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川西北高原藏区精准扶贫脱贫不返贫长效机制研究
范文

    林小青 彭文甫 杨存建

    [摘 要]川西北高原藏区是西部落后地区之一,也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重要区域之一,脱贫不返贫长效机制的研究,对于中国西部经济的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川西北高原藏区脱贫后返贫问题及原因,从川西北高原藏区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创新产业发展和创新辅助等脱贫不返贫长效机制。涵盖川西北高原藏区旅游产业、林业、药材产业、牦牛产业等与可持续扶贫结合,涉及动态管理、资金互助、精准医疗、教育助学等一系列辅助机制。从实事求是的思想出发,实现可持续扶贫才是我们要一直为之而奋斗努力的,结合川西北高原藏区精准扶贫的实际,研究脱贫不返贫长效机制从而具有客观性、现實性、迫切性。

    [关键词]川西北高原藏区;可持续扶贫;区域特色产业;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80年代扶贫工作大规模启动以来一直贯彻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随我国的国情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扶贫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贫困人口变化,贫困特征改变,我国的扶贫政策也相应从粗放式扶贫到精准扶贫。在几十年的扶贫攻坚战有了一定成果之后,如何巩固成果,如何让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可持续性,成为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从川西北高原藏区精准扶贫脱贫不返贫长效机制研究中,找到可迁移的方法论。

    1 川西北高原藏区脱贫后返贫问题及原因

    川西北高原藏区贫困状况不仅面积广且程度深,农牧民脱贫后很容易因为能力缺失、环境变化、政策调整等再度陷入贫困,面临着严重的脱贫返贫问题。纵观世界可以发现,贫困与自然资源稀缺往往没有必然联系,从探索川西北高原藏区农牧民脱贫后容易返贫的根源出发,为研究脱贫不返贫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1.1 因产业单一返贫

    川西北高原藏区位于龙门山大断裂地震带上,属于青藏高原边缘部分,许多山地的海拔都超过3000米。典型的高原山地气候,土壤贫瘠,无法发展多样的农业地域类型。产业无法多类型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生态敏感区占据大部分面积,可利用地散碎。地形地质灾害与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其他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让布局在该地区的工农业和基础设施具有脆弱性,仅一场自然灾害就可能让脱贫的农牧民返贫。

    1.2 因病返贫

    高海拔的地势,空气稀薄,农牧民长期处于低氧环境下,易患高原疾病。高原地区长期寒冷且降水量少,取暖饮水不便;食物单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疾病多发。川西北高原地区教育落后,农牧民健康意识淡薄,加上医疗设施可及性差距大,一人生病就可能拖累整个家庭重新陷入贫困,因病返贫。

    1.3 因教育落后返贫

    川西北高原藏区教育发展滞后,人才短缺,一方面因为地区偏远,高寒地区环境条件艰苦,山区修路和维护成本高,总体上交通和通信都极为闭塞。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比如公路建设落后,中学校舍不足,等等。另一方面藏区社会文化氛围与现代社会文化存在差异,存在孩子逃学现象,一些牧民家长甚至更愿意让孩子帮忙放牛羊;从任教老师的心理变化方面来说,容易被当地民风所感染而潜移默化价值观。农牧民疾病防范意识不足,知识技能不足,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产业持续扶贫夭折,归根究底是因教育落后而返贫。

    2 创新产业发展机制

    2.1 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经济与旅游产业可持续扶贫

    川西北高原藏区拥有大自然赋予的独特景观,同时兼具红色文化和藏族风情。适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经济,抓住当下人们回归自然的心态,免去大肆规划修建,节省资金投入又保持原汁原味。基础设施建设与消费增长匹配,旅游产业的发展是立足于基础设施的相对完备上,完善川西北高原藏区各个乡村的柏油公路,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利于农牧民自家特产输出。另外提高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再者在明晰川西北高原藏区草原产权时,既要明确草地资源对全社会生态环境功能的公共环境属性,也要兼顾其对当地居民经济功能的私人属性。

