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背景下兰州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 |
范文 | 汪胜兰 李金峰 刘莎莎 [摘要]乡村旅游因其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提供大量村民就业机会、拉动乡村地区经济增长而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理论梳理基础上,剖析兰州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互联网+”发展背景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門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互联网+;兰州 [中图分类号] F59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国家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回归乡村寄托乡愁的乡村旅游已成为带动乡村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及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兰州市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美丽乡村的建设,对乡村的山水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古村古镇等旅游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建设了一批具有兰州特色的乡村旅游样板,取得了西北地区亮眼的成绩。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兰州周边乡村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又有了更深层次的提升空间。 1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概念 德诺伊(Dernoi,1991)指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与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农业活动)的、存在永久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邹统钎提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性为依托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旅游扶贫和精准扶贫相结合的产物,是精准扶贫的创新,不是旅游和扶贫的简单叠加,两项工作可以产生更多的综合效益。“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相较于传统乡村“输血式”扶贫,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作为一种“造血式”扶贫更加高瞻远瞩。 2 兰州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状 近年来,兰州市坚持以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为导向,依托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人口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挖掘自然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市建成省级旅游示范村2个、旅游示范乡镇8个、旅游专业村16个、农家乐1900多家,城关区、榆中县入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县。兰州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850户、3500人实现直接就业,11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实现稳定脱贫。 在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方面,兰州市重点改善乡村旅游景区的道路,使各景区的道路畅通无阻;全面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网络覆盖率,基本实现了每个景区的网络化。全市3A级景区大巴通达率达到100%。2018年上半年,兰州市接待游客390.38万人次,同比增长14.03%,收入达到9.59亿元。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乡村地区贫困群众的收入。无论是乡村精准脱贫工作的顺利开展,还是乡村经济的迅速增长都得益于乡村旅游。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兰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型经济业态。 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初具规模,并呈现出多样化的新态势,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进而释放乡村旅游扶贫潜力。 3 兰州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贫困人口及家庭参与度低、就业边缘化 兰州发展旅游的乡村内,大多数贫困家庭及人口对新事物认知与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相对偏弱,所以在乡村旅游扶贫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就业边缘化,只能从事相对低端的生产与服务,难以真正参与到乡村旅游的核心项目与开发中来。因为乡村旅游对贫困村民的帮扶更多关注生计方式而缺少旅游产业发展理念的培训与引导,使得当地乡村旅游在后续的市场拓展与扶贫开发中显得吸引力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部分村民返贫留下隐患。 3.2 乡村旅游扶贫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乡村旅游以其投资少、污染少、门槛低等优势参与到精准扶贫中来。兰州市各乡村在旅游开发前期,确实对贫困户进行了建档立卡,但由于贫困村民的动态变化,以及乡村旅游扶贫的监管机制不够灵活,难以实时调整,出现了部分贫困及返贫村民等难以被精准识别,其权益难以获得保障,导致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难度加大。 另外,国家乡村旅游相关的各类补助资金及开发贷款,在部分地区并没有得到有效使用,部分村民甚至对该政策不知情。乡村旅游扶贫效果的评估机制不完全,也是其监管机制不够完善的重要表现。 