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政府主导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 |
范文 | 司徒春兰 刘勤 摘要: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在乡风文明建设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扮演着政策与制度的制定者,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者,文化市场发展的监督者与文化活动的组织者等角色。基于政府的视角,研究政府如何通过发挥其职能以实现乡风文明的建设,对策可从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政治基础与社会基础等几个方面着手探究。 关 键 字: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政府;夯实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概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是党中央的重点工程,实施乡村振兴是我党与时俱进地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伟大战略。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乡村德治与法治水平的体现,关乎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乡风文明建设融合了中华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发展进程中的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可谓内涵丰富,意义非凡。 乡风文明建设涵盖着良善的村风、和美的家风与朴实的民风,是一个由个体文明向整体文明发展的格局,关乎着乡里村外的每一个村民的全面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在思想道德层面上,是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村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塑造以及农民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极端利已主义的摒弃;在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层面上,是五千多年中华优秀农耕文明的精髓与进步的现代文明的融合,是对传统文物,村落等物质性文化遗产的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以及对传统戏曲,编织手艺等民间非物质文化的发扬;在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层面上,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是中央、省、市、县与乡五级机构对文化服务功能的辐射,是政府引导与鼓励乡贤,农村精英分子进行文化创作以及对文化市场的活跃;在移风易俗的层面上,是对农村,农民的陈规陋习的剔除及对封建迷信的抵制,对农民素质修养的提高及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视,是满足与丰富每家每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创建过程。 二、政府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及其权能的发挥,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不断推进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的角色定位应当是政策的制定者、市场的监管者、服务的提供者及活动的支持者。 文化建设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其包括了公共文化的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学术界有不少学者针对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和应尽的职责做了相关的研究。在徐铜柱看来现代政府应当是“服务型” 的政府,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树立有限政府的职能理念(徐铜柱,2010)。张元忠认为政府肩负有文化行政管理的职能。文化市场的监管是政府行使文化行政管理职能的表现,是根据既定目标有计划、条理和执行力地通过宏观调动人力、财力与物力资源实现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动态的指导和监管的过程。政府行使文化行政监管职能是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明确导向性等特点的(张元忠,1992)。曹志来则认为政府在开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中应发挥的是主导性作用,以明确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领域,同时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需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督与反馈机制,尤其是针对需要政府投入财政资金支撑的项目应当建立实效反馈与民众需求评价体系,真正做到政府参与农村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曹志来,2006)。 由此可见,政府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担任的角色可归纳为:第一,是规划与政策的制定者。党中央历史以来对农村的文化建设都是给予相当的重视,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大会都从政策的层面上对农村的文化文明建设进行了用心的探索。从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做好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普及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教育,到历年来政府相关部委发表的关于“三下乡”、送科技至农村,支教乡村等活动,近乎每一年国家都会根据农村当时的实际文化文明发展水平进行政策的调整和对乡村文明的建设进行规划。政府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制定具体的方案,因地制宜的有类别进行指导,有助于上下级相互贯彻落实各项具体工作,有助于乡村文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的进行,有助于形成“一体多元”的文化结构,使得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政府是乡村文化市场发展的监督者。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村文化建设领域明确提出:必须严格规范和整顿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指导下,政府在重视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必须看到营造农村文化发展健康环境的重要性。尤其需要提高基层政府文化行政职能的行使,加强监管基层文化市场的执法队伍建设,通过乡镇为点,提高乡镇文化监管站的作用,健全相关文化市场运行体系,对于乡镇肆意宣传色情、封建迷信等腐朽低俗文化的演出、出版物与网吧等文化经营活动坚决打击。 第三,政府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新时代下的政府是服务型的政府,提供文化公共服务是其重要职能之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满足乡民一致的基本文化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导农村文化市场的服务体系健康发展以及发展农民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文化消费模式,这是乡风文明建设中政府履职能力的重要體现。 第四,政府是乡村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与人才引进的支持者。实践证明: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一支过硬的工作队伍对文明创建的力量是奇大无穷的。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少不了政府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这要求培养一支有着专业水平和较高政治素养的公务人员,通过各种监督机制、考核体系等方式激励公务人员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锻炼其深入乡村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 三、政府主导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 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全社会总动员,多力量齐合作的过程,通过明确其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可探讨发现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重视乡村思想领域的建设,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乡风文明离不开思想道德层面上的文明。政府参与农村思想道德的建设,包括对村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对个人品格的塑造,对伦理道德的规范,对个人、社会、国家的信仰信念的确立。从政府的视角出发,可采取以下三大措施。首先,采取宣传教育的方式。政府可利用自身具有的影响力,发挥其指导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在乡村中结合农村地形,人文特色采取通俗易懂的宣讲方式,更新内容、改正方法的进行宣传教育。例如邀请思政领域专家到乡村进行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理论的宣讲,普及乡民的政治认识,引导村民正确的世界观。 第二,重视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综合运用各种载体、平台、方式和方法以及技术手段,加强农民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例如可以采取戏台搭建,戏曲表演等形式以表达爱国主义题材的文艺作品,增强村民对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人翁意识。