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摄影校本课程”的开发谈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
范文 | 向 东 摘要:摄影是一门融技术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结合摄影校本课程的特点,探讨摄影校本课程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联系及实施建议。 关键词:摄影课程;开发;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2(S)-0076-2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地方与学校的课程决策权力不断增强。新课程提倡各级各类中学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许多学校对开发校本课程做出了积极尝试和努力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结合摄影校本课程的特点,探讨摄影校本课程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联系。 1 摄影课程的特点 一般来说,中学生对摄影并不陌生,而且对此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发摄影校本课程,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摄影知识和技术,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另外,摄影课程还有以下特点: (1)与物理、技术等课程联系紧密 开发摄影校本课程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摄影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对摄影艺术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中学摄影课程的结构主要包括七部分: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照相机、感光材料与应用、摄影曝光、闪光灯与滤光镜、取景构图、摄影实践。摄影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物理、化学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有紧密联系。了解摄影的基本原理等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对其它学科相关知识的掌握。另外,摄影与技术课程联系紧密,让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和摄影创作的规律与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 (2)互动性和实用性 摄影课程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和互动性。互动式学习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实际的摄影操作练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动手动脑,交流合作。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促进学生了解摄影原理,掌握摄影技术。另外,摄影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随着各类摄影技术产品的广泛普及和不断更新,掌握摄影技术成为学生未来生活必备、终身发展有用的技术之一。摄影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几乎所有学生对摄影都有浓厚的兴趣,部分学生也有摄影经历,因此开发摄影课程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一定的帮助。 (3)创造性和艺术性 摄影课程强调学生在掌握摄影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操作中发挥创造性。摄影需要有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术,因此,摄影课程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重视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中学生而言,摄影课程在创造性和艺术性方面的要求不宜过高,但可以通过实践来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 摄影课程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科学素质是指人们在获得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科学素质的核心是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所谓科学思想就是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进取精神,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造福。摄影课程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摄影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浓厚的教育价值: (1)摄影课程是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载体 摄影课程是一门科技课程也是一门艺术课程。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摄影的技术性逐渐向艺术性方向发展和转移。摄影教学尤其中学开设摄影校本课程的目的也更加明确地定位于使学生在了解基本的摄影知识的基础上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艺术兴趣及审美创造能力。通过摄影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相关基础知识,还能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摄影方法,学会观察事物和现象,根据主题确定拍摄对象以及取舍素材等。 (2)摄影课程是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独特形式 摄影课程的一些基本特点,如愉悦性、互动性与实用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摄影课程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独特性。摄影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充满趣味的,因而在摄影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是愉悦的。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并一起体会分享“满意作品”的喜悦。 3 摄影课程运作模式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有力途径 摄影课程的操作模式是将科学素质培养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换的关键,其课程运作模式主要有协作与配合、生活与实践、借鉴与创造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在实现科学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 首先,协作与配合模式即摄像课程将学生置于必须以协调配合为学业顺利进行之保障的人际环境中,使操作练习协作化、任务完成协作化、成果创生协作化的运作模式。在分工与协作的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起责任意识,同时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和合作。 其次,生活与实践模式即摄像课程将教学活动过程与主体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使理论教学实践化、学习任务实践化、学业考核实践化的运作模式。康纳尔在《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说:“为参与社会做准备的唯一途径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开放式的摄像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充当主人的角色,它让学生深入生活挖掘题材,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同时,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第三,借鉴与创造模式即摄像课程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业任务和他人成果与经验的积极运思,以借鉴的合理度和创新程度为学习过程和学业成果衡量标准的运作模式。通过借鉴他人的操作方式,逐步创造自己的作品。这种模式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挥。 4 摄影校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的实施建议 在实施摄影课程教学过程中,任教老师应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应重视摄影知识的教学,包括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摄影发展史等;应强调课程与现代科技世界的联系,让科技教育在摄影课程中走近它丰富的原生态——用双手、双眼和内心去科学地探究世界。各级各类学校应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摄影校本课程,以实现摄影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康纳尔.20世纪世界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官宏云等.摄影课程教学数字化的实践及研究.职业技术教育[J],2006(8) [3]吴建.论新闻摄影教育改革.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1(11) [4]肖伟奇.论在摄影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教育探索[J],2002(6) [5]臧锐.论摄影教学中的审美素质培养.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4(2) [6]李敏君.关于科学素质教育的思考.教书育人[J],2001(5) [7]罗明东.当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栏目编辑张正严)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