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茴香根不同部位不同生育时期精油组分的变化 |
范文 | 刘钊文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材料 以内蒙古小茴香(Foeniculum vulgare)为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6月23日温室大棚播种,常规管理,待茴香长至抽薹开始取样。即从10月25日开始,每隔7天取样一次,一共取样5次。取样时尽可能把根部全部挖出,清洗干净后用纸巾吸干表面水分,每株茴香根分为三部分:根颈(上部切至颈开始出现全部绿色处,下部切至根开始出现全部白色处),主根,侧根(除主根外的各级侧根)。 3.精油的提取与定量 在挥发油测定器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具体为:将根颈、主根、侧根三部分分类、切碎,各取50g放于1000mL的圆底烧瓶,加入600mL水,利用挥发油测定器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精油,在精油收集管中加入2mL的正己烷 (色谱纯)萃取精油,加热至沸腾,保持微沸3小时,蒸馏完毕自然冷却30分钟后,将精油的正己烷溶液去除水分至于-20℃下密封保存,写上标签。重复试验次数为2次。 4.精油成分分析 取茴香根精油的正己烷溶液先用无水硫酸钠吸除水分,对已经提取的茴香根精油的正己烷溶液进行1000倍的稀释后,再使用微量注射器抽取1μL该溶液,进行GC/MS分析。GC/MS联用仪为美国热电公司 (ThermoFinnigan)生产,型号为TraceGC-2000/DSQ。 GC条件为: DB5石英毛细管柱(30 m × 0.25 mm × 0.25 ?m);载气为高纯氦(99.999%);柱流量为1 mL·min-1,不分流;柱前压100 kPa;进样口温度为220 ℃;进样量为1 ?L;程序升温为柱温40 ℃,保持1 min,从10 ℃·min-1升高到200 ℃·min-1,保持3 min。 MS条件:电离方式为EI;电子能量为70 eV;接口温度为210 ℃;离子源温度为200 ℃;流量扫描范围为50~350 m/z;溶剂延迟4.0 min;发射电流为100 ?A。 精油成分定性是在参考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计算成分的保留系数,比较同时结合NIST(2002)标准谱库进行鉴定。使用色谱含量归一法确定精油成分的相对含量。每一样品重复2次。 二、结果与分析 经过GC/MS分析,茴香根各部分精油共鉴定出19种成分,含量为93.97%~97.66%。在茴香根各部分精油中,鉴定出单萜类化合物8种,含氧化合物11种。单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在侧根(31.11%)>根颈(22.88%)>主根(15.59%);含氧化合物的含量在主根(81.71%)>根颈(71.09%)>侧根(65.40%)。 测得茴香根不同部位精油中,第一主要成分是莳萝芹菜脑,含量为主根(78.82%)>根颈(60.86)>侧根(56.27%)。第二主要成分是异萜品油烯,含量为侧根(24.73%)>主根(9.76%)>根颈(2.52%)。第三主要成分是γ-萜品烯,含量为根颈(7.93%)>主根(3.23%)>侧根(2.71%)。在其余成分中,含量在1%以上的有4种,由高到低依次为柠檬烯、反式茴香脑、肉豆蔻醚、α-水芹烯。 综合分析表1可知,根不同部位中单萜类化合物的含量为侧根>根颈>主根;含氧化合物的含量在主根>根颈>侧根;根不同部位主要成分均为莳萝芹菜脑,其含量总体表现为主根>侧根>根颈;根不同部位异萜品油烯含量表现为侧根>主根>根颈;γ -萜品烯、柠檬烯含量表现为根颈>主根>侧根; 根颈含有反式茴香脑是茴香地上部主要精油组分,主根侧根均没有,也是导致各部位精油组分数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根颈没有月桂烯,主根没有艾草闹、顺式茴香脑和反式茴香脑;侧根没有顺式茴香脑和反式茴香脑。 三、结论与讨论 1.结论 (1)在一定的发育阶段内,随生育时期改变根颈中单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含氧化合物的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第一主要成分莳萝芹菜脑含量先降低后升高。第二主要成分为反式茴香脑,10月25日比较低,其余4个时期相对稳定。第三主要成分是柠檬烯,含量随生育时期改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 (2)主根根颈的单萜类化合物的含量为15.34%~16.08%,含氧化合物的含量为先降低后升高79.32%~81.71%,都维持稳定波动。第一主要成分莳萝芹菜脑,含量为62.20%~78.82%,各时期含量不显著。第二主要成分是异萜品油烯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第三主要成分是γ-萜品烯,含量为2.99%~6.75%,各时期表现不显著。 (3)侧根单萜类化合物的含量表现为19.05%~27.60%,含氧化合物的含量为65.40%~77.71%,都维持稳定波动。第一主要成分莳萝芹菜脑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第二主要成分是异萜品油烯,含量为8.14%~24.73%,各时期表现差异显著。第三主要成分是肉豆蔻醚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 (4) 在一定的发育阶段中,单萜类化合物的含量表现为侧根>根颈>主根;含氧化合物的含量为主根>根颈>侧根;主要成分莳萝芹菜脑含量表现为主根>侧根>根颈。 (5)不同部位第一主要成分相同,均為莳萝芹菜脑,第二主要成分不同,其中根颈为反式茴香脑,主根、侧根为异萜品油烯,且主根、侧根中没有反式茴香脑。 2.讨论 茴香根不同部位不同发育时期茴香根精油的第一主要成分均为莳萝芹菜脑,而茴香地上部没有,其含量总体表现主根>侧根>根颈。根颈的第二主要成分为反式茴香脑,它是茴香地上部除颈以外的第一主要精油成分,而主根侧根均没有,这与参考文献的分析一致。莳萝芹菜脑的化学式是C12H14O4,地上部主要成分反式茴香脑的化学式是C10H12O,两个成分相差H2O3。我们的解释是叶片合成反式茴香脑通过维管束向根部运输,反式茴香脑在根颈中发生氧化反应,完全转化为莳萝芹菜脑,再继续向下运输,并主要储存在主根中。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茴香植株生长不整齐,取样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又由于茴香是在夏天种植,出现了提早抽薹现象,后期有小部分植株出现颈腐病,在根颈、主根、侧根分类切样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可能会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到我们的实验结果。因此,建议以后再继续研究时,应该先进行穴盘育苗,等长到一定高度后,再把生长整齐的小苗进行定植,定植时注意保持根部完整,在常规管理中,要注意肥水管理,及温度控制,使植株整齐健康生长。 本次实验结果为在特定条件下取样分析的结果,该结果是否可以重复,还需要继续进行验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利剑,李秉超,刘琨.茴香精油三种提取方法比较.中国调味品,2010第九期总第35卷. [2]VandenDool,KratzDP.Ageneralizationoftheretentionindexsystemincludinglineartemperatureprogrammedgasliquidpartitionchromatography.JournalChromatorg.1963(11):463-471. [3]赵淑平,丛浦珠,权丽辉.小茴香挥发油的质量研究.中药材,1989,12(9):3l-32. [4]Nmimica.Dukic,Skujundzie,Msokovie,Mcouladis.Essentialoilcompositionandantif ?-ungalactivityofFoeniculumvulgateMil1.obtainedbydifferentdistillationcondit-ions. ?PhytotherapyReesarch,2003(17):368-371. [5]何金明,王羽梅,卓丽环,郭园,肖艳辉,张振明。茴香(Foeniculum vulgate Mill.)不同器官精油含量及其成分比较.园艺学报,2006,33(3):555-56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