第三,加强村民道德工程的建设。基层政府通过在乡村组织表彰先进人物的道德模范活动,例如在乡村中举办票选“仗义村民”、“贤惠媳妇”,“爱岗员工”等方向的先进道德示范征集活动,以宣扬团结友爱,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繁荣文化市场,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任何社会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有机结合,乡风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夯实。政府要进一步抓好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加大农业的技术引导,加强税收优惠,切实落实惠农富农政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得乡村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保障,有提高,有富足。其次,政府要继续深化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督和支持乡村文化市场的发展。通过加强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及其干部的对乡村文明的建设工作的认识,培养与锻炼,提高其服务乡村工作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职能。政府可结合当地的人文旅游资源,例如乡村中的特色山水、平原、江河、地质地貌开展旅游开发,以打造“农家乐”为主题,一方面促进农业产业化,另一方面宣扬乡村人文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村落文化。再次,政府可联动当地有经验、有技能的文化工作者,鼓励其组建成为合作社以发展乡村具有乡土风情和民俗特色的手工艺品。例如刺绣,编织手艺品等。此外,政府可通过政策的鼓励和市场的引导组织民间组织力量利用春节,元宵夜,龙舟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举办文化节,美食节等方式活跃乡村文化领域的市场环境,同时很好传承传统文化。最后,政府加强“法治”意识,健全文化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做到行政有法可依。政府在一手抓乡村文化繁荣的同时,必须另一手抓好管理工作。普及农民的法律意识,实施举报奖励制度,对于乡村中肆意经营淫秽暴力赌博等败坏乡村风气的文化作品及活动需给予取缔和教育,依法进行行政处理。同时,政府应当积极做好服务者的角色,引导乡民进行理性的文化消费,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的传播继而推广开来的宣传报道社会主义主导文化与健康文化,引导农民提高鉴别文化的能力,自觉抵抗低级趣味与庸俗文化活动。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共文化建设,夯实乡风文明建设文化基础 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要实现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政府在坚持文化一体多元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处理好优秀的农耕文化,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优秀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问题。从政府的视角出发,这就要求政府对待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时候要做到:辨别,激活与创新。政府工作人员首先应当懂得辨别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乡村中流传下来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统文化应当加以弘扬,尤其需要激活儒家文化中有关传统美德的教化功能。通过新时代新手段,采取制定文化扶贫政策和鼓励先进文艺工作者下乡创造,以及引导乡贤文化精英等方式,挖掘及保护好乡村的历史文化。同时,对于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需求的落后,过时的糟粕部分,应当明令禁止宣扬与逐步在基层农村中清除。其次,政府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能力。这就包括政府需要从机构调整到人员配置,再到经费保障,设备和文化资源增持上都有所提高。公共文化建设从倡导以来,政府的政策制定和落实上出现偏重城市,而轻视农村的文化建设的状况,这就导致了农村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出现发展不平衡,结构混乱无序,成效不足等问题。政府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通过发挥县乡两级文化机构的服务功能,以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例如在县级机构设置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服务点,实施免费对村民开放的政策;在乡村设置农家书屋,微型电影院,体育篮球场等体育健身设施等。此外,政府应当积极探寻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资金投入方式。没有资金与财政的保障,乡风文明的建设是难以得到有效开展的。政府作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责任指导方,应当为公益性的乡村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政府的财政投入应当瞄准以下四个方向:第一是主要投入于建设和完善基层的文化设施网络,有效实现农村文化设施的覆盖;第二是用于引导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传统农耕文化,特色农村文化的保护上。第三是用于开展乡村公益文化活动,奖励文化保护与鼓励乡村组织对传承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上;第四是用于乡村文化精英的培养、人才队伍的引进及基层文化的培训项目上。让这部分文化工作者安心立足于农村,扎根于农村,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优秀的乡村文化,建设更为文明的乡风。 (四)打击村霸与黑恶势力,开展移风易俗,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 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创建的过程,良好的乡村人文环境与心安势稳的生活环境是乡风文明的基础。首先,村霸与乡村黑势力的存在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一大毒瘤和阻碍,必须坚定不移的给予打击和铲除。政府应当依法追究,从严惩处在乡村地区把持和操纵基层政权,侵吞乡民利益,利用家族、宗族势力称霸一方的乡霸势力,严厉打击强买强卖,敲诈勒索,聚众滋事等侵害乡村群众利用的黑恶势力,依法取缔在乡村,城郊等地方有组织从事“黄赌毒枪”的违法犯罪活动,积极鼓励检举行为和保护举报人的人身安全。其次,必须有针对性的实施专项突击整治,长效而无死角般的扫清伤风败俗现象。政府结合乡村具体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全面调动行政各个部门成立专项整治小组,深入扎实进入农村进行专项的整治行动。尤其是加大对婚丧礼俗、封建迷信,丧葬用品的市场整治。从源头出发,加大督促检查,简化婚嫁与丧葬的程序,严惩红白喜事的大操大办,大肆的进行封建迷信,邪教舆论的宣导活动,同时引导乡民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杜绝盲目的攀比,奢侈的浪费等。最后,强化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和谐和美的新风气。通过在乡村中推进以家训家规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建设以礼治家、互爱互助、团结乡邻的家庭、邻里关系。 四、结语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是全面振兴乡村的美丽蓝图,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追求。在这样一个日趋多元,日益多变,日渐多样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如何使得乡民心灵澄澈,胸怀国家的以主人翁的意识投入现代的乡村文明建设,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也是政府需要思考的地方。乡风文明建设,政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新的理念、方式和方法破解农村的精神道德和文化建设的难题,增强政府参与文明乡风建设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构建农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徐铜柱.和谐社会视角下服务型政府建设路径探析[J]. 湖北民族學院学报,2010(6):101-105. [2] 张元忠.文化市场管理[M].北京: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45-60. [3] 曹志来,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应以政府为主导[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9):58-60. [4] 徐学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其路径[J].中州学刊,2018(9):71-76. [5] 王丹宇.农村文化建设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11):24-36. [6] 任晓红,魏旺拴.城镇化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路径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222-223. [7] 孙婉竹 .我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探究[D].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8] 周建华.“乡风文明”建设途径探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3(4):82-8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