    因在资金和知识技术上都逊于外商,大多数农牧民很难真正参与到旅游产业发展中,陷入持续贫困的锁定状态。让扶贫对象参与旅游产业中并获得应有的劳动报酬,比如雇请当地人经过培训担任服务人员、文明导游等。兼顾效率与相对公平原则有的放矢进行帮扶,打造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提升农牧民收入在乡村旅游中的比重。旅游产业发展从长远全局考虑,建立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良性循环模式,才能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扶贫,农牧民脱贫不返贫。

    2.2 发展区域特色林业经济与林业可持续扶贫

    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川西北高原藏区旅游淡旺季问题明显突出,因此要将立体复杂交错的气候劣势转化为特色经济中的优势。川西北高原藏区山地垂直地带性明显,森林资源丰富。传统的林木经济低效且对环境破环极大,舍弃“木头财政”,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扶贫相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先安排造林造草工程重点向贫困户倾斜,对执行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政策的农牧民给予丰厚补贴,雇用当地贫困居民成为林业保护的巡逻人员等。形成生态补偿机制,既恢复过去传统经济下被破环的植被,丰厚的奖励机制又让农牧民主动保护植被,减轻放牧对草地的掠夺;同时还能按照政府政策给贫困户补贴,提供稳定的就业让脱贫的农牧民不返贫。

    2.3 发展区域特色药材经济与药材产业可持续扶贫

    川西北高原藏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中包括了大量像贝母、虫草、秦艽、羌活等名贵药材,将药材经济与可持续扶贫相结合。农牧民传统的广种薄收仅解决温饱问题而不能致富,需要转变农牧民的生产方式,但又不能偏离实际。松散的农牧民居住在川西北高原不同的地方,区域环境之间存在差异,发动基层组织和各高校力量调查这些贫困居民所处自然环境,建立档案入网,由相关专家分析适合种植的药材。比如秦艽适合生长在高山或亚高山草甸,相关部门可以因人因地实施精准扶贫,为适合种植这种药材的地区提供种植和栽培管理技术,供应种源,保低价上门收购。以弥补当地野生药材供应不足问题,也可以让当地贫困农牧民靠自己劳动脱贫。“精明捕食者”的道理中蕴含资源开发利用的补偿机制和良性循环机制,既能让药材开采有度,又能让药材产业发挥可持续扶贫而不返贫功效。

    2.4 发展区域特色牦牛经济与牦牛产业可持续扶贫

    川西北高原藏区环境良好,土壤农药残留低,空气洁净程度高,水质极佳。在全球生态环境不太理想的情况下,生态牦牛成为热卖点。传统的天然放牧,广牧薄宰收益低,对天然草场破环极大,当大自然回来报复时牧民会陷入更严重的贫穷。需要转变牦牛经济发展方式,并将它与可持续扶贫联系。科学合理规划打造一条独具区域特色的产业链,同时兼顾扶贫工作,让贫困农牧户参与其中,比如“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资本是贫困户的短板,在“互联网+”时代,可开启“牦牛认养”模式。现代客户看重的不仅是牦牛的营养价值,还有它所生长的环境天然无污染,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高原生态牧业,让牦牛经济良性循环,也是川西北高原藏区脱贫不返贫长效机制的组成部分。

    2.5 发展区域特色泥炭经济可持续扶贫

    川西北高原藏区有大片天然沼泽,沼泽泥炭资源丰富,当地人把它作日常烧料,不免有点大材小用。首先在农业上,持水保肥无污染無毒的泥炭可以用于有机肥料,育苗和花卉培植,农牧民可以用泥炭养植适宜川西北高原气候的花卉;也可以将泥炭经济与药材经济相结合,用泥炭育苗,延伸出新的模式。其次在工业上,泥炭可以酿酒,还可以提取里面的原料制陶、医药等等。但泥炭就像煤一样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开发利用时适度节制,适合小范围发展泥炭经济来因地扶贫。

