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全媒体时代党报记者如何做好“社会活动家” |
范文 | 【内容提要】大众传媒时代,党报记者的首要角色是“宣传家”。进入全媒体时代,由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垄断的传播渠道被打破,技术条件带来的环境变化,对党报记者的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追溯“陕州人后代来锡感恩寻迹”系列报道的全过程,认为今天的党报记者更应该做好“社会活动家”的角色。即记者应努力发掘本地与其他地方的文化勾连,成为城市之间关系的汇集点和意义的发酵空间。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作品影响力,增加地方文化底蕴,凝聚社会共识。 【关键词】社会活动家 ?凝聚共识 ?城市记忆 ?文化底蕴 引言 4G技术的普及使得传播环境发生革命性变化,新闻的传播从渠道取向转为端口取向。在这一技术背景下,党报的新媒体实践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是,媒介融合不仅是一个技术端的硬件问题,更是一个观念端的软件问题。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做好地方宣传工作,提升地方文化传播影响力,增加文化底蕴,凝聚社会共识,党报记者角色的思考成为破题的关键一环。 有鉴于此,本文通过追溯“陕州人后代来锡感恩寻迹”系列报道生产全过程,试图考察党报记者的“社会活动家”新角色,不仅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描述记者的日常工作状态,更为重要的是揭示“社会活动家”的党报记者角色所发挥的作用。 关系汇集点的开启 “陕州人后代来锡感恩寻迹”系列报道讲述的是一场跨越80年的感恩寻迹故事。80多年前,河南省遭遇了罕见的大灾荒。当时无锡一批慈善家不远千里,来到陕州(今三门峡)、灵宝、渑池等地帮助赈灾,“活人无数”。但是,囿于当时的国内形势和传播技术,这段故事被淹没在历史之中。 2012年2月春节过后,笔者突然接到河南三门峡市媒体记者的求援电话。原来,三门峡市准备重立“陕州召公甘棠庙碑”。有关人员在整理碑文时,发现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即上世纪三十年代,陕州遭灾,无锡慈善家闻讯即派代表携款千里赴陕州赈灾。“其时,正值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个军阀中原大战,前来通过的京广铁路、津浦铁路均是两军交战之主战场,加之豫西土匪盗贼蜂起,来陕州救灾可谓冒着枪林弹雨,实属不易。他们不单单救赈陕县,还到灵宝县函谷关等地放舍救灾。这些慈善家不但拿出钱粮救助百姓,而且还帮助恢复被毁坏的名胜古迹”……这些描述深深地感动了当地人,但他们苦于无法联系到无锡慈善家的后人。无意间,他们在网络上发现了笔者2011年5月曾报道当年赴陕州赈灾的无锡人施襄臣的孙辈,竟还保存有当年无锡慈善机构义赈救灾的资料。他们大喜过望,由此辗转找到笔者,表达了要来无锡感恩寻迹的想法。笔者敏锐地意识到其中的新闻价值,欣然应允,立刻联系了当时提供线索的无锡市祠堂研究会的“老无锡”们,并陆续联络上另几位当年无锡慈善家的后人。 2月14日,三门峡甘棠苑创始人、召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企业家吴启民,携三门峡日报社记者部主任尤黎明等一行三人专程从三门峡市赶来。在笔者的陪同下,与当年无锡慈善家的后人亲切碰面。“当年三门峡最困难的时候,是无锡人救了我们,我们一直怀着感恩之心。今天我们来到无锡,既是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也是要寻找记载有无锡人陕州赈灾事迹的《陕州召公甘棠庙碑文》真迹,打算重立庙碑。刚才你们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太重要了!”吴启民等人紧紧握着笔者的手,感慨不已。 勾连历史和两城记忆 2月15日的《江南晚报》以整版篇幅刊出了笔者的第一篇报道《陕州人后代来锡感恩寻迹》,尘封近一个世纪的无锡慈善家陕州赈灾的感人故事由此在锡城传开了。知情市民陆续提供史料等线索,我们相继刊发了《在锡得珍贵资料,陕州人返故乡》《感恩报道在陕州引发“无锡热”》《无锡行善人后裔又找到一位》等报道。 与此同时,此事在千里之外的三门峡市也引起强烈反响:自2月17日《三门峡日报·西部晨风》在头版刊文《三门峡人80年后的感恩之旅》后,不少读者致电该社,对无锡慈善家表示感谢。2月21日,《西部晨风》头版又发表了《向无锡人学习三点》的文章,号召“学习无锡精神”,推动三门峡经济与文化快速发展。 