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长期低价影响下的胶农生产经营适应性研究 |
范文 | 钟真 黄斌 张德生
摘 要:天然橡胶产业是植胶区农户减贫致富的重要支柱。天然橡胶价格自2011年以来长期处于低位徘徊,而绝大部分胶农却没有退出经营。本文基于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植胶区的深度调研,比较了普通胶农和职业胶农生产经营方式的差异,分析了胶农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获取政策支持、优化劳动力配置、契约分成激励、理性预期管理等风险规避机制和采取替代选择面临的机会领域窄、机会推力弱、机会成本高等困境,并在总结当前胶农面临的政策体系、就业渠道、利益联结、价格保障、国际合作等外部挑战基础上,提出改善胶农生产经营状态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胶农;生产经营行为;风险规避;机会成本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橡胶种植国,也是第一大天然橡胶进口国和消费国。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迷、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國内天然橡胶市场竞争无序[1],甚至天然橡胶产业难以可持续发展[2]。目前,我国天然橡胶进口的90%以上来自于东盟五国,中国与东盟地区天然橡胶产业实际上处于一种竞争大于合作的状态,导致中国难以参与到天然橡胶价格低迷状态的控制中。此外,由于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原料为石油)在某些方面存在“替代效应”,胶价会明显受到石油价格走势的影响,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从而加剧了天然橡胶价格(以下简称为“胶价”)的低迷状态[3]。 自2004年以来,天然橡胶自给率便低于国际公认的30%的最基本安全保障线,并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4]。国内天然橡胶产量显然无法满足国内需求水平,并且供需缺口逐年拉大,自给率逐年下降。因此,“进口依赖型”的国内天然橡胶供应结构在短期内将难以得到改变,国内胶价仍主要取决于国际市场价格走势。自2011年以来,胶价步入快速下滑通道,从40元/kg左右陡降至不足10元。值得一提的是,据IRSG预测,2020年全球天然橡胶产量与消费量有望实现供需基本平衡,胶价低迷状态有望得到缓解。尽管如此,随着劳动力成本(尤其是割胶人工成本)上升,天然橡胶种植户(以下简称胶农)在价格低迷与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下,利润空间相当微薄。 天然橡胶种植是植胶区农民主要生计来源,对于胶农减贫增收起到关键作用。根据已有农户微观调查数据,现有胶林面积占家庭土地面积的比例高达84.9%①,天然橡胶生产是农户经营性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影响着农户世代基本生计的维持。调查数据还表明,农户的“弃割”价格临界点平均为6.3元,远低于平均市场价格,尽管市场价格处于低迷状态。甚至,有的胶农在调查中表示,愿意免费将胶乳“送给”割胶工人以充当劳动力报酬。从理论上看,胶农可以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将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农作物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甚至可以通过非农就业来弥补植胶利润的不足,以加快实现减贫致富的步伐。那么,为什么在“行价低迷”背景下,绝大部分胶农仍然没有退出天然橡胶的生产经营?对于胶农行为与理论间矛盾的回答将有助于深层次地理解胶农生产经营行为逻辑,总结出胶农所面临的实质性困境,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为此,中国人民大学与海南大学联合课题组于2019年12月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植胶区进行了实地调研,组织由县(市)相关部门和胶农参加的座谈会共两次,共实地调研走访2县6村,共对24户胶农进行一对一深度访谈。课题组尝试通过实地调研从以下三方面回答研究问题:第一,梳理胶农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对不同组织模式深入比较,以全面总结胶农生产经营行为的共性特征;第二,深入分析胶农生产经营风险规避机制,以理解胶农在“行价低迷”压力下是如何应对生产经营风险的;第三,从机会成本视角出发,探讨胶农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替代选择可能性。 二、民族地区胶农类型及其特点 由于云南省重工业化的经济结构排斥农户非农就业,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农村领域[5]。