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分析 |
范文 | 闫宇 于洋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逐步打破了二元城乡经济结构,城市的高薪及环境的吸引力,致使大批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地区,多数父母留在农村成为留守老人。文章以N村和Z村为例,对留守老人经济来源、精神慰籍、医疗保障等方面展开了问卷调查,在实地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留守老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留守老人;乡村振兴;养老社区;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S-9] ? ?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930051 留守老人在近些年一直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关于留守老人的问题,国内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余沪荣认为,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主要是经济供养层面,人口城乡迁移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加快了我国农村地区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建[1]。张文娟、李树茁的研究表明,居住距离的拉大减少了外出子女与父母接触的机会,导致老人家务帮助和日常生活照料资源的减少[2]。留守老人的精神慰籍也是一个重要层面,有学者认为子女的外出会直接拉大2代人的思维观念,由此会带来代际隔阂,从而导致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缺失[3]。李金坤等人则从留守老人生活质量及抑郁状况切入,具体分析当前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4]。 1 N村Z村留守老人养老现状 两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北部,距市区38km,京广公路纵穿乡境,常驻人口2078人[5]。数据来源于对N村和Z村现场发放问卷以及手机客户端填写问卷,总计发放问卷125份,回收问卷124份,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96%。使用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并由此得出两村留守老人目前状况。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子女数量、收入来源、年总支出、是否欠债、有无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否享受低保、对儿女进城打工的看法等。 1.1 性别及年龄结构分析 男性54人,女性66人,分别占有效调查总体的45%、55%。为了便于分析统计,本文将两村老人分为低龄、中龄、高龄3组。其中,低龄老年为60~75岁年龄段,有81人,占有效调查样本的67.5%;中龄老年为75~85岁年龄段,有31人,占有效调查样本的25.8%;高龄老年为85岁及以上年龄段,有8人,占有效调查样本的6.7%。由此可得出,两村60~75岁的老年人占据绝大多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该年龄区间的留守老人子女属于壮年期,外出打工是生活来源的一种主要方式。 1.2 教育水平及婚姻状况分析 相对于农村年轻人来说,留守老人的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在小学及以下水平的占到64.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29.1%,上过高中的仅有6.5%,这与老人所处的时代教育水平低下也有直接的关系。婚姻方面,调查样本中所有留守老人全部已婚,其中丧偶率为13.7%,在整体样本中所占比例较小,很多留守老人在丧偶后子女会回到农村或被子女接到打工所在地一起生活,这也直接拉低了留守老人独居的比例。 1.3 经济来源及精神慰籍分析 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个人的农事劳动和子女供养是留守老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分别占36.3%、35.1%;其中依靠政府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的老人占19.7%,这个比例相对于城市的老年人偏低,与农村老年人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也有一定关系。在精神慰籍方面,在参与调查的留守老人中,从未有过孤独感的仅占10.4%,而家中有隔代孙辈需要照料的老人,孤独感明显比没有的低,说明隔代的孙辈可以一定程度缓解留守老人身边没有子女的情况。 2 当前两村留守老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济收入较低,生活质量差 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绝大部分没有社会养老保障。以两村为例,有养老金的比例仅占19.7%,大部分老人仍依靠从事农事操作和子女补贴为经济来源,随着传统孝道的不断淡化和子女在外生活的压力加大,子女可以提供的补贴也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加之农业的弱质性,相对其它产业的比较优势较低,从事一些简单的农事操作无法满足正常的经济开支,使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 2.2 医疗环境和保障服务体系不健全 受农村地区的经济卫生条件限制,留守老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加之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多数并不富裕,大部分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子女无法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的情况下,留守老人自身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使得病情更加严重。由于我国基层农村的医疗体系不健全,卫生院条件设备较差,医疗设备严重短缺,只能进行一些基础的常见病治疗,一旦出现重大疾病,可能会给家庭经济造成重大冲击,現行的医疗保障措施并不能有效保障农民的医疗需要。 2.3 内心空虚,精神慰籍无法得到满足 家庭对于留守老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家人在一起可以营造一种温暖的情景和家庭氛围。而对于留守老人来说,日常陪伴和亲情关怀这类最普通的事情已成为“奢侈品”。子女长期在外工作生活,老人自然会牵挂孩子的日常点滴、工作情况,这种牵挂也是诱发留守老人焦虑的一个重要诱因。加之农村的基础娱乐设施很少,留守老人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缓解这种焦虑,长期积累对自身的心理和身体均会造成慢性伤害。 3 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几点建议 3.1 发展农村社区养老功能建设 以农村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留守老人生活所在的村镇,有亲缘和地缘的优势,在农村的熟人社会中,成员之间互相帮衬,无论在生产生活上,还是情感需求上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农村社区应当承担起为留守老人构建和完善社交网络的责任,提高老人各种社会活动的参与度,组建专业的社工团队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如各种老年人活动协会、医疗保健宣传小组、文化娱乐小组等老人活动小组,使其获得更多的社会归属感;设置老年大学,以村为单位配建图书室,采用线上线下同时推进的方式,定期更新课程,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使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和多彩。 3.2 倡导孝道文化,建构子女伦理责任观念 子女的供养依旧是目前留守老人最主要的生活保障,要想解决老人的经济、精神、照料等问题,就要强化子女的赡养责任和孝道意识,加强舆论宣传教育,把传统的养老文化融入新时代的孝道文化。在实际操作方面,鼓励外出打工的子女定期电话联系,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回到农村看望父母,村集体设立表彰制度,对表现较好的家庭提出表扬和奖励;鼓励子女外出打工的单位设立探亲假期,督促子女完成赡养义务,对于不孝敬老年人的子女进行道德谴责和舆论监督,在社会的层面树立一个道德标准,营造一种良好的尊老爱老的社会新风尚。 3.3 拓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留守老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软硬件设施配置,努力使乡镇医院、村卫生所的医疗服务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加大新农合定点医院机构,增加报销比例,对生活贫困的留守老人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保障留守老人这一特殊人群的健康生活。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整体素质,农村基层的医疗水平落后,对一些较严重的疾病无从下手,致使留守老人看病必须花费时间到大中城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合格的医疗人员,无法进行有效治疗,即使有再先进的医疗器械和设备,没有人懂得操作也是枉然。因此,要督促基层医疗人员不断进行学习,加大对基层医疗人员的培训,通过参加培训班、视频网课等方式充实自己的专业,线上与线下结合学习;提高基层医疗工作者的薪资待遇,引进高技术人才,补充基层医疗工作者的新鲜血液。 3.4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打铁还需自身强,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收入不能满足其自身和家庭的生活需要。费孝通在《小城镇大建设》一文中提到,小城镇是“乡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城乡之间的连接纽带,小城镇的发展对农村的发展影响很大,承载了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6]。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承载着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乡镇企业,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风光不在。想要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实现劳动力的自产自销,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建立企业组织体系,重视以土地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土地更好地和农民结为一体,把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是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根本途径。 农村留守老人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社会流动变迁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只有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其中的问题,才可以做到“首孝悌”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 姚从容,余沪荣.论人口乡城迁移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影响[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02):57-61,68. [2]张文娟,李树茁.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05(05):73-80. [3]贺聪志,叶敬忠.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02):24-34. [4]李金坤,吴洪涛,孙广宁,陈晓云,王春平.山东省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及抑郁状况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09):897-900. [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8(乡镇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53. [6]費孝通.小城镇大问题[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 ?李媛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