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融入“民生味儿” 提升党媒“四力” |
范文 | 杜君 【摘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媒体传播大变革,《河南日报》强化民生新闻报道,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实践说明,作为主流媒体的省级党报,只有运用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流勇进挺进网络主战场;树立用户意识,切实关注民生贴近民生,才能赢得民心,守好主流媒体“网络主场”,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关键词】党报党端;民生味儿;四力;主流媒体;信息消费者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态势、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新趋势,推动新闻舆论生态环境、媒体发展形态形式、传播格局等发生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为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转型目标,明确了改革路径。 《河南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舆论阵地、是权威发布的核心。在新形势、新态势、新趋势下,《河南日报》坚定政治方向,紧扣新时代主题,贴紧百姓诉求,加快推进媒体融合改革发展,创新大众表达方式,将浓浓“民生味儿”融入党報,凸显了党报权威高端与民生接地气的统一,既体现了“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党的施政价值取向,又有利于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发布深入民心,是响应主力军上主战场号召、提升和践行党报党端新闻舆论“四力”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 一、党报注入“民生味儿” 融合迸发新活力 《河南日报》创新采编发协作模式,集中关注“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的焦点热点,注重策划引领,转变新闻报道的选题角度,改革成果显著。从行文标题到整合链接,融入浓浓“民生味儿”的报道深得民心,赢得民心的党报根基更深厚,影响力更深远。 (一)权威发布,变文件照搬为替民解忧的真招实措,厚植人民群众 从中央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各地各单位的改革发展举措,这些权威发布影响着经济社会,也关乎人们的生产生活。党媒作为权威发布的官方渠道,即便照搬文件,也不乏读者。然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催生了媒体传播的多元。面对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激烈竞争,捧着权威发布“金饭碗”的党媒,想要继续锁定主流读者群,持续释放主流舆论影响力,就要摘掉通知文件格式的“官帽子”,俯下身子,贴近民心,打通权威发布与民生关切的通道,化权威发布为助民解忧的真招实措。 《河南日报》强化民生新闻报道,从抓选题策划着手,文章浸润烟火气,标题品出民生味儿,版面突出设计感,党报的权威发布散发着鲜活的民生气息,民生新闻蕴含着扎实的权威公信力。比如,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如何让群众了解《民法典》、遵法守法,维护自身权益?《河南日报》7月开设了“民法典护航美好生活”专栏,结合当下民生热点,以普通人、身边事为例,邀请法官、律师、专家有针对性地解读。《“一人抛物 全楼买单”破局》《小区公共收益业主可“分红”》《遛狗不拴绳伤人要追责》《用法律制止“舌尖上的浪费”》等报道,一改政府发布、条文摘登的官样文章面孔,“对症下药”的生动表达令稿件更具针对性,更有新闻性,更富可读性,将民之所呼体现为政有所应,党报党端传播效果都不错。 (二)主旋律弘扬,变“高大全”为身边人、身边事,平凡中彰显伟大 业界有观点认为,传统媒体“工具箱”里的“压箱货”仅剩一件,就是策划。过往,策划宣传意味重,典型人物形象“高大全”过于完美。对此,河南日报编委会明确“大策划”要有大格局,发扬党报新闻工作者“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的优良传统,真正把小康故事、脱贫故事、出彩故事讲得更有新意、更有深意、更有亲意,切实把人物典型塑造得更有个性、更有人性、更有代表性。比如,《河南日报》头版刊发的《新时代的好法官李庆军》在报道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立案二庭原副庭长李庆军时,虽将更多笔墨泼洒在他把公平正义作为毕生追求,用生命书写对党和法律事业无限忠诚上,同时,记者也巧妙地捕捉到了许多其作为普通人的小细节。“确诊为尿毒症后,他偶尔对妻子马凤实流露出提前退休的想法,但是只要病痛有所减轻,他就绝口不提”“李庆军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仍然想像常人一样享受美好的生活,继续干工作”……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却令伟大的灵魂有了鲜活的血肉,更令人动容、动心、动情。 (三)热点焦点,“澄”出是非曲直,稳民心顺民意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庄严承诺。《河南日报》“民生台账”专栏开设两年多来,落实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党的大事,助推加快解决民生难题,补齐民生短板。专栏首篇稿件《读书“充电”咋能不这么难》,结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六次图书馆评估定级结果,瞄准河南省图书馆被降级事件,挖掘我省公共图书馆出路在何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生产生活和防疫安全如何兼顾,《酒精消毒液禁止“进站上车”个人防护怎么办?铁路官方请你吃下“定心丸”》等相关稿件的集纳整合,给读者送上可信可靠的指南……从身边关注着眼,立足长远着手,这些热点新闻有高度有深度,又生动接地气,党报党端聚合了人气,舆论引导赢得了新阵地,主流媒体迸发了新活力。 二、增强新闻舆论“四力” 主力军要上主战场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党报党刊党端,是党和政府主办的报纸报刊、新媒体平台,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阵地,肩负着党的理论制度和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政令措施的发布实施等宣传任务,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凝聚社会各界和全体人民的向心力任重道远。 移动互联网融入各行各业,媒体传播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传播格局的重大变化,势必影响到传统主流媒体的主体地位。过去主流媒体牢牢占领的“舆论主场”,现在变成了众人涌入的“舆论广场”。[1]不同思想观点发酵碰撞,不同文化交流融会,全媒体形成的网络舆论场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重要策源地、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交会中心、意识形态及思想交锋的首发擂台,为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带来挑战,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最前沿。守好互联网、筑牢主阵地,打赢全媒体舆论斗争,需要一支政治立场过硬、舆论导向坚定、业务本领高强、守正创新求实的主力军冲锋陷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聚共识的新阵地,更好地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正能量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原创性是新媒体的生命力,做好做强两者的紧密结合将会有良好的传播效果。