天然橡胶产业是西双版纳地区的农村支柱产业,是农民世代赖以为生的生计型产业,对胶农脱贫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缺乏外出就业机遇的当地村民对种植天然橡胶尤其具有“黏性”,天然橡胶生产经营已经深刻影响到当地农村生活方式乃至农村文化。以勐腊县为例,农民收入的60%以上来源于天然橡胶,天然橡胶产业已成为涉及范围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经营层次和从业人员最多、占国民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比重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主导产业。此外,截止2018年底,全县有橡胶面积14.75万hm2,年产干胶17.37万吨。其中,农垦种植面积4.85万hm2,占全县橡胶种植面积的32.87%,干胶产量5.17万吨,占全县橡胶总产量的29.77%,橡胶产业综合产值达5.2亿元;民营橡胶种植面积达9.90万hm2,占全县橡胶种植面积的67.13%,干胶产量12.2万吨,占全县橡胶总产量的70.23%,橡胶产业综合产值达13亿元。这表明,职业胶农(即农场胶工)与普通胶农在橡胶生产经营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认为,职业胶农与普通胶农在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方面各有优势[6]。因此,全面分析胶农生产经营组织模式,需要综合考虑职业胶农与普通胶农两大类型。 (一)普通胶农:“公司+中间商+农户”模式 普通胶农指主要在农村地域内从事天然橡胶生产经营的农户,往往居住地便处于生产经营天然橡胶的所在地村庄。这类胶农往往不具备自有加工能力,需要将胶乳对外销售,包括中间商(主要指胶站)以及公司(主要指胶厂)。一是“公司+中间商+农户”模式。这一组织模式是最为常见的组织模式,公司、中间商、农户三者在产胶期内长期保持着稳定的组织联系,其紧密衔接性能从劳力投入时段、业务侧重内容上得以体现。 案例:凌晨时分,胶农A携带割胶所需工具前往自家橡胶林地,按照顺序展开割胶工作;上午时分,胶农将割胶所获取的胶乳运送到附近的胶站,经胶站检测干含后完成结算交易;中午时分,胶站工作人员会将一上午收集的胶乳运送至胶厂,由胶厂自行展开后续加工处理。 二是“公司+农户”模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模式是松散型的“公司+农户”模式,仅仅侧重于交易关系的相对稳定。胶农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胶乳生产储备量,才能与胶厂达成交易并形成较为稳定的关系。事实上,“公司+农户”模式是极少数胶农选择的模式,一般只有错过胶站收购时间段,或者距离太远运输成本过高时,胶农才会选择这一模式。而大多数胶农习惯于“今日事今日毕”的交易方式,选择“公司+中间商+农户”模式。 案例:胶农B白天外出打零工,下午才能回家休息,因此错过了胶站于中午收购胶乳的时间段,只能选择将胶乳存储在家里。胶农将胶乳倒进自家建造的储备池里,并定时加入保质水,待储备2-3个月后再一次性销往公司,不仅能够与白天外出工作节奏相适应,还能大大节约綜合运输成本。 (二)职业胶农:“农场+职工”模式 职业胶农指在农垦系统的农场职工,且由于割胶制度等管理与技术层面的先进性,普遍被认为是职业化的农民。在具体生产经营过程中,职业胶农从农场承包经营天然橡胶树,其生产经营方式实质上与普通胶农类似。“农场+职工”模式是职工胶农唯一的组织模式,通过联产计酬方式将农场与职工紧密联系起来。联产计酬属于农场统一经营方式下,为提高管理效率而采取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在具体操作上,职工向农场承包一定数量的橡胶树,承担日常管理任务和割胶任务,按照农场统一安排和技术标准从事橡胶园的承包管理工作。通过农场的考核后,职工按市场收购价获得收入。但在联产计酬方式下,职业胶农的劳动力投入受到相当程度的约束,使得天然橡胶价格波动带来的巨大市场风险更为明显。 案例:2011年正值胶价最高点,胶农C与农场爽快地签下18年承包合同,认为利用好多年管理农场橡胶林的经验,便可以在高胶价的背景下“大赚一番”。然而,由于天然橡胶价格波动很大,很多职业胶农会被长期合同“锁死”而出现“破产”,使得这一模式的运营受到争议。胶农C感叹道:“谁能想到曾自认为英明的决定却最终把自己的手脚‘绑起来了啊!” (三)胶农类型差异分析 普通胶农与职工胶农是天然橡胶一线生产的主力军,其作用的显现内嵌于组织模式的运作过程之中。这里将从多维度对不同组织模式进行比较,以期加深对不同胶农生产经营行为的理解。从经营方式来看,“农场+职工”模式属于组织化经营,“公司+(中间商)+农户”属于分散化经营;从经营控制权来看,“农场+职工”模式与“公司+(中间商)+农户”模式经营控制权皆由一线胶农负责(见表2);从经营报酬原则来看,职工胶农与普通胶农都需要自行承担经营风险,遵循自负盈亏的基本原则。从经营劳力约束来看,“农场+职工”模式与“公司+农户”模式下胶农对劳动力自由安排所受到的约束更大,难以脱身从事其他工作;从经营信任程度来看,“公司+中间商+农户”模式下信任度最高,因为中间商凭借着就近原则,更容易通过地缘、血缘关系获取胶农的信任,而“公司+农户”模式下信任度最低,胶农普遍认为公司会想方设法通过“降低干含”来压低价格,只有万不得已时才选择销售给公司。由于信任中间商远大于公司,笔者在调查中反问“中间商不是也可能压低干含吗?”但大多数胶农们未正面回答而仅仅重申公司缺乏可靠性。 从表1可以看出,经营控制权与经营报酬原则是不同组织模式间的共同点,而经营方式、经营劳动力约束以及经营信任程度是不同组织模式差异的主要维度。