笔者始终紧盯着该线索,除了及时报道本地的新进展新发现外,还与三门峡日报社保持联系,适时推出后续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借助两地媒体的互相推动,炒热了这一“暖新闻”,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无锡的城市形象。当年秋天,“陕州召公甘棠庙碑”在三门峡市如期重立,唐齐千等四位无锡慈善家的后人也被当地聘为“三门峡市荣誉市民”。 次年5月,“无锡慈善家陕州赈灾纪念碑”揭碑仪式在陕县西张村镇人马寨村举行,两市政协主席共同为纪念碑揭碑。同时启动无锡光彩事业促进会捐建的陕县人马寨慈善文化园。无锡企业家还捐赠10万元用于“最美乡村医生”马云飞所在的村卫生室改造。12月,三门峡民间慈善文化交流访问团一行驱车千里到达无锡,只为拉上带有三门峡泥土芳香的苹果、印有“甘棠遗爱”字样的洁白长巾,以及反映两地大爱故事的《甘棠遗爱 大爱无疆》宣传展板。期间,举行了慈善文化展览吟诵会,无锡方面特邀该市“王牌播音员”配乐吟诵吴启民去年从无锡返乡途中抒写的两首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好人过智修》。“聽了吟诵,看了文献纪录片和展板,我确实是眼里含着泪花,真的被感动了!”应邀参会的无锡企业家们被打动了,纷纷表示“要沿着当年先贤们赈灾的足迹,多做善事,坚定地走下去”。这些展板后来安排在无锡“两会”期间对外展览。无锡市政协主席饱含真情地表示,过去无锡慈善家到河南陕州赈灾,事迹非常感人,令人震撼。但三门峡人民知恩图报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也难能可贵。我们两地人民要加强来往与合作,发掘更多感人故事,共同把这一大爱故事写成中国故事,产生全国性的影响力和正能量。 2014年,由无锡爱心人士组成的无锡慈善文化交流团赴陕县西张村镇初级中学,给该校贫困学生送去书籍、电脑、衣服等;而在陕州,70多岁的任滢沧老人主动拿出几百箱优质富硒苹果,托人捎给无锡慈善家后人和爱心人士,他说“爷爷当年就是靠无锡慈善家在陕州城南关搭棚施粥活下来的”;2015年,无锡慈善文化交流团在三门峡考察了两市工商联共建的懿德苑,并深入灵宝函谷关赈灾遗址,缅怀前辈的同时还就如何开发函谷关景区提出建议。期间举行了无锡光彩助学基金签字仪式,资助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完成学业,另外为两所乡村中学和医务室捐赠20万元。三门峡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参加活动。双方均希望两市今后加强交往,在慈善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推动旅游、经贸等多方面合作。 从民间自发赴无锡感恩寻亲,到政府主导的接续前缘,这些年来,在两地媒体和民间人士的热心推动下,三门峡与无锡两地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深化。每年清明节,三门峡民间文化人士都会到无锡看望慈善家的后人;无锡的慈善交流团也连年前往三门峡,在马寨村、高庙乡、西张村等捐款捐物,助力当地慈善文化园、乡村卫生所、村级小学的建设。无锡市政协还每年组织开展“陕州行”慈善文化交流活动,捐款捐物共计60万元,引导无锡民营企业家弘扬“锡商精神”,推动因陕州赈灾而结缘的两地合作交流不断迈向深入。2018年4月,两市政协签约缔结友好政协。这既是两地过往交流的重要成果,更是今后深化友谊的新起点。眼下,双方正就如何抢救性挖掘、丰富完善赈灾历史资料,共同努力把陕州赈灾这一“大爱无疆”的历史故事拍摄成电影忙碌着。 在近期召开的“无锡·三门峡大爱无疆”座谈会上,无锡慈善家后人、两地文史学者、企业家等畅谈了近年来两地民间人士和政府主导的文化、慈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并再次高度肯定了媒体记者的作用,一致表示:近年无锡、三门峡的联系,是在媒体记者和文史学者的牵线搭桥下建立起来的。 从“宣传家”到“社会活动家” 媒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信息系统资源的主要拥有者;记者则串联起这些社会信息,通过发挥好自身“社会活动家”的作用,不仅能为社会凝聚共识提供智力支持,也能为塑造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提供助力。根植于无锡这个颇具生机与活力的江南名城,本着主流媒体的负责精神,党报人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塑造无锡良好的城市形象而不断探索。