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视点视角是电影叙事和影片风格的核心 |
范文 | 王清 摘要:电影是一门叙事的艺术。“当电影由一种纪录性写实呈现,演进为以某种特定叙述方式展示故事,从而引起人们的推想、悬念和惊奇时,电影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艺术”。一部优秀的电影往往离不开准确的视点创作来传递主题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视点;视角;电影叙事 我们看到的电影大部分功劳都属于摄影之所见、演员之演技、剧本之魅力。所有的这些技巧对触动观众都至关重要,但不管怎样,摄影的方式对观众与被摄物之间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技巧运用的有效性,很大一部分都是基于主客观视点和主观视角的策略性运用。电影可以用构图、调度(安排拍摄对象和摄影机)、剪辑来确认“电影眼睛”的位置。现实中,电影中最常用的是全知视点,偶尔会倾入个人角色的立场。让我们看看导演可利用的各种视点变休,检查一下它们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创作工具。我们将首先近距离地考察主要角色的特性,然后后退,以观众广阔的外部观点结束。 导演在创作影片时,必须要考虑到视点镜头的使用,因为它能带观众进入到故事的核心。比如斯皮尔伯格的《夺宝奇兵》,影片中有一段男主角正在寻找被劫持的玛丽恩的追赶镜头。玛丽恩被装在一个篮子里,然后根据一段视点镜头中男主角的视点,观众会发现巷口出现了一个正被抬走的篮子。此时,印第安纳琼斯的眼神与视点镜头应有的方向并不一致。他的眼神偏向于取景框的右侧,而不是正对着巷子。那这个视点镜头中切人的篮子的画面的意义是什么?印第安纳琼斯听到玛丽恩的求救声,他转身并跑向的是玛丽恩求救声的方向。实际上,在这个镜头中的画外音是容易被忽视的重点。此时,斯皮尔伯格并不是在直接向我们展示视角,他是在展示人物脑海中的想法。接下来,一个镜头在固定机位拍琼斯跑过来的画面,镜头从全景变成了一个对琼恩大特写的镜头。这是一个切向视点镜头的绝佳机会,以此来向我们展示他所看到的画面。但相反的是,镜头停顿了一下,然后镜头后拉又变成跟镜头,跟着主人公琼斯一起进入了混乱的集市。导演在这里故意不让观众看到角色的视角所看到的画面,是由于琼斯并不知道玛丽恩在哪,他想看到玛丽恩的画面,但是他看不到。而且在这个镜头中,观众想看到琼斯的视角,但又与琼斯一样看不到。这就让观众站在琼斯的角度,与他一起经历着令人紧张的瞬间。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人物总是会在某一时刻惊叹地盯着画外的一处看,他们眼中的东西常常是神秘的,因为这些东西在镜头和画面外,它们对观众来说同样是神秘的。 这就是为什么观众会如此轻易地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世界中沉迷到忘我,这也是斯皮尔伯格成为如此有深远影响力的电影导演的原因。下面将简述视点在影视作品中的具体作用: 一、主观视点有助于观众代入情绪 电影中的主观视点在叙事过程中,几乎不会给观众留有自行思考和审视的空间,往往是通过两个特定人物视点的直接叙述将观众顺利地代人到导演建构的影视世界中,观众在观影时通常都是自发的听其故事发展。可以说,主观视点在影视中的运用是其他手法难以企及的。 电影《怦然心动》利用与传统叙事手法截然不同的人物视点表现手法讲述了一段青春萌动的故事,这种表现手法使整部电影的叙事层次既丰富又饱满,在众多影片中显得格外清新迷人,也让观众深入电影其中,充分地领会男女主角在交会时所产生的特殊情感。主角Bryce Loski开篇的第一句“All I everwanted was for juli Baker to leave mealone”就迅速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这种表现手法不动声色地与传统叙事手法相对抗,在充实了电影叙事的同时也让电影的艺术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主观视点的使用,使得影片开篇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让观众沉溺于影片中不能自拔,這也正是主观视点叙事手法的高明之处。 二、主观视点可作用于观众情感 陆川想用所谓21世纪的新视角讲述这段大悲剧,可惜刻意太过,深度不再,只能看到人胜被摧残的堆彻,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人性导致的悲剧,电影没有足够的交代。 在影片《南京!南京!》中,导演陆川在开篇以“明信片”的视点代入到那个年代,而后又以‘旧本兵”的视点展开事件描述。一个描述中国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竟然没有用被害者的视点,看起来《南京!南京!》依然没有逃脱“纪录现场”的模式。这个模式的重大作用是再次深深地刺激了国人,再次另外国观众和对历史不够热衷的观众疑虑重重,叙事视角可谓混乱。在影片结尾时,竟然又是用日本兵的客观视点做结局。给观众带来了一种价值观上混乱,也是情感上所不能接受的。同样是著名的战争片《辛德勒的名单》中则屠杀段落以主角辛德勒在山坡上看着城内屠杀的主观视点进行,相比之下,感觉《南京!南京!》更缺乏中国人的血险和温度。《南京!南京!》几乎是以价、旁观者的角度来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始末,有从日本兵角川的角度来叙事,也有从其他中国的角度来叙事,没有明确的主题,没有明确的思想偏袒,只是想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至于为什么发生,当事人怎么想的,都没有详细的表露,完全留给观众去思考。 三、客观视点可审视事件 在观众的观影过程中,由于影片中的叙事时空是有限的,剧中人物的视点并不能跨越其本身以及本身所处的活动范围,所以他们往往需要借助某一个特定人物的视点,将情感聚焦在特定人物的身上。观众在以特定人物的视点观看并且理解了剧情后,才会将目光转回到影片的故事剧情和理解影片的情感表达上来。在影片结束后,观众往往会从剧中人物中跳脱出来,回归到自己的视点上来分析,此时观众将以客观视点来回忆和审视影片中的剧情发展,重新思考剧情。 《孔雀》是被称为“中国摄影第一人”的顾长卫导演的第一部电影。由张静初、吕聿来、冯粒等主演的剧情电影,于2005年2月18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电影围绕着一个家庭展开,随着时间的推移向人们展示着当时的社会形态。顾长卫导演的《孔雀》中,高卫红用窗帘做成的“降落伞”这场戏用的是客观视点,意味着我们观众站在今天的角度去审视过去。在片中,妈妈和女儿穿着一样的白色衬衫,用现在我们流行的话语就是,“经过了多年的努力,我终于长成了我讨厌的样子”。导演没有用剧中某个人物的视点去讲解这段时代戏,因此观众也有自己的空间去解读影片。 正如美国学者布鲁斯·F·卡温在《解读电影》一书中说,“选择谁来说部分或全部的故事、要不要现身说法,都会影响叙事作品的概念形态和讽刺性,相当程度决定了作品的形式意义,也是意义组成的方式”。 毫无疑问,视点的选择就是摄影机位的选择,更是导演立场、影片风格的选择和叙事的核心。而视点事实上说到底就是形成身份的认同,这无疑是赢得观众的关键与核心,所以,电影化视点的选择是导演在一场戏的调度中需要相当重视的部分。 参考文献: [1]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2]布鲁斯·F·卡温(BruceF.Kawin)李显立等译,《解读电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作者单位: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影视与动漫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