从共同点来看,各类胶农在不同组织模式都需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意味着当今胶农需要承担“行价低迷”下的潜在风险。由于利润空间狭小,风险最小化将替代利润最大化成为胶农生产经营决策时的首要考虑。从差异点来看,经营方式和经营信任程度属于不同类型胶农生产经营行为的基本特征,各有优劣性,不仅对经营成本效益造成不同影响,也对替代性选择所考虑的成本收益(即机会成本)提出不同的要求;经营劳动力约束是指胶农选择其他就业、兼业等来充分利用自身劳动力要素的受约束程度,而劳动力要素投入选择受到约束会推升劳动力优化配置的机会成本。鉴于“风险规避”与“机会成本”能够对胶农不同类型组织模式的异同点进行有效的理论概括,本文将从“风险规避”与“机会成本”两大理论视角对胶农生产经营行为进行深度剖析。 三、胶农生产经营的风险规避机制 “行价低迷”状态下天然橡胶产业的市场风险规避更为重要,胶农需要通过规避风险逐步走出市场风险期,才能长期稳定地实现减贫致富。如果自然灾害风险来临,对胶农而言毫无疑问是雪上加霜的,甚至具有破产的可能性。那么,胶农生产经营行为发生了哪些改变,这些行为又是如何促进胶农实现风险规避的? (一)获取政策支持:以价格保险支持提供托底保障 一般而言,出于需要承担风险的考虑,胶农是不具备购买保险意愿的,这也符合胶农目前风险最小化的基本利益出发点。勐腊县勐满镇大广村一位胶农坦言道:“我之前买过几年自然灾害保险,没灾害的时候我是损失的,有灾害的时候对方赔的还不一定是那个数,总感觉不可信。”可见,自然保险的推广并非易事,价格保险同样如此。然而,“保险+期货”价格保险是得到政府支持的政策性保险,该保险为胶农提供托底服务。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胶农按照市场价格进行正常交易活动;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目标价格向胶农补差价。这一保险政策目前仅仅面向贫困户,不仅为胶农承担了几乎全额保费,还替胶农承担了可能出现的价格波动风险。当然,这项“输血型”政策仅仅是临时性的,长期推行仍需要市场主体的适度参与,逐步形成合理的风险共担型保险机制。 (二)优化劳力配置:以生产兼业行为最大化配置劳动要素 在三大生产要素中,土地要素由于种植结构的稳定难以得到流动性配置,资本要素由于缺乏资本总量与当地投资机遇也难以得到配置,唯有劳动要素仍有可配置的剩余空间。胶农通过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兼业,能够为自身赚取更多的劳动报酬,以弥补经营性收入可能存在的不足。由于天然橡胶生产还属于劳动密集型经营活动,包括对橡胶树的施肥、施药管理以及采割橡胶都需要人力投入,胶农在割胶期只能从事短暂的兼业活动,比如时间灵活的家庭手工业以及周边的小时工。在非割胶期,胶农可以从事长期的兼业活动,包括为当地蔬菜种植大户管理菜园、前往县城、市区、昆明市等地打工。由于目前胶价仍然能满足维持基本生计的支出需求,兼业活动所赚取的额外收入能够向小概率出现的大型风险起到“抵御”作用,避免胶农因风险冲击而落入破产的状态。 (三)契约分成激励:以工资分成制度激励要素贡献 分成制相对于定额制的主要优点正是在于其风险共担作用,对要素起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激励效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当割胶工作量大于个人劳动供给能力时,胶农需要雇佣割胶工以弥补劳动力不足,并以分成制的方式向其支付劳动报酬。分成制不仅能够合理解决劳动监督成本过高的问题,还能为双方提供“定心丸”,不至于在极端情况时导致某一方承担所有风险而破产。当市场价格走势良好时,双方均受益;当市场价格走势下滑时,双方损失得以减少。最为重要的是,分成制能够确保生产效率的提升,确保总产量上升,以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方式应对风险。 (四)理性预期管理:以低回报“续割”追求良好预期效益 在“行价低迷”背景下,胶农可能出现的“弃割”行为对于胶农生计与天然橡胶产业自给率的影响引起了各界的担忧。然而,从此次调研情况来看,“弃割”的临界点仍远未到达,“弃割”行为主要存在于小部分需要同时支付流转费用与工人费用的规模农户。大部分胶农在胶价5元/公斤以下时才可能出现“弃割”行为。恰恰相反,“续割”行为才是绝大部分胶农面对现存风险的主要应对抉择。当今正处于价格风险期的低谷,胶农普遍对于未来价格走势有所期望,认为未来的收益能够弥补当今收益的不足。因此,胶农的理性推动使他们关注长期效益而非仅仅短期效益,将风险分担到时间变量中。需要说明的是,这与橡胶树的生长周期也有较大关系,橡胶树需要7-8年才开始产胶并持续20年以上。胶农“续割”行为是综合长期成本收益以及市场价格走势预期所做出应对风险的理性行为。 四、胶农生产经营替代性选择的困境 如果天然橡胶生产经营不划算,存在更好的替代性选择吗?这里将从机会成本角度对胶农所面临的替代性选择进行全面分析。当需要做出替代性选择时,胶农将面临固定的机会领域,结合这一领域机会所带来的推力,根据机会成本做出最终替代性抉择。分析结果表明,机会领域窄、机会推力弱、机会成本高使得胶农在现实中难以做出其他替代性选择。 (一)机会领域窄:土地流转与劳动转移“双向压缩” 当胶农做出生产经营替代性选择时,要素投入去向将发生转变,尤其劳动力要素需要合理分配投入到其它机会领域。理论上看,市场经济创造的就业机会为农户提供了工资性收入获取途径,劳动力向较发达地区转移能够获得替代性的收入。