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加强应用型建设背景下独立学院大学生择业情况调研分析 |
范文 | 吴义斌 杨磊 [摘要]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对大学生择业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指出独立学院要把握历史发展机遇,从课程体系、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变革,加快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转型升级;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积极探索的改革成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致力于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高校向极具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独立学院的发展历史较短,在办学条件、生源质量、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其人才培养效果、办学定位与预期存在差距。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支持独立学院发展的相关政策,独立学院得以迅速发展,不少民办本科院校办学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得到了家长、学生和社会的高度认可。鉴于此,调研组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对大学生择业情况进行了初步调研分析,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提供基础材料。 1 调研实施 1.1 调研与访谈 调研组向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访谈。受访者中,男生占24.04%,女生占75.96%,大学一年级学生占44.23%,大学二年级学生占13.46%,大学三年级学生占38.46%,大学四年级学生占3.85%。 1.2 统计分析 采用SPSS对所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项目受访者所占百分比,并对具体项目进行排序、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 从生源地来看,受访者中生源地为浙江省的占74.04%,新疆内蒙地区的占2.88%,川云桂等西南地区的占10.58%,河南省的占0.96%,福建省的占11.54%。从受访者家庭经济情况来看,家庭年收入4万元及以下的占25%,4~8万元的占26.92%,8~10万元的占23.08%,10~20万元的占17.31%,20万元以上的占7.69%。从受访者父母职业来看,父母职业为农民的占29.81%,工人的占25.96%,服务业基层从业者的占0.96%,个体工商户的占26.92%,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占1.92%,自由职业者的占11.55%,企业高层的占1.92%,无业失业的占0.96%。从受访者父母的教育程度来看,父母未受过正规教育的占3.85%,小学学历的占14.42%,初中或中专学历的占50.97%,高中学历的占20.19%,大专学历的占1.92%,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65%。结合访谈分析发现,75%的受访者中认为其家庭收入偏低,父母平均月收入3000~4000元;其中,父母职业属于普通工人、农民和服务业基层从业人员的占56.73%;同时,受访者父母的最高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占69.24%。由此可见,受访者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一般,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他们多为社会各行业的基层从业者,这与“60后” “70后”的现实生活状况相符合。 2.2 大学生基本就业意向调研 从受访者毕业时的初次就业意向来看,第一就业意向优先顺序为:企业入职工作(占34.62%)>国内考研升学(占31.73%)>考公务员(占23.08%)>自主创业(占6.73%)>其他途径就业(占2.88%)>出国留学(占0.96%)。根据受访者对各类就业意向的排序情况进行综合评分,评分越高就业意向越强烈,受访者综合就业意向优先顺序为:企业入职工作(4.79分)>国内考研升学(4.38分)>考公务员(4.35分)>自主创业(3.24分)>其他途径就业(2.37分)>出国留学(1.88分)。 经查阅,近年来该校行政管理专业考研、考公、留学累计人数约占毕业生人数的10%,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于5%,故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的实际比例超过80%,此情况与实际就业现状相符合。进一步访谈可知,从受访者上述就业意向排序的首要考虑因素来看,受访者倾向于尽快到实际岗位历练的占42.31%,倾向于长期不断提升个体知识和能力储备的占26.92%,倾向于依照个人性格兴趣择业的占26.92%,择业受家长意愿支配的占3.85%。 2.3 基于“专业对口”视角下大学生择业观调研 从受访者是否能接受专业不对口就业的问题来看,94.23%的受访者能够接受择业就业过程中专业不对口这一情况,5.77%的受访者则表示难以接受。从受访者对专业相关岗位招聘的关注程度来看,经常保持关注的占43.26%,有所关注的占34.62%,不关注的占22.12%。从受访者对未来就业专业对口程度的自我预估来看,认为将来工作与专业匹配程度不高的占90.39%,认为匹配程度很高的占9.61%。从本专业的求职条件来看,认为持有相应资格证书重要的占76.93%,认为不重要的占1.92%,不明确的占21.15%。 从受访者的职业生涯规划来看,以短期内就业目标为导向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占51.92%,以长远就业目标为导向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占42.31%,在校期间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明确计划的占5.77%。从本专业未来就业前景来看,认为前景极好的占22.12%,认为前景尚可但有一定局限的占58.65%,认为严重受限的占19.23%。 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總体精神面貌积极健康,能努力争取机会、积极学习、认真实践,不断拓展个人的综合能力;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应当更加细致、深入地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征,针对不同年级段、不同群体的大学生给予科学及时的引导。 2.4 大学生就业渠道与职业发展观基本情况调研 从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来看,受访者中重视通过人才网站获取信息的占80.77%,重视通过校园招聘会获取信息的占68.27%,重视通过社会招聘会获取信息的占73.08%,重视通过人际关系获取信息的占69.23%,重视通过媒体获取信息的占44.23%,重视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信息的占24.04%。