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刍议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传播
范文

    朱伟利

    【摘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孕育形成的黄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灵魂。黄河文化从历史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不同视角,有着丰富而多样的内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对于黄河文化内涵的深入发掘,对弘扬和传播黄河文化有着重大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黄河文化的传播可从黄河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多途径的深层内涵发掘、多样化信息传播平台建设、借助文化旅游产业四个方面来加快黄河文化传播速度,提升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黄河;黄河文化;内涵;中华文明;传播

    一、黄河文化的概念

    人类早期的文明与河流有着密切联系,无论是西方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还是人类早期的中华文明。在中国,黄河与长江这两条大河孕育了早期的中华文明。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在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在这一流域内孕育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灿若星河的古人类文明。

    对于黄河文化的概念,学者多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讲。广义上来看,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在黄河水事及其相关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及黄河水利工作者所具有的精神诉求、价值取向、基本理论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主要包括精神、理念、价值观、制度等文化现象。[1]

    从地理空间来看,黄河文化又可划分为多个区域文化,以上游三秦文化、中游中州文化、下游齐鲁文化为主体,包含诸如三晋文化、燕赵文化等文化层次而构成的庞大的文化体系。总体而言,黄河文化可看作是自古以来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黄河流域地区的人们所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人情、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等。

    在文化演进发展的过程中,黄河文化融合不同地域的草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并且,黄河流域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也形成了丰富而多样的黄河文化。总体说来,黄河文化是华夏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黄河流域所涌现的全部文明成果的聚合。所以,黄河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是多元文化的统一体。由此看来,黄河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博大深邃。它涵盖政治、经济、军事、艺术、哲学、科技、教育、语言文学、史学、宗教、民间信仰、道德规范和社会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是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从不同视角对黄河文化进行解读,有助于人们对黄河文化丰富内涵的认识,同样也有助于人们对黄河文化全面而深刻的把握。从文化发生的角度来看,文化是由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黄河文化是在人类与黄河的互动中产生和发展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与河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把黄河文化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庞大体系中,来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二、黄河文化的内涵

    黄河作为一条自然河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人们心中的“母亲河”。它对于中华民族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它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黄河”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的根基。黄河文化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所流经的每一方土地,养育的人民,并由此而产生的文明,形成丰富多样的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从抽象意义上来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精神的体现,它表现在“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多元统一”的中华“大一统”观念里。

    (一)“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1.“民为邦本”思想

    黄河文化的内涵存在于黄河的自然母体中。黄河起源于青藏高原,流经腾格里沙漠、鄂尔多斯高原,在晋陕峡谷奔腾而下,途经中州平原、后经齐鲁大地而入大海。黄河自西向东而下,哺育黄河岸边的众多人民,孕育了深厚而久远的历史文化,这显示出黄河作为人类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家园,为人类社会、人类文化所做出的贡献。作为一条自然河流,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和发展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中国的早期文明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基础上,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而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为中华农耕文明形成提供了有力保障,所以黄河文化蕴含着农耕文化的特质。“民为邦本”思想是这种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也是黄河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

    “黄河宁,天下平”是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人类社会的共同心愿。黄河的治理历来是兴国安邦的重大事件,一部黄河治理开发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奋斗史。这里蕴含着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兴衰沉浮。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窥见“民为邦本”思想的端倪。首先,远古神话中黄帝战胜蚩尤,逐鹿中原,完成統一大业。之后黄帝带领百姓开地种田,植桑养蚕,种五谷、养家畜,发展石器和陶器等手工制造业,并把驯养的野马、牛驴等分给缺少耕畜的部落。很短时间,城内粮畜富余,穿衣用具不用发愁。这充分体现了远古社会时期黄帝作为部族首领,以民为本,以人民为国家发展之根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良生产工具,为部族发展奠定基础。这应是黄帝治世之道中“民为邦本”思想的有力体现。

    再者,在大禹治水的神话中,“民为邦本”的思想更为显著。治理水患本身就是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减少洪水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大禹重农爱民,无私奉献,不畏艰辛,坚持不懈,治水获得成功。大禹在水患解除后,极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人民生存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生产工具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大禹以民为本,重农爱民,也是“民为邦本”思想的直接体现。到了先秦时期,“民为邦本”思想进一步发展。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提倡君王实行“仁政”,其根本就是爱民。孟子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本意识的强调,是“民为邦本”思想在后世社会的影响,并为后代的治国安邦理论提供借鉴依据。