但从事实来看,胶农的劳动力转移成本高昂,前往较发达地区就业所获得的工资在减去成本后所剩无几,而前往当地城市求职,可选择行业有限,适合农户的就业岗位稀缺,胶农难以在当地寻求到稳定的工作。另一方面,“行价低迷”使得橡胶地流转市场同样低迷,胶农难以将橡胶树流转至他人管理,因此劳动力要素投入难以向外释放。胶农此时仅能在附近寻找短期的兼职性工作,可选择机会领域狭窄,可做出替代性选择的范围小。 (二)机会推力弱:家庭兼顾意识削弱机会引力 西双版纳是文化相互交融的多民族美丽城市,当地居民普遍“恋家情怀”浓厚,在面对机会选择之前会兼顾到可能对家庭造成的影响。勐腊县勐腊镇城子村一位“90后”农户向我们诉说了不愿外出就业的原由:“如果出去打工,我和老婆必须一块行动,但我和老婆至少有一人需要留下来管理橡胶园,这不是相当于强制让我们分开吗?何况以后孩子也需要我们陪伴。”因此,当地胶农的家庭兼顾意识对替代性选择的效益回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需要经济效益更高,而且应提供有利于家庭相处的社会效益,比如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然而,目前农民市民化成本仍然过高,当地政府无力全面承担,从而无法提供充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使得已有就业机会对胶农的吸引力大大削弱,无法形成推动胶农外出就业的动力。 (三)机会成本高:资产专用性推高“转换成本” 天然橡胶产业不仅仅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是技术应用型产业。胶农在天然橡胶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时间、运用好割胶技术,提升割胶效率。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胶农将天然橡胶生产经营视为世代传承的工作,积累的技术与经验亦代代相传。在这一情况下,胶农所形成的技术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以及工具专用性等构成了其特有的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资产将胶农“束缚”在天然橡胶生产领域,向替代性选择转换意味着这些专用性资产将进入废弃状态,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只有当替代性选择的经济效益能够覆盖住胶农专用性资产所带来的转换成本时,胶农才可能做出替代性抉择。 五、胶农生产经营面临的外部挑战 在经过胶农生产经营发展模式、风险规避机制以及替代性选择的分析后,我们较为全面地理解了胶农在“行价低迷”背景下没有退出天然橡胶生产经营的内在逻辑。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天然橡胶农户能够采取风险规避与替代性选择的举措,但仍有诸多改进的余地。绝大部分胶农在“行价低迷”背景下仍致力于規避天然橡胶生产经营风险,实质上是天然橡胶生产长期依赖以及替代性选择有限情况下的“无奈之举”。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农户生产经营橡胶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减贫致富,但目前风险保障力度较弱、替代性选择空间窄,促进胶农减贫致富的力度仍不足,胶农生产经营环境有待优化,当前胶农生产经营所面临的主要发展困境需要得到充分重视。 (一)天然橡胶产业政策支持体系亟需完善 天然橡胶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从政策层面加大支持力度符合国家战略的基本要义。从其他天然橡胶主产国来看,为应对2012年度的价格波动,这些国家往往直接介入市场,注入大量财政补贴支持,以维护天然橡胶产业的重大利益。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三国共砍伐约1.6万公顷橡胶林,并通过补贴鼓励胶农更新10万株老化的橡胶树,且泰国还直接发放300亿铢(约合9.66亿美元)资金以保护价格向胶农收储天然橡胶。然而,我国对天然橡胶产业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仍有待提高。此次调研地区由于地方财力有限也只能加大对贫困户群体的暂时性支持力度。为维护天然橡胶产业的战略地位,在“行价低迷”的重要关头,政策支持体系理应得到完善,以全面发挥政策支持作用。 (二)天然橡胶农户就业信息渠道亟需畅通 天然橡胶产业的劳动力密集型特征对胶农就业选择造成约束,但就业市场(包括农业雇工)上对于短工、兼职工的用工需求依旧旺盛,如何将市场用工需求与胶农就业需求有效衔接起来,是下一步亟需解决的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胶农“年轻化”现象明显,不少胶农已经具备独立使用智能手机并享受互联网服务的能力,但同样也有部分老胶农完全脱离互联网信息。为此,城乡之间的就业信息注入、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流传递都是畅通就业信息渠道的重要方面,而通过农民组织实现农民互帮互助,甚至建立农村就业服务平台是下一步有待考虑的努力方向。