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明星涉毒吸毒案”看媒体叙事失当及心理究因 |
范文 | 肖珉 摘要 2014年明星吸毒、涉毒丑闻频出,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屡屡叙事失当,本文以“房祖名案”“王婧案”“尹相杰”案报道为例,分析媒体在叙事报道中不当的叙事倾向,通过对媒体叙事报道失当的心理分析,提出媒体在涉及明星丑闻时正常的叙事报道态度,从视角、框架、修辞三个方面指出媒体叙事报道策略。 关键词 明星;吸毒;叙事;心理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各路明星丑闻频出,从年初的李代沫到岁尾的尹相杰,“明星”“吸毒”“涉毒”这些本身就充满刺激性的词汇频繁出现在媒体报道的过程中。但是纵观媒体报道,让人感受到的却是一场娱乐狂欢的盛宴。明星涉毒吸毒案,本身充满了娱乐化的色彩,配以娱乐化的新闻叙事模式,一次次的“消费”明星本人及其亲属,加之网络媒体的广泛报道,屡屡登上各种新闻Apps头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对明星丑闻的报道中,媒体本应履行社会监督职能,在叙事报道中客观公正,引导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明星及吸毒本身的正确认识,但在媒体的叙事报道中,不难发现其中“加油添醋”的成分越来越多,使报道叙事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一、“明星涉毒吸毒案”中的媒体叙事聚焦 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曾用“聚焦”代替“视角”,形象地指出了媒体记者呈现出来的事实成分与受众的感知新闻之间的关系。具体到“明星涉毒案”中,不难发现大多数媒体在报道涉毒明星中,视角聚焦不仅仅在对“丑恶吸毒现象”的揭露,更有对明星私生活进一步“挖掘”或“发挥”,呈现在受众眼中的新闻事实超越“吸毒”事件本身。 (一)房祖名案:叙事聚焦“坑爹星二代” 在房祖名吸毒案中,媒体将“坑爹星二代”的叙事聚焦发挥到淋漓尽致。从百度搜索中可以看出,以“房祖名”“吸毒”“星二代”“坑爹”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达到1,500,000条。“(房祖名)私生活倒是颇为精彩,与富二代们拉帮结派称兄道弟,日夜流连夜店,跟圈内数十位女明星传过绯闻,而近日更是传出派对搜出50克毒品,恐被控贩毒,这令身为禁毒形象大使的老爸真是难堪不已啊。”(《揭“坑爹星二代”:房祖名吸毒被抓,郑少秋两女上榜》人民网重庆视窗)房祖名吸毒报道在先,媒体新闻解读的“坑爹星二代”在后,在对新闻文本的阅读理解过程中,受众按照新闻事件发生的顺序,根据逻辑关系把文本叙述的各个片段组接为自己的认识。在房祖名私生活的叙述报道过程中,受众脑海里自然会出现一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形象。 (二)王婧案:叙事聚焦“包养男艺人” 作为2014年曝光的首位吸毒女艺人,媒体给予了《美丽俏佳人》原主播王婧极高的关注。“微博网友“辣笔小球”爆料称,《美丽俏佳人》节目主持人王婧于12月9日被抓,随后该博主更是曝出王婧是伪富二代,真实身份时被富商包养的情妇,随后包养王婧的富豪入狱后王婧又拿富豪的钱包养台湾演员祝钒刚。”(网易娱乐《王婧吸毒被拘疑似包养过气演员祝钒刚》)这里叙述者明显将“包养”“被包养”“情夫”“土豪”等要素凸显出来,文本呈现出的是一个私生活混乱的吸毒女。新闻事实要求的是真实可靠,但是新闻文本的叙述者可以根据自己对新闻价值的理解选取自己所要讲述的“故事”,注目哪些,漠视哪些都会呈现在文本里,在上述报道的文本叙事中,媒体的新闻价值也跃然而出。 (三)尹相杰案:叙事聚焦“青春小女友” 明星吸毒本就是引人注目的话题,为了使这一话题更显瞩目,涉毒男星尹相杰不仅被挖掘出曾经“中国说唱之父”的称号,其小20岁的女友也呈现在新闻报道里。“据报道,尹相杰还有一个比自己小20岁的女友,名叫肖洋。”(《尹相杰年轻前女友被扒出14年初已分手》新浪娱乐)新闻的第二段对肖洋的生日、发表的专辑进行了介绍。新闻文本是叙述者运用一定的叙事话语对事件或事实的讲述产物。在实际操作中,叙述者可以通过与事件相联系的实际发生、客观存在的事实,对事件进行重接排列,上述文本虽然没有违背新闻的真实性,但却能够体现叙事者的主观偏向及引导策略。 二、“明星涉毒吸毒案”中媒体叙事失当的心理动因 (一)“拟态环境”中的“狄德罗定律” 通常情况下,当已经发表的新闻报道作为一个新闻叙事文本为受众接收时,受众便只能通过这种经过符号转化的产物理解新闻事实。受众无法与作为历史主体的当事者相遇,自然也无从观察、捕捉和了解当事者的具体状态,换句话说,在新闻媒体的报道过程中,新闻事实自进入报道程序的第一关开始就在不断被加工,打上媒体的“主观”烙印。