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农村产业扶贫工作思考与建议 |
范文 | 高崇孝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近年来,产业扶贫工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落实产业扶贫政策,培育特色产业,实现贫困户脱贫增收,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时,产业扶贫仍存在不少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望引起高度重视。 一、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1、贫困人口、扶贫干部内生动力不足。产业扶贫的阵地在农村,对象是农民。农村常住人口较少,人口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新科技新思想能力不强,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少数扶贫一线干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缩手缩脚”,不敢“甩开胳膊”干产业、求创新、谋发展。 2、产业效益不高,缺乏完善的产业技术支持。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链之间连接不紧密、不完善,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多数贫困户没有真正嵌入产业发展链条,贫困户与产业利益连接机制不牢固。个别产业项目厂房、设备等前期基础设施建成后,因没有后续资金注入和缺乏专业人员经营管理等种种原因,造成没有正常投入生产就面临倒闭的危险。农业科技人员技术服务活动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产业发展最大瓶颈仍然是科技落后,缺乏技术支撑,缺乏科学驱动。 3、品牌意识不强,营销体系不健全。多数农产品没有创建品牌,没有“叫得出”的独特自有品牌,更没有“叫得响”的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的附加值低,农民的收益低,产业难以持续健康发展。产品要变成商品,营销是关键一环,目前没有在营销上通盘考虑,缺乏一些有效的营销方式和平台。 4、自主绩效考核少,产业扶贫实效体现不凸显。主要精力花在了应付上级检查、考核,自主的绩效考核较少,产业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绩效评价指标可操作性不强,对产业项目的实时跟进不及时、不紧密。 5、产业扶贫模式不多,贫困户内生动力没有充分激发。产业扶贫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的原则,党支部引领、专业化服务等产业扶贫模式在产业扶贫中起到一定示范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少弊端。贫困户直接参与产业发展不多,主人翁意识不强,产业扶贫还是“输血”式扶贫。 6、奖励激励机制运用不足,扶贫干部队伍精神乏力。“5+2”“白加黑”成为扶贫干部的工作常态,大量的工作精力花在了一些反复的软件资料,缺乏工作成就感。而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运用的少,“只压担子不给糖”。 二、产业扶贫工作建议 1、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助推扶贫政策落实。产业扶贫中要解放思想,加强产业脱贫政策的宣传与引导,组织各级人员学习扶贫领域的约束机制、扶贫资金的管理办法和产业政策,提高产业脱贫的重要性认识。 2、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引领,加强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围绕“抓党建、强基础、兴产业、助脱贫”的工作思路,加强对村干部、党员的管理,使他们能在产业扶贫发挥标杆作用,科学规划本村的产业,搞好土地流转、村组生产道路建设、水利设施等工作,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弱项,为产业做大做强做精打牢基础,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3、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支撑强弱决定产业发展水平,最终影响脱贫攻坚成果。技术落后制约许多产业的发展,继续提升“普及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现场指导和全程跟踪服务相结合”产业扶贫服务水平,积极探索“行业专家+技术团队+贫困户”模式,挖掘产业发展潜力,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实现科技“争市场、创效益”产业扶贫之路。 4、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强中长线产业发展。模式是实施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产业发展壮大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重点,抓好贫困村、贫困户的中长线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产业规模平稳增长。产业项目投资方向瞄准“有规模、有市场、可持续”的中长线产业,加强产业项目的全程跟踪服务管理,使产业效益最大化。 5、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打通营销最后一公里。“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好产品是生产出来的,如果不推广宣传,市场知名度低,产品的附加值就跟不上,农民的收益低,产业就难以持久发展。在抓好“三品一标”品牌的基础上,加强营销体系建设,构建“营销设计+销售团队+贫困户”的联动机制,培养出懂生产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打通营销最后一公里,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 6、进一步做好扶贫绩效评价,实现产业项目提质增效。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需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重点性的原则,指标体系指标选择需要能夠反映产业扶贫的本质特点以及扶贫效果,能够充分全面地考虑到产业扶贫的各个方面。监测扶贫产业项目的绩效主要考虑经济、收入、社会三项指标,定期与不定期监控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于绩效评价不高的项目,要限时整改。对于绩效评价高的项目,要总结经验及时推广。通过产业扶贫项目的绩效考核,逐渐完善产业扶贫政策,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7、进一步优化扶贫模式,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积极总结产业扶贫经验,探索适合本地的产业扶贫模式,促进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同富裕,由“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解决脱贫可持续问题。 8、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培养更多产业带头人。强化激励机制,扶贫干部的工资应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真能干、干的出色的人员工资待遇、奖励适当提高,激发更多的人参与产业扶贫,培养出一批批敢想敢干会干能干的扶贫人员,真正成为产业扶贫的领头雁,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作者单位:719200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