如果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胶农将长期难以享受到获取工资性收入的待遇,也难以应对行价低迷背景下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天然橡胶生产经营利益联结机制亟需健全 普通胶农与中间商、企业之间,职业胶农与农场之间,都需要通过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来提升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博弈成本以及合作主体不固定所带来的搜寻成本。职业胶农与农场之间依靠明晰的合同关系使得利益联结机制相对稳定,下一步重点任务是健全利益联结体系,包括福利体系、激励体系等内容。而普通胶农所面临的经济关系较为复杂,是这一问题的重点领域。目前来看,经济主体之间信任程度较低严重影响着胶农收益获取空间以及谈判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利益联结机制与信息渠道畅通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需要同步推进。农民组织化水平较低,也是阻碍胶农熟知市场价格信息、提升议价能力的重要原因。 (四)天然橡胶价格保障机制亟需改善 波动性是市场价格基本特征,即使在行价低迷的背景下,天然橡胶价格也仍然不可能实现只涨不降的状态,市场价格波动下降的风险依旧存在。如果价格保障機制无法得到改善,不少胶农会将在某个价格“临界点”走入破产的境地。目前来看,只有针对贫困户的政策性价格保险得到较好的落实,但这种政府一手推动的扶贫性保险仅仅是暂时性,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并且保险类型过于单一。将价格保障机制辐射到更大范围胶农,需要充分发挥好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此外,价格保险实施时应注重宣传力度的加大,产品多元化的开发,从需求满足的角度激发胶农的购买保险意识。 (五)天然橡胶产业国际合作平台亟需搭建 中国作为天然橡胶消费第一大国,主要从东盟五国中进口产品,但却尚未进入到国际天然橡胶产业的话语权体系核心,更容易受到国际价格波动的影响。事实上,中国庞大的进口量需求说明了中国与进口国之间拥有广阔的潜在合作机遇,参与到更多国际合作项目之中能够提升中国天然橡胶产业话语权。然而,中国与进口国在天然橡胶产业方面的合作关系仍然停留在“点”的阶段,尚未扩展到“面”的阶段,使得国内天然橡胶产业仍然显示出相对松散的状态,难以一致对外发出维护符合国内胶农利益的呼声,因此提升话语权的国际合作平台亟需搭建起来。 六、改善胶农生产经营的政策建议 基于阻碍胶农生产经营所面临的发展困境,该部分尝试提出有利于打破发展困境,寻找发展出路的政策建议,以优化胶农生产经营环境,助推胶农实现减贫致富。 (一)重视部门设置与财政支持,加强天然橡胶产业战略倾斜力度 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天然橡胶产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得到充足保障。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将会为行价低迷背景下的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注入“定心剂”,确保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政府需要重视部门设置,强化天然橡胶相关部门职能范围。如果地方部门仅设立经济作物工作站,就会弱化天然橡胶产业在当地农业产业中的支柱性作用。同时,政府应该给予天然橡胶相关部门更多的支持性政策,以用于天然橡胶相关部门的部门建设,更好实现对基层胶农的精准支持。另一方面,政府需要重视“真金白银”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支持力度,加强植胶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水平良种繁育基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抚育补贴、植胶补贴等生产补贴力度,实现良种免费供应,植胶补贴和抚育补贴全覆盖。同时,还要将财政资金运用到割胶工的技能培训之中。通过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阳光工程”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割胶工的技能水平。 (二)落实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拓宽天然橡胶农户劳力配置渠道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强化益农信息社服务功能,需要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具体而言,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执行人员需要重视对中老年农户关于操作技能、手机应用等方面知识的讲解,通过面对面交流互动以及现场实操的方式引导农户主动了解城乡信息服务。特别地,城乡就业信息服务是目前胶农所需要服务中的重中之重,需要充分利用好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提供就业信息宣传的网络服务,并利用好就业服务中心或者赋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业服务功能,以实地方式传递就业信息,助推胶农劳动力要素配置渠道的拓宽。 (三)以农民组织化为依托,构建天然橡胶生产经营利益联结机制 把农民组织起来是推动小农户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做好的基础性工作[7]。胶农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存在利益联结关系,并处于长期稳定但相对松散的状态,这一利益联结关系对胶农尤为不利。构建起更为合理公正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农民组织化为依托是一条可行的途径,能够提升单个胶农的谈判能力以及降低交易过程中的搜寻成本。发展天然橡胶合作社,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生产、购销、加工合作组织,使胶农在自愿基础上,实现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控、生产资料采购和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合作服务及规模经营,能够有效克服农户家庭生产经营规模小的局限。此外,通过实现农民组织化,胶农与其他主体的利益联结链条得到延伸,甚至可以与科研单位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系,推动产学研体系的形成。依托热带作物研究所,合作社能发挥好科技推广服务的作用,完善天然橡胶气象服务、病虫害防治预警等体系建设,推动胶农通过技术改进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进而提升面对中间商、公司等市场交易主体时的议价能力,形成更为合理公正的利益联结关系。 (四)以市场化为导向,稳步推进天然橡胶价格保障机制 过去单一的价格保障内容需要进一步健全,由政府主导渐近地转变为市场导向,稳步健全价格保障机制,扩大价格保障举措的覆盖面,提升价格保障举措的有效性。第一,天然橡胶产业目标价格保险覆盖面需要逐步由贫困户拓宽到全体胶农。目标价格保险的购买需要由胶农结合自身需求自行决定是否购买,逐步去除政府为保费买单的“输血”行为,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第二,建立健全天然橡胶进口监测预警与储备调节机制。天然橡胶进口来源国的限制性举措会给国内天然橡胶价格变动带来巨大影响,应当对于进口国的贸易行为给予充足的监测预警。同时,需要适当增加天然橡胶的战略储备量,建立健全国家天然橡胶价格调节机制。在天然橡胶价过低时买进,在价格过高时抛出,以稳定天然橡胶的市场价格,防止价格受到国际市场操控而出现大起大落。 (五)以“走出去”战略为机遇,寻求天然橡胶产业国际合作契机 “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实现国际深层次合作所需要坚持的。进口依赖型天然橡胶产业并不意味着只应“引进来”,不应“走出去”。在天然橡胶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同国家会形成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独有的技术创新与工艺改进,这都是实现国际合作的深层次基础。如今,“一带一路”战略更是为中国天然橡胶产业寻求国际合作提供重大契机[8],中国应针对当前的国际局势,做好战略部署,发挥好中国与东盟天然橡胶贸易的互补关系,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冲击[9],同时积极开拓非洲地区和南美洲地区的天然橡胶市场,寻求多元化稳定的天然橡胶供给,保障我国天然橡胶的供应安全。同时,引导并扶持一批具备一定经济实力、技术研发能力和较高管理水平的天然橡胶生产加工企业在东盟地区适宜种植天然橡胶的区域共同投资合作建立天然橡胶种植基地,并且完善中国天然橡胶期货市场,建立定价中心,规避贸易风险。 参考文献 [1] 叶露,李玉萍,刘燕群,等.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4):68-73. [2] 崔美龄,傅国华.我国天然橡胶种植户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橡胶价格持续低迷的背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5):86-93. [3] 刘芳园,周日旺,邹文涛.石油价格对天然橡胶价格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8,45(12):165-171. [4] 李娅,缪靖羽.中国与东盟天然橡胶产业合作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地区天然橡胶产业的再认识[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10):1223-1227. [5] 陈晓未.“大国小农”下云南农村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云南社会科学,2019(4):75-82. [6] 钟真,齐介礼,史冰清,等.