具体到明星涉毒吸毒案中,纵使叙事者可以在明星涉毒的事实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机制来保证叙事指向实在的真实,获得读者的信任,诸如配以照片,官方发言,以及对新闻五要素和信息来源的明确交代,但是在报道中注目哪些事实、哪些事实可以成为受众更感兴趣的要素,就只能为新闻叙事者“灵活把握”了。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叙事者充分发挥了“狄德罗定律”即“愈得愈不足”,通过不断持续添加相关内容而获得心理满足。无论是吸毒还是涉毒,本就是娱乐丑闻,叙事者通过继续添加“包养”“夜店”“情人”的相关信息,不断匹配吸毒、涉毒丑闻,进一步构筑了娱乐“拟态环境”。 (二)“心理暴力”支配下的错误的“投射效果” 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在其“拷贝的支配”中提出,为受众提供“满足最广泛的普遍兴趣的拷贝”是利润原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问题也就在“最广泛的普遍兴趣说到底无非就是与性爱、犯罪、冲突、猎奇等有关的本能兴趣。”“心理暴力”理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片面夸大了媒体力量,但是也尖锐地指出了媒体及新闻报道在叙事过程中的错误指向。“投射效果”使媒体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思维来知觉受众,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对“原始兴趣”的放大更是新闻叙事者对受众的错误“投射”。美国大众报刊鼎盛时期的“黄色新闻”在受众指责中退出历史舞台可以很好的证明,“原始的普遍兴趣”并非公众关注负面新闻事件的唯一兴趣。《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823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85.1%的人关注了明星吸毒涉毒事件,而68%的人表示明星吸毒涉毒容易误导青少年,这组数据揭示出当下媒体在青少年认知过程中不良的引导作用,其中缺乏必要的正确导引和人文关怀叙事,单纯放大“原始兴趣”,成为媒体在明星涉毒案中新闻叙事中的最大缺失。 三、“明星涉毒吸毒案”中新闻叙事失当原因及策略分析 (一)从叙事视角上:警惕主观好恶的指向性偏向 梵·迪克在他的《作为话语的新闻》中曾经提到:“新闻实践必然体现一种视角,这种视角也必然体现在新闻话语中。”新闻报道中的叙事视角是新闻报道构建“拟态环境”的必经之路,在建构叙述视角的过程中,叙述者通过一定的叙事谋略,将事实呈现在“看者”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叙述的视角就决定了读者眼中的“召唤视野”,不同的视角选择,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感觉自然有所不同。 在此次“明星吸毒涉毒”案中,叙述者叙述“全知视角”缺失,主观叙事失当,“成龙之子房祖名,一个叛逆期过长,发展期太久,完全与老爸背道而驰,接替不了功夫巨星的地位,又文艺不到哪去的坏小子。……究其原因,大概是父母太强,与他命格犯冲。”(《房祖名张默涉毒真相吸毒背后的蛇蝎后妈》中国日报网)就新闻叙事而言,新闻叙述者的全知视角是形成新闻叙事权威性的话语策略。处在话语权中心的新闻媒体本应该承担其告知受众全部“事实真相”的责任。在上述的报道叙事中,无论是“叛逆期过长,发展期太久”还是“父母太强,与他命格犯冲”这些语句看似促成了读者的叙事期待,实质是将叙述者的主观好恶完全糅入新闻叙事中。全知视角来源于对事实的全部占有,用事实构成话语向事件中“无知”的公众传递信息,而非是以评论替代报道,以主观好恶替代客观叙事。 在新闻叙事过程中,全知视角叙事能够比较强烈地渗透进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观念内容,但是新闻的客观性也要求叙事者不可随意发表议论和抒情,或将议论和抒情穿插于叙事之中。因而在丑闻报道中,叙事者的叙事声音更应该建构的客观、公正形象,在叙述过程中,不显露声音本身也是一种声音,不发表观点本身也是一种观点,这种“寓观点于材料”的叙事方式才能够在受众中营造出一种不偏不倚的报道态度。 (二)从叙事框架上:避免曲解新传受关系,合理利用断点叙事 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媒介框架”和“新闻框架”早已被公认,新闻媒体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将对这件事所认知的某一部分挑选出来”,是建立报道的宏观框架的过程;“在沟通文本中特别处理”是建立报道的微观框架的过程。