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海鲂鱼类的分类学研究
范文

    刘腾

    [摘 要]在鱼类分类研究中,形态学差异最为简单和直观,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进化、物种起源及物种分类鉴定等研究中。但是,许多生物的形态特征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同一类群的生物可能由于生境条件的差异或者对同一生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不同而呈现显著的形态学特征差异,影响正确的鉴定分类。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应用于分类学研究。DNA条形码技术是分子分类学中主要的方法,与传统形态进行鉴定的方法相比DNA条形码不会受到生物性别、发育阶段、性状相似性和表型可塑性的限制和影响。通过对海鲂鱼类研究现状的了解,得知目前国内对海鲂鱼类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综上可以利用传统形态学描述为基础结合DNA条形码技术来准确鉴定海鲂鱼类。

    [关键词]海鲂;分类学;形态学;DNA条形码

    [中图分类号]S941.521 [文献标识码]A

    1 海鲂目鱼类研究概述

    海鲂目(Zeiformes)鱼类是一类广泛分布于东南太平洋和大西洋不同水深的温寒带的海洋鱼类。大部分海鲂目都是深海鱼类,生活在海底1000m以下的水域。

    海魴目鱼类的体形一般都是高而扁,通常其背部和肛门周围存在棘。它们拥有5到8个鳃盖条骨,缺乏鳔管和目眶蝶骨,眼睛大而明显,嘴突出。体被细小圆鳞或栉鳞,或仅有痕迹。背鳍具有5到10条鳍棘;臀鳍具有0到4个鳍棘;胸鳍短而圆具有1鳍棘5到9个鳍条,或无鳍棘具有6到10个鳍条;尾鳍通常具有11到15根鳍条,上下鳍条不分支。现代鱼类分类学一般将海鲂目分为6科,分别为:海鲂科、短鳍海鲂科、仙海鲂科、副海鲂科、大海鲂科、线菱鲷科。

    2 鱼类分类学研究概述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群体,鱼类资源丰富,因此对鱼类的分类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一般根据不同的分类水平可以将分类法简单分为:自然分类法、细胞分类法、化学分类法和分子分类法。自然分类法是传统的分类方法,主要依靠鱼的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化石演化关系的知识来分类。后面三种分类方法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不断产生的。简单来说,细胞分类法是观察分析各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以细胞水平分类性状鉴别物种。化学分类法主要是依据不同物种之间不同的化学结构来进行分类。分子分类学主要利用不同物种间核酸序列的差异进行分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鱼类的分类往往会结合形态学和分子学方法。本文将着重介绍这两种方法在鱼类分类上的应用。

    2.1 形态学分类方法

    利用生物体形态差异进行分类是分类学中最常用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方法。形态学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性状的差异: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质量性状主要指体形、体色、生活习性等。数量性状又分为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包括体长、头长、体高、鳍条数、鳃耙数、脊椎骨数等等。形态学的分类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鱼类的分类中,如白姑鱼、小黄鱼等。

    到目前为止,形态学分类方法依旧是分类研究的常用方法。但是由于环境对生物体表型的影响往往会误导人们的判断。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应用于分类学研究。

    2.2 分子分类学方法

    现代的科学已经认识到,核酸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包含了整个物种的遗传信息。所以,根据核酸上的信息来进行物种分类学研究是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

    DNA条形码技术是分子分类学中主要的方法,它主要利用一段能够代表物种的、相对保守、容易扩增的目标基因片段实现物种的快速准确鉴定。研究发现线粒体DNA(mtDNA)与核DNA相比具有分子量小、进化速度快、不同区域进化存在差异、母系遗传等特点。因此,mtDNA在研究鱼类分类、遗传进化、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鱼类的mtDNA和其他脊椎动物相一致,是一个双链DNA分子环,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tRNA)基因、两个核糖体RNA(rRNA)基因、一个非编码区(D-loop,又称控制区)、L-链起始复制区。

    目前,12SrRNA、细胞色素b基因(Cytb)、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CO1)都经常被作为DNA条形码。利用mtDNA中某一特定基因的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在鱼类分类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利用CO1基因来进行不同物种之间的鉴定和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鲤科鮊属鱼类、石首鱼科等。同时利用CO1基因也成功鉴定了厦门海域鱼类和西南大西洋部分经济鱼类。除了CO1基因,12SrRNA也作为主要的DNA条形码在沙塘鳢属、青蟹属等水生生物中有应用。

    3 小结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海鲂鱼类文献查找发现我国对海鲂目的研究较为稀缺。形态学研究方法是传统的物种分类鉴定方法,也是物种分类最原始的方法之一。在鱼类分类研究中,形态学差异最为简单和直观,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进化、物种起源及物种分类鉴定等研究中。但是,许多生物的形态特征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同一类群的生物可能由于生境条件的差异或者对同一生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不同而呈现显著的形态学特征差异,影响正确的鉴定分类。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应用于分类学研究。DNA条形码技术是分子分类学中主要的方法,与传统依赖形态进行鉴定的方法相比DNA条形码不会受到生物性别、发育阶段、性状相似性和表型可塑性的限制和影响,且对鉴定人员的专业分类知识要求不高。现代分类学往往是结合传统形态学鉴定和分子学方法,以快速地准确鉴定物种,而且进一步对基因序列的分析还可以构建不同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参考文献]

    [1] Nolf, D. & C. Tyler. Otolith evidence concerning interrelationships of caproid, zeiform and tetra-odontiform fishes [J]. Bull. Inst. R. Sci. Nat. Belg., 2006(76).

    [2] 水柏年,赵盛龙,韩志强等.鱼类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3] 李明德.鱼类分类学[M].海洋出版社,2011(04).

    [4] 李树深.细胞水平的分类学——细胞分类学[J].生物学通报,1986(08).

    [5] 姜远良.化学分类法在细菌和真菌系统分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02).

    [6] 李树深.分子水平的分类学——分子分类学[J].生物学通报,1986(09).

    [7] 李昂.中、日白姑鱼的形态学和遗传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8] 韩真,肖永双,高天翔.中国近海9个小黄鱼群体的形态学比较研究[J].南方水产科学,2012(03).

    [9] 程希婷,王爱民,顾志峰,等.DNA条形码研究进展[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1(06).

    [10] Guo X H, Liu S J, Liu Q, et al. New progresses on mitochondrial DNA in fish [J].Acta Genetica Sinica, 2004(09).

    [11] 程嬌.西北太平洋两种鲐属鱼类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2] 彭居俐,王绪祯,王丁,等.基于线粒体CO1基因序列的DNA条形码在鲤科鲌属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J].水生生物学报,2009(02).

    [13] 柳淑芳,陈亮亮,戴芳群,等.基于线粒体CO1基因的DNA条形码在石首鱼科(Sciaenidae)鱼类系统分类中的应用[J].海洋与湖沼,2010(02).

    [14] 邢炳鹏,林汝榕,王彦国,等.基于COⅠ基因的厦门海域鱼类DNA条形码鉴定[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6(01).

    [15] 张馨月,刘岩,张秀梅,等.基于COⅠ基因的西南大西洋部分经济鱼类DNA条形码鉴定[J].水生生物学报,2014(06).

    [16] 任岗,章群.中国沙塘鳢属鱼类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07(04).

    [17] 高天翔,王玉江,刘进贤,等.3种青蟹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分析[J].水产学报,2005(03).

    [18] 徐胜勇,张辉,柳本卓,等.中日褐菖鲉群体形态学比较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3(05).

    [19] 李超,王正亮,杨倩倩,等.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14(0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