[2]《河南日报》2020年8月推出的全媒体访谈《总编有约》第二季,总编辑、副总编辑带头冲上主战场,通过“采访调研+访谈当地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的方式,以“文字报道+新闻图片+访谈视频”的全媒体形式,对各地推进“六稳”“六保”工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全景式呈现,既体现精品专业,又贴近民生聚人气,屡创线上阅读点赞转发10万+。再如,9月1日《河南日报》推出的长篇报道《烽火壮歌》和纪录片《读书就是战斗》,将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八年五次迁徙彰显的奋斗精神、家国情怀,连通当代学子与祖国一起成长的时代责任,紧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在战“疫”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契合了秋季《开学第一课》教育的现实需要。该重磅报道,可谓主流媒体主动担当职责使命的媒体融合代表作。 党报党端于权威发布中融入更多民生关切,于严肃严谨中融入活泼开放,党媒的面孔更亲切了,可谓赏心;主流媒体由以往的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采写素材更贴民心,语言表达更接地气,党媒的文风更灵动了,可谓悦目,新闻舆论“四力”不断增强。 三、党媒属性为先 以“四力”提升“四力” 不论形势怎么变,党报党端姓党的宗旨不能变,关注民生话题要坚定政治方向,坚持舆论导向,切不可为了迎合大众、满足猎奇心理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不论改革如何进行,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尊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规律的底线不能变,要把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履行好思想引领、舆论引导重大责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将真实视为新闻报道的生命线,将准确作为新闻宣传的底线,运用互联网思维,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要弘扬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传统,把初心使命在血脉中融得更深,把为民情怀在内心中植得更牢,把敬业奉献在行动中落得更实。要找到落脚点,新闻工作者就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提高政治素质,提升业务本领,锐意创新创造,锤炼优良作风。这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科学的方法论,是打开新局面、实现新突破的重要法宝。[3] (一)提高政治能力,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好、阐释好、落实好 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我们党领导的偉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胜利实现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当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摆在面前时,骨头要硬,敢于出击,敢战能胜,将党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响亮,将党的惠民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令广大群众爱党护党,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二)提升业务本领,采写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 一个好的故事胜过一打道理。习总书记就善于用讲故事、举实例、摆事实的方式,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推动宣传思想工作更具感染力、号召力,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是关键。要发现故事、选准故事,就要时刻保持清醒和敏感,知道人们关心什么,抓住其所思所想所求讲故事,方可有的放矢、激励精神。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不断锤炼发现故事的“眼力”、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脑力”、时刻赶赴新闻一线的“脚力”、用语言文字、图片、新媒体产品组织故事的“笔力”,采写更多精品佳作,这样就能变“要你看”为“我要看”。 (三)锐意创新,努力成为“全媒化”“复合型”媒体人才 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一支队伍打天下”,[4]一体化运作,依托传统主流媒体生产优质内容的核心力量,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等的创新。用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手段展示伟大的新时代,形成全景式、个性化、多声部主流舆论传播矩阵,在互联网传播的主阵地上统一主流认知。《河南日报》的《焦点网谈》,设置了“暖焦点”“清焦点”等子栏目,对焦点热点问题,通过调查采访、资料搜集、版面整合,在党报党端集纳呈现。例如,当网络上流行的“摔倒炫富”的旋风刮遍各大社交平台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微博“河南考古”也加入其中,引发千万网友关注。《焦点网谈》就“河南考古”参与活动意义何在,新时代考古行业如何发挥新媒体作用、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等问题进行采访,配上“摔倒炫富”的渊源、网友评论等,将这种集“狼狈”和“高级”于一体的画风玩出了新花样。 (四)锤炼优良作风,坚持短实新、反对假长空,让新闻作品“沾泥土”“冒热气” “接地气”才能“聚人气”。增强“四力”不能泛泛而谈,要以转作风、改文风、转观念、抓创新为着力点,放到守正创新的历史方位去考虑,站在承担使命任务的战略高度去认识,立足建设出彩中原的时代命题去实践,把党的声音和老百姓的心声更好地结合起来,不负新时代的重托。[5]只有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主流声音才会感人、暖心。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为更好地汇聚决战决胜的磅礴力量,《河南日报》5月份策划并实施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历史上单次参与记者人数最多、采访覆盖面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系列报道——“倾听河南脱贫故事 百名记者进百村”大型采访活动。参与记者每人分包一个定点村,以全媒体形态投入,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视频记者、后期制作等于一身。《老支书的“难”与“不难”》《六里路,越千年——李庄纪事》《老贾家的墙画“上新”记》等一批鲜活有趣的全媒体稿件,从小切口、细微处着眼,实现了发展面貌在一线呈现,民情民意在一线聆听,党的政策在一线解读。8月份,中宣部《新闻阅评》第175期专期阅评了《河南日报》该大型采访活动,认为《河南日报》切实践行“四力”,现场感知这场脱贫攻坚历史性决战的波澜壮阔,深刻表现人民群众的满满信心、足足干劲和步步脚印,奏响新时代雄浑激昂的黄河大合唱。 参考文献: [1]许宝健.着眼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N].学习时报,2019-04-08. [2]李小玲.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与对策[J].新闻爱好者,2020(3):44-48 [3]庄长兴.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J].求是,2018(21). [4]马笑虹.融合,脚步匆匆 转型,还在路上:解放日报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实践[J].中国报业,2017(19):18-21. [5]万川明.找准增强新闻“四力”的着力点[J].新闻爱好者,2019(4):84-86.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新闻出版部) 编校:赵 亮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