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范文

    仲伟邦

    [摘 要]通过阐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存在的障碍,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展开探讨,旨在为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序开展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障碍;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五四讲话深刻指出了“当代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责任和努力方向,鲜明地回答了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当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势紧迫、任务艰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具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积极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刻不容缓。

    1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1.1 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保持清醒,身心健康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优秀人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以育人为本,核心任务是价值观教育。处于人生重要转折时期的大学生, 能否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和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 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1.2 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应对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文化已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也发生了改变, 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涌现出来。面对复杂的社会思潮和多元的价值观念, 大学生面临选择。此时,当代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认清西方文化传播的实质,粉碎其“西化”“分化”的图谋;也有利于保护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因此,当代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能够帮助其应对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自觉抵御各种错误的思想观念的侵蚀, 为他们的价值选择提供正确引导。

    1.3 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马克思就曾经指出:“货币对个人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纯粹偶然的关系, 而这种对于同个人个性毫无联系的物的关系, 却由于这种物的性质而赋予个人对于社会,对于整个享乐和劳动等等世界的普遍支配权。因此,货币不仅是致富欲望的一个对象,而且是致富欲望的唯一对象。”对金钱的盲目崇拜衍生出了很多负面社会效应,比如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等。当代大学生都是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80后、90后”,社会阅历和知识结构比较浅, 他们亲眼目睹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物质利益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因而他们的价值趋向都由理想主义转向务实主义,“他们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讲求个人实惠和注重物质利益;虽憎恨贪婪与不道德,却宽容自己的放纵;既倾向于自立自强,又对依赖、依傍怀有不舍。既痛斥腐败现象,又对扭转这种现象缺乏信心”。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就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道德素质,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2 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障碍

    2.1 外部环境和错误思潮的影响

    当前,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来自全世界范围内众多错误思潮的冲击和挑战,例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欧美的普世价值、西方的宪政民主等。这些外部环境和错误思潮在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严重的挑战,有的直接采取完全公开敌视和批判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了冲击。

    2.2 传统文化缺失导致认知障碍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和应用, 并且传出了学习的热潮, 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并不完善。例如, 大部分学生对于父母没有一定的孝心, 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应该的, 在对待老师的态度上缺少一定尊重,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并不认同, 但对西方的节日非常热衷等。因此, 在高校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需要为学生创造优质的教学环境, 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 网络的快速发展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让网络成为了生活的必备品,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头条与热点。在各种不可思议的标题党博人眼球的背景下,流行文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新媒体中的信息和内容良莠不齐,人们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来源和可靠程度,人们在网络上可以肆意发布信息,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有些人为博人眼球通过新媒体和自媒体的渠道炫富、虐待动物、发表不堪的言论、录制不良行为的视频,这些看似新奇的东西实际上隐藏着严重的价值扭曲问题,这些信息的传播带给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收看者诸多负面影响,导致理应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种种因素的影響下,见效甚微。

    3 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加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我们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切实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要加强学科德育意识,引导其他专业学科教师自觉肩负起德育的职责,把专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既给学生以知识的力量,也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参与讨论,畅所欲言,在争论、辩论中引导青年更好地认识自我,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感染、渗透和熏陶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各种课内课外的活动、有形无形的因素构成了校园文化氛围,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思想和行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塑造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不断完善校园文化环境,树立关心育人、示范育人的理念,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主题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净化校园精神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带动作用,形成群体认可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使学生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共识,为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3.3 发挥网络平台的育人效果

    高校要优化网络环境,占领网络阵地,利用网络资源的引导,建立丰富、新颖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网页,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同时应加快法律及政策的建立,避免腐朽思想等有害信息对大学生造成的冲击,积极引导大学生提高运用媒体素养,避免在网络中出现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加强网络舆论导向,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舆论导向。

    3.4 利用社会实践,内化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实践活動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才能够内化为价值准则,外化为实际行动。首先,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充分利用好校内外实践基地,强化各类实训,带领学生到校外开展各种形式社会实践。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们能够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服务社会,在自身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强化职业认同感,激发社会责任感,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佳结合点。其次,充分发掘本地的社会实践资源,如烈士馆、烈士陵园等场馆。通过参观场馆使学生获得直接体验,再加上专业讲解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此外,充分利用并且深入挖掘这些场馆资源,结合重大的纪念日开展专题讲座或研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张国艳.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3: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