    2.6 发展区域特色手工经济可持续扶贫

    川西北高原藏区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拥有藏族服饰和首饰,房屋装饰、藏刀、木碗、竹器、玉器等民俗资源,可发展手工艺经济。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藏区贫困居民最长效的脱贫不返贫方法不在于“输血”而在于“造血”。将手工艺经济融入藏区精准扶贫,相关部门为贫困户提供平台培训手工艺,教给他们一技之长;另外拓宽藏族工艺品销售渠道,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让他们的产品有销路。优势产业并非单独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将优势产业整合打造真正的区域特色,才能让精准扶贫有所依托。区域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是关键,亦是脱贫不返贫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创新辅助机制。

    3.1 创新动态管理机制

    川西北高原藏区地广人稀,更何况贫困本身是一个多维度且动态的概念,要想充分地了解每一贫困户最新的状况,需要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创新。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调查川西北高原藏区贫困者的生产生活状况和技能文化知识掌握程度,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融入精准扶贫。将调查的原始资料由专业人员整理录入统一网络平台,从而建立数理模型科学定量地分析研究预测贫困者的想法改变和行为方式,分析梳理出不同类型的致贫原因,设计自筛机制。利用大数据时代的资源建立贫困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

    3.2 创新资金互助机制

    由于商业银行和贷款公司运营模式都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并不能真正帮助到广大的贫困农牧民。成立资金互助社或者带资入股,享受发展红利。资金循环系统封闭的问题,可以通过相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宣传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流通其中解决;同一地区农牧民会存在同时借款同时还款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发展不同区域特色产业的地区可以在相关部门主导下成立同一资金互助社。

    3.3 创新精准医疗救助机制

    川西北高原藏区地广人稀,山路崎岖,集中的医疗点显然不能解决藏区农牧民看病难的问题。巡回医疗车可以定时定点将服务送到农牧民家门口,定期体检,送治高原常见病的药,政府主导部门可以与公益慈善机构签订协议为其提供资金保障,避免因病返贫。

    3.4 创新教育助学机制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在特定的时代下有它特定的实用性,川西北高原藏区产业可持续扶贫,前提是贫困农牧民具备这方面知识技能,才能在市场竞争中长期生存。不管是牦牛养殖还是藏族手工艺品制作都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需要相关部门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平台,为贫困农牧民谋一技之长。把脱贫不返贫的希望寄托在贫困农牧民的下一代人身上,最具可塑性和长久有效性。通过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助学,多样的社会助学,培养一代有能力者。川西北高原地区相对隔绝,革除陈旧思想,通过教育助学树立与时俱进观念,农牧民靠自己的劳动能力脱贫,从而获得成就感和人生价值。

    4 结论

    川西北高原藏区脱贫不返贫长效机制既要立足于区域实际情况,又要吸收创新模式。一方面要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川西北高原藏区的区域特色资源,将产业发展与可持续扶贫有机结合,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经济和生态经济。另一方面是落实好辅助机制和创新,让贫困农牧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分得发展红利,保障区域特色产业发挥持续减贫作用。

    川西北高原藏区精准扶贫脱贫不返贫的长效机制研究是一项长期工作,随着时代改变,根据川西北高原藏区实时发展状况调整策略,利用技术和资源,传统精华与创新思维相结合进行可持续扶贫。

    [参考文献]

    [1] 许英明.川西北高原牧区社会建设路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

    [2] 廖桂蓉.四川藏区贫困状况及脱贫障碍分析[J].农村经济,2014(01).

    [3] 郑瑞强,曹国庆.脱贫人口返贫: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与风险控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06).

    [4] 卡茜燕.精准扶贫视野下的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研究——基于大理双廊村的调查[J].旅游研究,2017(01).

    [5] 郑长德.“五个发展”理念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研究[J].民族学刊,2017(08).

    [6] 熊增海,卫爱景,王永明,等.化隆县“稳脱贫,防返贫”之途径[J].青海农技推广,1999(03).

    [7] 刘晓瑞.关于农村脱贫人口返贫现象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8] 吴积善,张信宝,汪阳春.川西北高原山地灾害垂直地带性[J].山地学报,2006(02).

    [9] 文艳林.川西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J].农村经济,2010(05).

    [10] 郭晓鸣,高杰.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四大重要关系[J].天府新论,2016(0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