    2.“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最早产生于上古社会的神话传说中,它是原始人类的宗教观念。在原始人类的思维结构中,首先显现为“万物齐一”,原始人类认为人和物可以相互转化,万物平等,都有生命性,进而发展为“灵魂不死”的原始信仰观念。在黄河流域普遍存在的黄帝神话、大禹治水神话中分别有黄帝骑龙升仙,大禹化身为熊等都是这一原始信仰的体现。除此之外,水化育万物,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水崇拜,众多水生神话故事,也都显示出“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观。其次,在黄河流域内,古代人们为发展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祈雨等祭祀仪式以及众多的龙王庙、祭祀建筑等文化遗迹都充分展示着人们祈求通过人神沟通、天人感应而得到庇佑的心理特征。而这里的“天人合一”正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平等,人与自然协调、平衡关系的初步探索。

    在现今黄河流域所修建的众多水利建设工程,如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都是人们在黄河水利实践活动中,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长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研究,总结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由此,黄河流域农耕社会的人们依照时令进行农业生产,追求天、地、人三者合一,即是天時、地利、人和,在这里强调自然与人类社会达到秩序、平衡与和谐,从而显现出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在当前“维护黄河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并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道“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且提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以水而定、量水而行”。这种新时代的生态保护观念,也反映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2500多年来,在黄河流域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形成的儒家思想传承不息,儒家提倡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人生理想,以达到“个人内心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终极目标。这样的人生追求和目标是黄河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黄河文化蕴含优秀的民族精神

    黄河如一条巨龙,在中华大地蜿蜒奔腾,川流不息。古老的黄河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起源,黄河文化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正如黄河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它是自强不息、敢于拼搏、勤劳务实、开拓进取、团结一致、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它仍然焕发着蓬勃生机,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芒。

    1.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精神

    数千年来,黄河既哺育了华夏亿万儿女,但也为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与黄河的无数次斗争中,中华儿女形成了不屈不挠、坚忍不拔、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民族精神。治水先贤大禹历经十三年,与水患斗争,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坚持不懈、不屈不挠、不畏艰险,遭遇种种治水的磨难,仍旧初心不改,水患治理取得成功。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以大禹为代表的远古人类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同时,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一往无前、不怕挫折、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民族精神传承不衰。如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带领下所涌现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98抗洪精神”,都是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民族精神的有力展现。

    2.勤劳务实、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土生土长的华夏儿女,在黄河流域长期的农耕实践中,认识到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从而形成了勤劳务实、踏实努力的价值取向。同时,黄河沿岸的人们在与黄河的抗争和融合发展中,形成了开拓进取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黄河治理与水利工程修建中涌现的英雄,如大禹、郑国、贾让、欧阳修、司马光、潘季驯、林则徐等,都用各自的勤劳智慧、敢想敢干、务实求真、开拓创新的精神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当代社会同样涌现出值得我们学习的时代楷模,比如焦裕禄。治灾先治沙,焦裕禄到河南兰考县工作期间,带领当地群众,造林防沙,育草封沙,翻淤压沙,通过多种方法治理兰考县的风沙灾害,并经过实际调研,实事求是,探索出栽种泡桐树治理兰考三害的方法。这种不怕苦、不怕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的理念,无不是勤劳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的体现。

    3.团结统一、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

    从战胜1958年的特大洪水,防风治沙的科学实践,到南水北调工程,从小浪底水库的建成到其稳定发挥效用30余年,这些无一不是黄河儿女上下一心,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的成就。一首《黄河大合唱》,唱出了中华儿女团结一致的勇气和决心,它所展示的是黄河儿女万众一心、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这也充分显示出,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中华民族精神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奔腾不息的黄河,滋养了华夏大地和华夏后世子孙,它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也正因为此,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演进,默默奉献,并孕育出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新中国黄河水利工程和治水过程中,数以万计的黄河人敬业奉献,他们夜以继日,默默付出,才得以换来黄河的岁岁安澜,使得黄河文化繁荣发展。

