的素材,要在深入生活当中获得,耳闻目睹是抓好素材的重要途径,在对现实生活的了解中发展线索、挖掘资源,从切身感知的现实生活中提炼思想并完成作品,这样的过程就是要与群众接触,他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在期盼什么,有了这样的宗旨,作出的节目才有生活气息,受众才会感到亲切,才会觉得接近自己,而且有明确的目标。 镜头中所记录的一切,不能说是都有思想,关键看如何跟踪录制,如何剪接编辑,这就是编导的思想。原汁原味指原本的生活气息、真实感、现场感,但更要强调新闻作品的基调,就是新闻人认识生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感其冷暖、观其深浅、品其苦甜,从中孕育出的方向、观点,这样的素质源于生活的锤炼。 远离了群众的感受,脱离了思想灵魂,偏离了百姓利益,新闻就会陷入“就事论事”。时代新闻要求我们识大体、顾大局、察大势、明大理,这就要求记者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众呼声,就要沉下去,走进基层,走近百姓。 三、有思想的劳动才会收获硕果 新闻是媒体的血肉,记者是生产力的核心。电视节目的面貌如何,影响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的工作质量。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群众的疾苦,都和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当记者富于挑战性,一样的题材,不同的作者,高下立观,有思想的作品就会倍受欢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以来,我们的镜头更多地对准百姓。 我们的法制节目,先后跟踪制作了专题片《状纸上的晚年》《遗产风波》《失落的亲情》等节目。我们带着为群众解决问题、宣传法律、为百姓服务的宗旨,为百姓排忧解难。在《遗产风波》中,讲述了几位儿女为争夺老人遗产而勾心斗角、大打出手的闹事。我们深入农村进行采访,不仅为子女们解决了财产分割一事,更多地教育了子女们如何孝顺老人,以及赡养、亲情……节目播出,受到百姓尤其是农村观众的关注,他们学到了法律常识,更加理解了血浓于水的感情。因此,栏目组接到很多观众的热线电话,夸奖赞美,对我们来说是鞭策和鼓励。 我们力求在打磨中更加锋利,在耕耘中收获果实,深入了生活,新闻人才会耳聪目明、见多识广,才能亲历悸动、品味幸福、温习感动,才能和百姓一起体验豪迈、穿越悲怆。经历是成长的维他命,经验是成熟的蛋白质,我们会因生活的丰富而变得丰满、厚重,也因之在大时代获得大境界、大胸怀。新时代需要深刻的新闻人,呼唤有思想的新闻作品。 (作者单位:辽阳广播电视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