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思考
范文 杨晶
【摘 要】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关注“能力”,借鉴示范性高职院校改革的经验,健全校企合作模式,适应区域经济和市场要求。在突出知识技能的同时,不可忽略人文素质对高职生全面发展的渗透性。
【关键词】能力 校企合作 课程改革 区域经济适配 人文素质
美国公共管理评估专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教育评价不应局限于几位评判决策者所确定的教育目标所达到预期效果的程度,而应该是收集有关教育方案,实施全过程及其成果的资料[1]。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评价仍然带有浓厚的政府导向色彩,突出教育行政评估辅以高校自评,评价过程以校舍、设备、师资、在校生数量,就业率等办学构成要素和教学过程评价为主,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不能兼顾专业特色,重量化评价轻质性研究,忽视了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综合素质和应用技能的需求性。
高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办学方针,依托政府政策的驱动,体制的保障,在思想理论和资源环境的充分准备下完善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一、建立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学科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主要是学术性和工程型的人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后者主要是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从事高技术含量的技术服务、技术操作工作[2]。突出“职业性”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具有某种职业所需的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贯穿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中。
汲取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如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美、加、澳、英的CBE模式,以企业参与的德、日双元制模式,以模块技能为主的MES模式,来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水平,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此模式搭建了学校和企业“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桥梁”,能很快适应企业生产需求。
1.人才培养目标应关注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的实际能力,能力的构建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四部分组成,即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和职业能力[3]。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运用知识的能力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即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和定式。职业能力必须创设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及时进入角色。
2.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的核心
目前高职课程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实践;重记忆,轻创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课程的设置应瞄准市场所需,课程的组织需以“实践”为中心,但不能因为其是职业教育,“实践”就仅仅停留在低层次重复的技术上,而是应该围绕实际需要进行技能操作与研发活动。国外多年的课程改革和实践,提出了适合高教的几种课程组织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解决问题的模式,以任务为中心的操作模式,开展微型课程,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4]。
课程改革是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需要包括用人单位、行业、学生及家长、研究机构等在内的利益方共同参与评价。
3.健全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和共赢体制
从历史来看,洋务运动之初,我国已经有高等职业教育的雏形,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指导思想中提出了实业教育,即以实业与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来发展民族工业抵御外寇,但多数都是师徒相传,普及面窄。1917年,黄炎培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邀工、商、农、教的专家来研讨社会需求和办学方向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迫切需要技能人才,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改革开放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从初期的规模扩大和人数的扩招,到现在的突出“职业性”,通过示范性院校的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校企联办等多种办学形式,如河北省今年开展中高职人才培养试点模式:“2+3”分段培养试点,“2.5+2.5”分段培养试点。统筹安排中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学生5年学习期间,只安排一次顶岗实习。与高职院校联合举办“3+3”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与净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净雅助学班”,推出人才培养助学成才工程。助学班学生采用“1+1+1”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学习理论,学费由企业无偿代缴;第二学年学生带薪进入企业实训,第三学年学生返校继续学习理论知识。学生毕业后自愿选择是否回企业就业,如学生返回企业就业,无试用期,直接享受正式员工待遇。我院从2012年起,与云南向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联合培养,这些措施既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又确保学生应用技能不断提升,成为诸多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合作已经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使校企合作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
(1)政府层面。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得到政府的宏观政策的调控,但对于通过高职教育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实际问题,缺乏相应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运行的具体实施条例。应充分利用职业发展规划,调研人才供需、专业布局、企业参与、教学过程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2)校企层面。《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建设校内学习型生产性实(培)训基地以及紧密型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实践证明,学校和企业之间只有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才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
二、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和市场的要求
其一,随着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高职教育也应该调整自身定位,在专业结构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把培养短缺人才,服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作为自身的历史使命。纵观近年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年度报告,各高校的毕业生为本地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为“三线”城市的发展,推动区域平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二,实施“走出去”战略。世界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高职教育要面向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上海工艺美院日前联手世界第一传播集团WPP正式成立WPP学院,标志着上海教育界职教领域与世界级公司校企合作办学的全新模式成功应用。借鉴国际评价标准,以示范型的高职教育为突破口,带动国内高职院校转变学校体制和办学模式。
以云南来说,虽不及一线城市经济发达,人才济济,但是云南和东盟地区山水相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东盟各国必然会在多个领域内开展多个项目的合作,其经济和社会的这一需求必然成为该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目前,在国际劳务市场的大趋势下,高技能人才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出现较大的岗位缺口,冶金矿类、工程技术类(包括铁路、桥梁、运输、高速公路、地面工程师等)、医药保健类(包括医生及其助手、急诊、麻醉、心脏病领域医疗顾问、营养学家、药剂师、临床心理学家等)、IT务类(IT专员、计算机服务人员)、会展类等岗位极受青睐。因此,从东盟劳务市场的前景来看,自由贸易区为我省高职院校输出高技能专业人才搭建了平台
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 其实并不是单纯的学历问题,人文素质也起着重要作用。求职时唯利是图,不顾长远发展,或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逃避自我,缺乏高尚的情操,不能担当社会责任。因此毕业生在社会中人文素质教育结果的社会认可程度和评价可将作为衡量教育的成败的要素之一。
关注职业与生计不能成为一种唯一性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教育为市场经济的繁荣输出了与之相匹配的标准化技能人才,但是市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却给教育的发展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丢掉了人文素质,就失去了教育的根本,就是失败的教育。著名学者汤因比和池田大作在谈论教育时忧虑地指出:“在现代明的社会中, 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经成了实利的下贱侍女, 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5]。
人文素质教育是有别于培养技能为主的科学知识教育的一类教育理论,它涉及文、史、哲、艺、美、法等人文学科教育,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变,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也强调民族文化教育,如中华民族传统教育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重视做事先做人。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学生“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中,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使之获得立身、立家、立国、立天地的基石,把握人生的真谛, 感悟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朱凯利.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方式改革[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 (3).
[2]朱冬英.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J].教育与职业,2007(21).
[3]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10):20-22.
[4]刘德恩.论高职课程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16):22-24.
[5]林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审视[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76-7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9: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