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寻和县蔬菜产业快速发展诀窍 |
范文 | 李斌+杨文俊 编者按:蔬菜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在我国传统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国家不断出台文件,加大对蔬菜产业的政策支持、财政倾斜和项目扶持,吸引了不少农民、合作社、业外人士对蔬菜产业的资金投入。但如何成功地做大、做好蔬菜产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产、增收、增效呢?《长江蔬菜》记者深入生产一线,聆听业内成功人士的实践经验、记录独具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分享具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典型案例,图文并茂、以飨读者。 “安徽的蔬菜看和县”,一语道破和县的蔬菜产业在安徽省的重要地位。和县地处皖东,为泛长三角地区,是皖江开发的最前沿。东临长江,西傍巢湖,毗邻南京、马鞍山、芜湖、合肥四座大中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捷。和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及沿江一带为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全县大部分地区的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灌溉水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为和县蔬菜产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自然基础。 2015年9月中旬,在蔬菜生产一线调研的《长江蔬菜》杂志社记者一行来到了新的一站——安徽省和县,走访了该县的重点蔬菜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蔬菜示范园等,探寻和县蔬菜产业快速发展诀窍。 窍门一:天时地利人和 和县蔬菜产业既具备发展基础,又有政府的引导,加上农户的积极响应,获得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早在1985年,和县县政府就提出“家有五亩地,一亩做菜园”的号召,采取典型引路、科技示范、财政扶持等措施,得到了农户的积极响应。直到今天,全县的蔬菜总播种面积达2.67多万hm2,其中大棚高效栽培面积近1.2万hm2,年产蔬菜百万吨,产值近15亿元。 随着县政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很多其他行业的老板纷纷转行投资蔬菜产业,和县绿源有限责任公司的理事长王继红就是其中一员。王继红在从事蔬菜行业之前开过出租车,做过服装生意,还开过码头,但是收益均不太理想。近年来,王继红积极响应县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和县蔬菜产业的号召,果断转行投资兴建蔬菜专业合作社,为和县蔬菜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由王继红投资创办的和县绿源蔬菜基地始建于2012年,占地面积53.3 hm2,总投资4 000万元,建有复式日光温室大棚33.3 hm2,同时配套建设办公、加工、仓储和生活区等生产管理区1 000多m2。基地常年种植的蔬菜主要有辣椒、番茄、西甜瓜、黄瓜、毛豆、西兰花等。绿源蔬菜基地严格按照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的建设标准来打造,在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基地沟、渠、路、电等基础设施齐全,杀虫灯、性诱剂、粘虫板、防虫网等各项绿色防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在和县蔬菜产业发展局的鼎力相助下,绿源蔬菜基地建立了蔬菜质量追溯系统,并顺利通过了良好农业规范(CAP)认证和国家级蔬菜标准园验收,还获得市级龙头企业称号,绿色食品认证也在有条不紊地申请当中。下一步,基地还将发展净菜加工配送,在南京、合肥、马鞍山、芜湖等周边大中城市开设蔬菜直营店,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基地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3 000万元,解决当地100余人的就业问题,带动周边农民年收入增加5 000多元。 窍门二:选取适当的运作模式,降本增效 蔬菜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等特点。对于从事蔬菜生产的企业,运转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益,对于小型的蔬菜企业,甚至关系其生存和发展。和县作为安徽蔬菜产业的带头县,有自己的一套方法。2015年9月16日,《长江蔬菜》杂志社记者一行走访了和县蔬菜产业发展局,局长杨含军向记者介绍了和县蔬菜降本增效的几点做法。 运作模式作为蔬菜企业运转的基础,一直是企业优先考虑的问题。选取适合企业的运作模式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运转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目前,蔬菜企业的运作模式主要有3种:纯公司运作模式、公司+农户运作模式、纯农户运作模式。 纯公司运作模式,即完全以公司的模式进行运转,公司自负盈亏。这种模式在市场行情好的情况下收益相当可观,但企业需要单方面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因为蔬菜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成本是影响企业盈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企业的效益与一线从事蔬菜生产的工人关系不大,因此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人工成本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造成用工成本的浪费。此种运作模式适合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蔬菜生产技术成熟、有稳定销售渠道的大型企业。 公司+农户运作模式,就是遵循公司化的运作,农户通过土地或者劳动力的形式入股,与公司共同享受盈利和承担风险。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在纯公司模式的基础上,为克服存在的缺点而产生的一种混合运作模式,优点是公司和农户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同时公司的用工成本大大降低,且因一线从事蔬菜生产的工人本身也是股东,生产积极性主动提升。缺点在于农户整体生产技能水平不高,管理较为麻烦。此种运作模式适合规模适中、抗风险能力差、销售渠道不稳定的企业。 纯农户运作模式,则是由农户牵头,通过政府扶持,加上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等形式合资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此种模式是对公司+农户模式的改进,优点为合作社不需要太多的启动资金,市场风险分散到每家每户,同时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等资源共享。缺点是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生产管理也较难统一。 和县蔬菜产业的运作模式以第一种和第二种居多,且在这2种模式的基础上演变出了很多其他的模式,解决了企业运转中的许多问题,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窍门三:政府保驾护航助增效 和县政府部门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为企业降本增效打下基础。一是科技推广,提高全县整体蔬菜生产水平。全县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8个,县蔬菜科技示范园74.67 hm2,政府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先进的生产技术是蔬菜生产的基础保障,有技术和经验的员工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同时减轻很多负担。二是激活流通,众所周知,销售环节和生产环节同等重要,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再好的菜也只能烂在田里,和县以皖江蔬菜副食批发市场为龙头,产区农贸市场为辅助,构筑“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形成三级销售网络。三是加工出口,注重提高蔬菜产品的附加值,让有限的土地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企业注重产品质量认证,创建和注册品牌等,进行蔬菜的初、深加工和出口加工,提高企业效益。四是生资管理,加强管理全县270多家种子、化肥、农药等蔬菜生产资料经销商,从源头控制农资市场,为生产优质蔬菜保驾护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