职业农民更有效率吗——来自滇琼两省天然橡胶种植户的证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8(5):40-51. [7] 孔祥智,穆娜娜.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J].农村经济,2018(2):1-7. [8] 曹梦晗,许能锐,邹文涛.“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东盟国家天然橡胶产业的竞争与合作分析[J].中国热带农业,2019(1):4-8. [9] 周曙东,周润.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东盟天然橡胶贸易的影响[J].世界农业,2019(3):63-69. (中文校对:舒雅) Study on the Adaptability of Natural Rubber Grower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under the Impact of Long-term Low Price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Natural Rubber Planting Area in Xishuangbanna Da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Prefecture Zhong Zhen1 Huang Bin1 Zhang Desheng2 (1.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2.School of Management,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Abstract: Natural rubber production is the main source for farmers in rubber planting areas to reduce poverty. However, the price of natural rubber has remained at a low level for a long time since 2011, but why the vast majority of rubber growers have not withdrawn from this business? Based on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e rubber planting area in Xishuangbanna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Yunnan Province, this paper sorts out different types of rubber growers, and compares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rganization models between ordinary and professional rubber growers. Moreover, by analyzing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process, the paper studies the rubber farmersrisk aversion mechanisms, such as policy support, better labor allocation, contract sharing incentives, rational expectation management, etc., and summarizes the dilemmas that they face, including narrow opportunities, weak opportunity thrust, high opportunity costs, when they adopt alternative options. Finally, based on the main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rubber growers, including current policy systems, employment channels, interest linkages, price guarantee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other external challenges, the paper offer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rubber growers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Key Words: natural rubber grower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behavior; risk aversion; opportunity cost (英文校譯:陈琳)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