    当代黄河人将“团结、拼搏、求实、开拓、奉献”的黄河精神,贯穿于日常工作中。这种黄河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九曲黄河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使黄河儿女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性格特质。黄河文化所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和灵魂,激励中华儿女不断前行。

    (三)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观念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黄河是促成中华民族大一统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从文化发生的角度来看,在上古神话中,黄帝打败炎帝和蚩尤,平定各部族战乱,实现中原统一的政治局面,它反映出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统一的民族心理。在大禹治水之时,大禹治理水患取得成功,并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基础,大禹的儿子启最终建立夏朝,建立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秦始皇完成“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建立秦王朝。由此可见,在黄河流域,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发展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形成追求民族统一的观念。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一直以来,多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交流,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格局。这种“大一统”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包容性,是和而不同,同中有异,多样统一的理念。这种多元统一的“大一统”观念不仅体现在政治方面,在中华文化中同样存在。在文化演进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黄河文化也正是吸收、容纳了不同地域的草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了多元统一的文化体系。

    在当代社会,“和谐社会”的理想、“和谐世界”的构想引起世界人民的共同欢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梦想,都是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延续,是“大一统”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内涵的深化和创新发展。

    三、黄河文化的传播

    悠久灿烂的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在当代社会的传播意义重大。在当代社会,黄河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它的文化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之源。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保護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总书记为黄河文化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

    “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好的文化要有好的传播,黄河文化的传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一)加快建设黄河文化遗产数字库

    黄河所流经的地域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黄河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沉淀,是黄河流域几千年文化的累积。这种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体系中,必然有众多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比如西北地区的羊皮筏子、黄河水车、黄河船、黄河桥、黄河民居、民俗文化等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同时,也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历史文化遗存。文化的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在黄河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过程中,对具有黄河文化特征的文物遗迹等,都应进行充分的保护。加快建设黄河文化遗产数字库,是对传播载体的有力保护,也有助于对黄河文化的整理和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黄河文化。

    (二)多途径深入发掘黄河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河文化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其时代价值也在不断提升。首先,长期奋战在黄河一线的黄河工作者,可以成为研究黄河文化的队伍。他们在长期的黄河实践活动中,能够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这为黄河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其次,研究黄河文化的专家、学者应当成为深入发掘黄河文化的主力。因为他们有深厚的学术积累,更容易在创新研究上取得新的成果。再次,部分高校教师应该成为黄河文化发掘的有力补充。高校教师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应当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对黄河文化的发掘,也应当成为其自身科研工作的一部分。

    在深入发掘黄河文化的工作中,研究者应当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构建以黄河文化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体系,为黄河文化的有效传播奠定理论基础。

    (三)构建多样化的传播平台,加强宣传

    首先,文化的有效传播一定要有先进、便利的传播平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数字媒体、众多网络媒体等都可以作为黄河文化的有效传播平台,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增强人们对黄河文化知识的了解、认识和传播。其次,应加大宣传力度。在社会宣传方面,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如报纸、宣传册、书籍等多种宣传途径,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开展文艺活动等宣传黄河精神、宣传黄河文化,增强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再次,构建黄河文化研究者的交流平台。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提高黄河文化发掘的实效,同样也有助于黄河文化发掘成果的快速传播。

    (四)借助文化旅游产业拓展传播

    黄河文化是丰富多样的文化体系,它包含了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工程文化以及民间各种文化产业等,将黄河文化凝聚为一个庞大的整体。因此,在黄河文化的传播中,要充分利用不同文化的特点,进行有效传播。在当前,文化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那么,在黄河文化的传播中,可以借助文化旅游来拓展黄河文化的传播。在黄河沿岸的旅游景点开发和建设中,加大黄河文化元素的融入,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域、不同主题进行文化景观的打造,在追求旅游经济的同时,提升文化价值,拓展文化传播。比如在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中,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潜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使旅游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除此之外,也应加大文化旅游中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加工。通过创新性的文创产品,使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带动黄河文化的传播。

    四、结语

    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曾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黄河流域的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黄河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黄河文化深厚而丰富的内涵,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是时代赋予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应当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并结合时代特点,使其获得创新发展,创造新的文化价值。用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徐吉军.论黄河文化的概念与黄河文化区的划分[J].浙江学刊,1999(6).

    (作者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讲师)

    编校:赵亮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