从受访者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倾向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占92.31%,倾向于中部地区的占1.92%,倾向于西部地区的占4.81%,倾向于其他地区的占0.96%。从受访者对初次就业的月薪期望来看,3000元以下的占12.51%,3000~5000元的占70.19%,5000~8000元的占13.46%,8000~10000元的占1.92%,10000元以上的占1.92%。 从职场竞争力主要优势的自我评估来看,看重学历的占39.42%,看重行业胜任力的占50.96%,看重学业成绩的占17.31%,看重校园经历的占34.62%,看重个人综合素质的占75.96%,看重个体规划的占25%。从职场竞争力主要劣势的自我评估来看,认为专业不对口的占4.81%,认为信息掌握不足的占10.58%,认为岗位胜任力不足的占13.46%,认为工作经验缺乏的占62.5%,认为社会人际关系欠缺的占8.65%。从受访者对初次就业单位的关注点来看,看重个体发展机会能力的占49.04%,看重实际工资薪酬的占29.81%,看重工作人际环境的占21.15%。 当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及家长在择业观念上存在误区,就业目光短视性、就业地域趋向城市化、就业岗位选择稳定化等观念比较明显;本次调研发现受访者主要倾向于东部发达地区就业,参加考研、考公的学生比例常年居高不下,很多学生过于推崇专业课程的实用性,而忽略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2.5 大学生择业信心的自我评价情况调研 从受访者中个体信心的自我評价来看,非常自信的占44.23%,自信程度中等的占48.08%,不自信的占7.69%。由表1可见,家庭年收入情况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自信心有一定影响,进一步访谈可知,很多受访者所谓的“择业自信心”其实是一种生存“安全感”,它与经济压力的高低密切相关,而并非人格上的自信与自卑。故,高校管理者应当重视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家庭经济状况与个人择业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人毕生发展的角度进行科学规划,避免出现急于解决当前个人经济困难问题而作出不理性、不科学的决策。 2.6 大学生对就业相关教学工作的基本态度调研 受访者对教学相关环节的满意度调研结果为:从课程体系设置来看,满意的占44.23%,一般的占49.04%,不满意的占6.73%;从对课程内容来看,满意的占44.23%,一般的占50%,不满意的占5.77%;从课程的实用性来看,满意的占45.19%,一般的占50%,不满意的占4.81%;从教学方式来看,满意的占45.19%,一般的占50%,不满意的占4.81%;从师资力量来看,满意的占55.77%,一般的占42.31%,不满意的占1.92%。 从受访者期望教学实践环节的诉求来看,期望更多地获得考级考证培训机会的占70.19%,期望更多地获得求职技巧培训的占77.88%,期望获得更多实习实践机会的占75%,期望更多举办各类专家、名师专题讲座的占27.88%,期望更多与职场人员互动交流的占50%,期望专业课程能与实际就业更加相关联的占49.04%,期望更多的理论性课程替换为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的占26.92%,期望进一步壮大专业教学师资力量的占32.69%,期望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的占70.19%,期望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占8.65%。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对个人生涯规划是否有影响和帮助的角度来看,认为非常有效的占10.58%,认为有效的占67.31%,认为没有效果的占22.11%。 结合访谈可知,不少受访者认为在校大学生尚不能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真实关系,一方面他们期望学校能尽快实现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另一方面他们又并未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彻底否定,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明确表示不满意的比例相对较低。笔者认为,当前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倒逼高校加快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转型升级,大学生对专业教学、实习实践等环节有了新的诉求,这些诉求多是受访者自我模拟职场压力与预测自我岗位胜任力后得出的初步结论。 3 对策与建议 3.1 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学院特色性发展培养 第一,改革课程体系是基本要求,独立学院应突破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结合区域经济特征,响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打造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类群。第二,师资力量是根本需求,当今社会传统的一批、二批、三批界限早已模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再是唯学历是论,独立学院要致力于打造一支符合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符合社会用人需求的师资队伍。第三,人才培养要面向经济社会,加强应用型建设是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的重大机会,人才培养必须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企业力量参与到办学中来,为高等教育注入活力。 3.2 以生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打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的生涯指导模式 一是认真贯彻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尤其要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国家命运相结合起来。二是要结合不同专业,深入分析当今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找寻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突破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武装自己、规划人生。三是着力构建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系统、全面、科学地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努力实现独立学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魏惠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4):176-177. [2] 刘芝钰.大学生就业问题综合分析[J].新西部,2019(15):114-1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