3.3 乡村旅游特色文化挖掘不足、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偏低 兰州市这些年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不少村庄都想要依靠发展乡村旅游来发展经济、进行精准扶贫,导致这些村庄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前,为充分论证项目进行的可行性,对本土特色文化与产业分析提炼不足,把大量未经梳理的乡村文化收集起来进行快速地堆积打造,没有精心选择人文主题,就将旅游开发项目仓促上马,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不能紧密地结合当地特色进行规划与开发,观赏、采摘、垂钓、农家乐等项目重复性开发建设,产品缺少新意、产业链条过短,缺乏文化产品的深度拓展以及特色加工,进而出现了不少同质化竞争以及产业链开发不完整等问题,使得贫困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范围有限,可持续扶贫效果不佳。 3.4 乡村旅游营销各环节不够精准 在兰州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村民自主创业占有较大的比例。而村民相对缺少市场调查的知识、能力与经验,经济实力较弱,文化素质不高,存在对市场预测与目标顾客识别不准的问题。乡村旅游经营者只能主要依靠在门口、树上悬挂宣传牌,向过往的游客发放名片等方式进行宣传,缺乏自身特色,宣传层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且多数经营者长期宣传主要依靠单打独斗,在当今这个现代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这样的宣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目前各乡村尚未建成乡村旅游相关的专业网站,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宣传和营销能够在网络上浏览的也只是少量的简单介绍,并且网页维护并不及时,信息过时、信息量少等诸多问题同时存在。 3.5 旅游扶贫专业人才少,专家请进难 乡村地区村民普遍缺少旅游专业的各项技能、缺少扶贫的先进理念,同时乡村干部思想不够开放,经营思想比较传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开发步伐,又因为其距离城中心较远,导致专家的进入也相对困难。目前,部分兰州乡村旅游目的地通过举办一些节会增加相关专家对乡村的关注,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节会的举办通常持续时间短,倾向于营销和宣传,少有专家论坛同时举办,所以智库效应不够突出,也难以持续。 4 “互联网+”背景下的兰州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对策 组织构建兰州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信息系统,设置贫困村情、贫困家庭基础服务平台、扶贫项目、调研团队、专家智库、乡村旅游微课堂等多维栏目,并依托此信息平台解决兰州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多元方式鼓励贫困人口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依托兰州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信息系统中的微课堂,积极组织培养本土乡村旅游开发带头人,鼓励并带动本地村民尤其是贫困人口以劳动力入股、房屋入股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发展,避免出现旅游飞地。乡村贫困户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经济状况,导致其城镇化水平偏低,在乡村文化挖掘、追寻村村具特色、一村一文化、一村一景色的过程中,可以以灵活的方式让贫困人口进入到乡村文化与创意的决策中来。 4.2 构建乡村互联网基础服务平台,完善动态监管机制 开发乡村互联网基础服务平台,并组织对贫困村民进行注册与培训,村民可实时上传家庭基础情况,技术人员可实现动态監控。另外,实时传送国家扶贫政策等乡村旅游扶贫相关信息,组织村民学习了解并反馈,对扶贫效果进行评估,完善监管机制。 4.3 精准评估乡村旅游贫困村旅游资源,提炼特色文化 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依托兰州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信息系统与平台中的调研团队,开放式邀请全国高校旅游相关专业的师生实践团队进入乡村进行专业的评估与调研,梳理乡村旅游资源特色,把握贫困地区的成因、规律和特色,编制贫困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以及旅游扶贫行动计划。对于已梳理的特色乡村旅游文化,组织专业团队进行深入地产品设计与研发,延长产业链。 4.4 识别乡村旅游目标市场,实施精准营销 组织兰州市旅游与统计相关部门,结合兰州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引入专家学者参与,对当地乡村旅游市场游客信息进行专业的统计与分析,明确主要的目标市场,然后在对其旅游需求进行深入、精准分析后,制定专业的营销方案并组织实施。 4.5 构建乡村旅游智囊中心,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常态化 组建兰州市乡村旅游智囊中心,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多种形式邀请乡村旅游扶贫专家科普乡村旅游发展信息,借助线上开发的互联网地区服务平台(兰州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信息系统),线下建设一批“旅游扶贫培训实训基地”,安排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重点贫困户、旅游扶贫村干部等通过进入网络课堂、现场观摩学习、参加实训等多种方式,针对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经营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学习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邹统钎.乡村旅游,理论·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 石培基,张胜武.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述评[J].开发研究,2007(04):104-107. [3] 胡柳.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6. [4] 冯炜娟.精准扶贫视域下乡村旅游问题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2018(07):43-44. [5] 谢璐.精准扶贫政策视野下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路径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08):113-1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