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山区红火蚁的发生与防控 |
范文 | 凌小鉴 摘 要:红火蚁作为世界最危入侵物种之一,危害巨大,我国的很多地区也是发现这一物种的存在。所以我国也是为了防止红火蚁的蔓延也是要做好这一物种的防控工作。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广西百色市山区红火蚁的发生与防控情况,对其发生规律、监测防控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红火蚁;危害;监测 红火蚁起源于南美洲的巴拉那河流域,随着全球经济化。20世纪30年代开启物种入侵模式,本文总结发现,红火蚁种群每年都是以200km的扩散速度在进行扩散,造成扩散当地经济上的严重损失,并且因为红火蚁食性杂、凶猛,而且这一物种的繁殖迅速竞争,很快就可以成为当地的优势物种,对当地的农业、畜牧业危害甚重。我国的广西百色市自2005年发现其疫情来,扩散蔓延趋势十分明显,所以这也造成当地的红火蚁防控形势十分严峻。所以本文就是结合广西百色市的实际防控经验,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一、疫情情况和特征鉴定 (一)发生危害情况 2005年广西百色市首次出现红火蚁疫情危害,发展至今,其对应的危害面积就已经超过55平方千米。根据调查,造成其传播的途径就是草皮以及花卉等物资的转运。据统计仅田阳县就发现蚁巢150只,所以疫情较为严峻。据统计,该地区发现的最大蚁巢其对应的直径超过78cm,高32cm,由此可见这一物种的扩散危害情况。而且红火蚁主要是取食农作物的幼嫩部分以及种子,而且还会侵食其他生物,所以造成的危害较大;而且红火蚁的蚁巢还会对生产生活设施造成破坏,进而对当地群众影响很大。 (二)特征鉴定 红火蚁的隶属膜翅目蚁科,基本上所有的成蚁均是红褐色,3~6mm长,大颚4齿。头小于腹。成蚁具有很明显的复眼特征,其对应的触角10节。腹柄节、后腹柄节十分显著。与该物种较为相似的是热带火蚁,但是两者的习性存在较大的差别,而且身体特征差异较大。 红火蚁的蚁巢大小与其蚁群的大小密切相关,但是多会伴有高20cm左右、宽40cm左右的蚁丘,当然如果形成集群,那么就会出现大规模土丘状蚁巢,当蚁巢被入侵时,红火蚁会迅反击,巢内蜂窝状显著,相比于我国的本地蚁群,攻击性更加明显,危害也是更大。 二、广西百色市自然环境条件 百色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沛,雨热同季,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19.0~22.1℃,最高气温36.0~42.5℃,最低气温-2.0~5.3℃,年平均日照1906.6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114.9mm,无霜期为357天。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所以有利于红火蚁的繁殖。 三、红火蚁的监测与防控 (一)红火蚁的监测 广西百色市当发现红火蚁疫情之后,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工作,还是较全面以及及时地掌握了当地的红火蚁动态、习性、规律,这些数据都是为后续的全面防控可以提供相当有利的参考。发展到目前,全市常年监测点就已经设立32个,疫情都是全年连续调查,每月最少1次,同时还利用GPS仪进行准确定位,因此对于自身的红火蚁发生点控制较为及时,监测也十分有力。 当然为了有效的了解各地的红火蚁实情,实地的访问调查就必不可少,百色市通过对重点区域的调查:发现外地调入花卉、草皮等是造成当地红火蚁出现的主要原因,红火蚁的主动传播较少,被动传播较多。但是各监测点的群众被咬伤情况较少,但对于出现的区域就会及时地记录被害蚁咬伤的地点、人数、症状等。 通过实地调查,红火蚁其对应的主要存在区域就是绿化带、电线杆基部、垃圾堆等。所以这些區域也是防控的重点区域。发现可疑蚁丘就要及时地排查,若确定则会插上蚁丘标识物,以准确的标定位置。 当然除了被动检测以外,诱饵诱集监测这一主动检测方式也是较为可行的,以火腿肠为饵,用金属丝穿插入土壤。在红火蚁喜欢活动的区域,投放诱瓶,也可以有效的检测是否出现红火蚁疫情。 (二)防治技术 1.二阶段化学药剂防治法。红火蚁生性凶猛,因此其防治多以化学防治为主,像二阶段化学药剂防治法就是常见的防治方法。该处理方法会在出现红火蚁情况的疫区每年4~5月集中处理第1次,之后在经过五个月后集中处理后续的几次。该方式首先会将“正舒杀蚁饵剂”等倾撒在蚁丘周围,这样红火蚁就会将这些饵料搬入蚁丘内部,进而达到预期的杀灭蚁后的效果;当然后续还会针对遗留的个别蚁丘在进行一次彻底的灭杀,也就是通过红蚁净等触杀型药剂进行全面的杀除,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治80%以上的红火蚁蔓延问题,当然之后还会连续处理以达到100%的效果。 2.毒饵防治法。缓效杀虫剂加食物引诱杀灭红火蚁也是十分可行的一套方案,工蚁将毒饵带回蚁巢后,因为是慢效药物,所以就会通过工蚁饲喂给蚁后以及幼蚁,进而造成传播性中毒死亡,蚁群覆灭。“红火蚁克星”就是典型的毒饵药物,气温20~32℃、地面干燥时就可以使用。 3.封锁与检疫处理。按照我国的相关检疫规定,对于出现红火蚁疫情的地区,其对应的相关厂家、企业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查登记,这样有利于政府工作人员调查其供应渠道和销售情况,进而有效的控制红火蚁的外流,尤其是对于从发生区外运来的土极易存在红火蚁的物品等,更需要加大检查力度,并且还要彻底铲除沿岸蚁巢,减少这一物种随水流传播的可能性。发生区的调运物资都需杀虫药剂处理。这其中高效氯氰菊酯喷雾、浸液、浇灌都可以。当然红火蚁爆发的区域也要及时地破坏其滋生环境,撒放石灰防蚁。对于那些不易处理的荒坡地,先除草露出蚁丘后再防治。对于公园、绿化带、车站等一些相对更加容易控制的地区,需要及时地铲除路旁50m以内的杂草,保证红火蚁不会扩散蔓延。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红火蚁作为入侵物种,其对应的破坏力较强,因此需要重点防治,通过检测和防控的结合,可以有效的控制发生区域的红火蚁密度,进而达到减少其危害的目的,当然防控红火蚁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其引入当地的生态链中,生物防治。但是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以及研究,所以当今为了有效的控制红火蚁的扩散蔓延,化学防治依旧是主要的防治措施,当然这也是为保证当地的农作物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畜提供了安全保障的必要措施,所以不能存有任何的马虎大意。 参考文献: [1]王梅香,温景添,孙中兴,刘高新,李国华.山区红火蚁的发生与防控[J].广东农业科学,2017(11):102-103. [2]庄亚荣.红火蚁的普查与防控技术方案分析[J].南方农业,2018(20):144+147. [3]杨大昭,莫荣清,周红艳.桂北山区红火蚁疫情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18):88-89. [4]孙丹.外来有害生物红火蚁为害风险及防控路径方式探究[J].南方农业,2018(36):121-12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