与此同时,在受众接触新闻的过程中,会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既有的价值体系理解新闻,诠释新闻。优先式解读即受众框架与媒介框架一致是媒体追求报道收效的最佳状态。从早期的“子弹论”到“受众优先式解读”,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也使新闻文本中的传受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媒体在叙事时不断迎合受众,在无意中也给新闻叙事带来了诸多问题。 从《王婧祝钒刚到底是谁两人事业爱情路大起底》(新浪娱乐)的二级标题:“王婧:芒果台选秀出道张杰郁可唯是她的手下败将”“曾与‘吕秀才喻恩泰传绯闻被疑插足孙楠婚姻”“祝钒刚:曾恋萧亚轩在萧母灵前承诺护花”“二度因涉毒被捕”来看,王婧、祝钒刚本来受众并不熟悉的两个人通过新闻叙述与国内知名艺人迅速搭上关系,在具体的新闻文本中,“孙楠当时的妻子买红妹得知此事非常震怒”“王婧亲切地称他为‘泰哥”一‘喻恩泰半裸上阵与王婧合照”“祝钒刚两次因涉毒在台湾被抓”之类的话语更是夺人眼球。 “断点”是叙事中的一种省略和空缺,“断”是为了突出事件的重点,合理运用断点可以强化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受众千差万别,不是每个受众都有很高的媒介素养,所以当面对丑闻时,新闻媒体可以利用“断点”角度,既不能如以往“报喜不报忧”,也不能将丑闻短时间全部罗列,在新闻文本的组织过程中,有意识的“断”开大规模负面新闻,突出正面导向内容,弱化不良信息,不但可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还能建构新闻报道的良性写作。 (三)从叙事修辞中:用“零度修辞”彰显新闻的客观和公正 在新闻的叙事写作过程中,修辞的恰当使用可以促进读者阅读新闻故事的审美。以公信力为生存基础的新闻要取得让人信服的效应,除了尊重新闻的客观、真实属性之外,还会借助必要的新闻修辞手段来强化“真实感”以及客观性。从新闻本身的客观性要求出发,消极修辞更多地用于新闻叙事报道中,在对明星“吸毒涉毒”丑闻中,应更以消极修辞为主,弱化丑闻本身的娱乐性。 以《歌手尹相杰涉毒被抓“监狱风云”再添新曲(纤夫的爱)》(“人民网”安徽频道2014年12月27日标题)这一修辞文本为例。“监狱风云”和“纤夫的爱”均运用借代这一修辞格讽刺了2014年因为吸毒、嫖娼等丑闻入狱的明星,“纤夫的爱”更直指尹相杰本人。而后《尹相杰吸毒被抓网友: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抽》(“观察者”网站标题)使用了仿讽的修辞格,将原本歌词中“哥哥在岸上走”改为“哥哥在岸上抽”。不但模仿前人作品,在句法与调子上惟妙惟肖,而且借形式与内容的不调和,模拟嘲讽,达到滑稽悦人的效果,属于仿拟中的反仿。在对房祖名的报道中“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太子房祖名虽然出身好,起点高,但是后天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揭“坑爹星二代”:房祖名吸毒被抓,郑少秋两女上榜》人民网重庆视窗)也是如此。“后天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属是为了滑稽嘲弄而故意模仿特定既成的反仿修辞格。另外一篇报道中“看成龙拼命砸钱林凤娇狠命溺爱,他却甘做那朵扶不起的阿斗奇葩”(《房祖名张默涉毒真相吸毒背后的蛇蝎后妈》中国日报网)运用移时的修辞方式,将“房祖名”与刘备之子“阿斗”相互对应,并在之后加上网络流行语“奇葩”,形成了更明显的讽刺效果。 在对明星吸毒丑闻的叙事修辞中,显然叙事者偏于积极修辞,文本叙述中大量使用诙谐讽嘲的修辞效果而将媒体本应有的客观叙事和人文素养抛之脑后。新闻修辞写作中有“零度修辞”的概念,零度修辞并不是指修辞在文本中消失,而是指新闻的写作回归至“纯文本”原意,不涉及超链接,尽可能不添加任何主观意见和意向性词汇,明星吸毒涉毒案,本身故事性已经很强,具有很高的修辞性,所以从文字表面进行处理,不增加过多的积极修辞反而能使文章意义得到很好体现,而且更显新闻的客观和公正。 明星吸毒、涉毒本属于社会丑闻,新闻媒体理应发挥“社会监督”“环境监测”的作用引导舆论,彰显正确的价值观,然而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的媒体叙事报道,不仅没有使主流价值观得以弘扬,反而降低了自身的格调,貌似迎合受众,实质上已经引起受众的反感,叙事报道下限不断降低。基于明星本身的示范效应,媒体在叙事报道中更应客观叙事,回归媒体原本的引导、监督作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