在全媒体时代,党报记者面临着技术和时代的双重挑战,不断丰富党报记者角色,从线性的“宣传家”转向关系意义上的“社会活动家”,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克服困难。 通过对“陕州人后代来锡感恩寻迹”系列报道生产全过程的追溯,笔者认为,在这一段温暖的故事中,记者成了两座远隔千里的城市——无锡和三门峡——的交汇点,两地的历史文化、人文情感都在记者“社会活动家”的角色实践中得到了突出的展现。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新闻业务层面,地方媒体的记者更需拓展视野,既要立足本地,又要跳出地方。社会活动家的角色意味着记者要把自身的工作与生活融入到一种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去。从上述报道案例来看,如果笔者仅仅将报道局限在写一篇稿子,仅仅满足于对本地读者介绍一下历史,显然就不可能取得后续的成果。地方媒体的记者虽然在多数时候需要深耕本地,做本地新闻的记录者和传播者,但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记者更应该承担起传播本地文化、发出地方声音的责任。在新闻策划上,敏锐感知并策划利用好宝贵的线索在全媒体时代更加可贵。新闻策划是记者作为“社会活动家”进行广泛关系动员的整合项目,是更加丰满地呈现记者角色的重要平台。今天的媒体竞争在形式上是端口之争,在内容上便是新闻策划水平能力的较量。因此,从理论上正确认识新闻策划,从思想上重视新闻策划,从实践上强化新闻策划,是摆在每个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对偶然性事件的报道策划,需要临机而动,快速应战。 二是在关系建构层面,地方媒体的记者要强化互动、有来有往,为凝聚共识贡献力量。一方面,作为地方党报记者,要关心的不仅是地方领导人的工作日程,更要对地方政府对城市的发展、对民生的期盼,有没有拿出切实的举措,有没有具体的发展大计等加以关注。及时地将地方政府关于城市发展的大小事项告知市民,不仅能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时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市民积极地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形成政府和市民的良好互动,提高政府的亲和力,有利于塑造城市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还要认清互联网的传播特点,积极进行脱域化的关系建构。通过对城市记忆的发掘、以文化和记忆为关系建构的媒介,串联起了两省的两地市民,两城市民,既能让两地各自的文化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又让本地百姓加深了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大众传媒时代,记者的首要角色是“宣传家”,到了互联网时代,党报记者的属性从未改变,仍然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这一顶层设计之下,随着技术环境的改变,记者在具体新闻工作实践中的角色表达似乎可以增加更多的意涵。如果从传播形态的角度解释,一切便豁然开朗。大众传播时代是线性的传播模式,作为“宣传家”的记者处于信息采集和传播的源头。但是互联网建构的全媒体时代,是一个弥散的网络传播形态。没有源头亦没有终点,只是各自信息流的流动与跳跃。在这样的结构中,党报记者应抛弃以往的源头观念,而是致力于做一个关系的连接点,努力打破现实社会有形的地理壁垒,勾连各个地方、各个城市、各类人群,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意义空间。 参考文献: [1]赵振宇.新闻报道策划[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蒋维才.记者如何当好社会活动家——从开办《新闻漫画》专版想到的[J]. 中国报業,2013(24):45-46. [3]张勇.记者也是社会活动家——美国媒体社交管窥[J]. 新闻战线,2013(3):18-20. [4]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尼克·库尔德利.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林洁洁,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城市党报研究》杂志主编 编辑:徐 ?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