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乡村公共空间研究评述 |
范文 | 【摘要】随着公共空间的发展,已有许多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乡村公共空间也得到广泛关注。梳理了乡村公共空间的概念和分类,研究了其面临的困境,整理了学者们提出的一些应对措施,以期为乡村公共空间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乡村公共空间;困境;发展;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50年代,公共空间的概念被欧洲的政治学和社会学家首先提出。20世纪60年代初,公共空间的概念出现在建筑学家的著作中。20世纪70年代,公共空间的概念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我国公共空间的研究先开始于城市公共空间,而后乡村建设成为重点,学术界也将目光聚焦于乡村公共空间。 1 乡村公共空间的内涵研究 在我国,社会学、政治学、规划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学者们都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了研究,由于各学科的侧重点不同,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内涵界定也有一定的差异。学者曹海林认为,乡村公共空间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社区内的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并进行各种思想交流的公共场所;二是指社区内普遍存在着的一些制度化组织和制度化活动形式。其概念受到广泛认可,其他很多学者,如吴毅、周尚意、郭阳、匡立波、胡全柱、陈金泉等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学者王春光提出,农村公共空间包括:一,不受国家权力支配的社会组织。二,社会舆论。三,民间精英。学者董磊明指出,村庄公共空间包括有形的场所、权威与规范、公共活动与事件、公共资源。学者郭明提出,村庄公共空间是村民通过某一公共事件或公共舆论无限次、无条件、无约束地进入并进行有效地人际交往、信息沟通的公共场所。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各有其侧重点。学者们主要关注了乡村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公共属性、文化属性等,其中学者曹海林的观点更是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虽然有不同,但是透露出一个相同的信息,即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乡村公共空间的分类研究 关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分类,学者曹海林,将公共空间划分为正式的公共空间与非正式的公共空间。学者张良,将乡村公共空间分为信仰性、生活性、生产性、娱乐性、政治性公共空间。学者刘毅、王伟、李小云、张园林等先后也做了类似的分类。学者李益彬,将其分为改革前的公共空间和改革后的公共空间。学者王东、王勇等按照形式的“新”与“旧”划分为旧形式公共空间和新形式公共空间。陈晶环按照功能,将其分为消费、政治、社会、娱乐公共空间。王玲将乡川北呈村公共空间分为神异性、日常性、政治性三种类型。麻欣瑶等人将乡村公共空间划分为点状、线状、面状空间和点线面状混合空间。 根据以上分类可以看出,固然学者们的分类都各有不同,但是大概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第一,曹海林是根据型构动力来进行划分的。第二,张良、陈晶环等是根据功能来进行划分的。第三,李益彬、麻欣瑶等是根据时间或空间维度来进行划分的。 3 乡村公共空间的重要性研究 为什么学术界都认为乡村公共空间重要?那么它的重要性是如何体现的呢?学者郭阳、范和生认为,乡村公共空间能够满足村民的基本需求、展现乡村特色地域文化、促进乡村社会整合、维护乡村秩序。学者张诚认为,乡村公共空间具有增进信任、缓解焦虑等许多功能,是乡村社会重要纽带。学者韩国明认为,研究公共空间,为理解中国基层社会提供一个新视角。学者吴燕霞认为,村落公共空间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所列举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关于乡村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每个对它进行研究的学者视角不同,理解也不同。郭阳、范和生、张诚主要是从乡村公共空间的功能方面去理解它的重要性,韩国明是从新视角去看待的,吴燕霞则是从它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去解释的。在本文看来,乡村公共空间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乡村公共空间所具有的政治、社会、文化功能对维护乡村的和谐稳定有重要作用。第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乡村公共空间。第三,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关注乡村公共空间。 4 乡村公共空间的变化研究 乡村公共空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变化中的。从传统的乡村公共空间到新型的乡村公共空间的过程,经历了许多的变化。学者鞠忠美以改革开放为时间分割线,指出改革开放后,村落正式公共空间功能的变化和地位逐渐降低、非正式公共空间中的非行政化和经济功能弱化、村落公共空间地理位置的外移和文化功能的增强。学者曹海林指出,村落公共空间的演变呈现出正式公共空间趋于萎缩和非正式公共空间日益凸现的趋势。学者程毅通过实证调查发现,组织的推动和农村社区活动的开展生成了新型社区公共空间。学者张纯刚等认为,合作社发展历程在客观上使社区内生成了新的公共空间。 从学者们的研究来看,传统的乡村公共空间发生了较大变化,曹海林、鞠忠美等都认为正式公共空间在萎缩,在此过程中,程毅、张纯刚等都通过实证调查,发现了新型公共空间的生成。 5 乡村公共空间的困境 当前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使得乡村公共空間也在转型,但在转型过程中,乡村公共空间出现了各种不适应,产生了许多问题,面临着一系列价值危机、伦理危机等。找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才能解决问题,促进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学者们通过研究已经找出了一些问题。学者何兰萍认为,目前乡村公共空间存在弱化的问题。陈金泉、张良等也认为公共空间在衰落。学者郭阳、范和生认为,乡村公共空间存在乡村公共场所不足、乡村公共活动萎缩、乡村公共权威弱化、乡村公共治理式微等问题。学者王德福通过对浙东S村公共空间的实地调查,发现其公共性流失的问题。学者张诚、刘祖云认为,乡村公共空间面临着供给短缺、功能弱化、公共性流失、过度市场化等问题。学者胡全柱认为,乡村公共空间呈现出城市文化霸权、公共性缺失等文化不自觉的表征。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都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总结一下,可以发现有几个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弱化、衰落、萎缩、公共性流失等,这基本上是普遍发生的问题。由此可见,乡村公共空间目前面临较多问題,需要引起重视,采取合理措施,解决问题。 6 乡村公共空间的构建路径 学者们发现了乡村公共空间存在不少问题,当然也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学者何兰萍认为,公共空间弱化是农村社会控制弱化的结果,可以从公共空间的重构着手,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控制机制。学者董磊明认为,可以增加国家常规力量对农村的渗透,扶持农民自组织。学者郭阳、范和生认为,可以通过塑造公共性,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基本路径来重新构建乡村公共空间。学者王勇、李广斌指出,寻找一条多方力量有机对接的机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学者张诚、刘祖云认为,造乡村公共空间应以构建乡村合作共同体为目标,走多元合作道路,从空间建设和公共性建设两方面共同推进。学者胡全柱提出,内生、乡土文化、主体均衡、公共性重建。学者张良认为,建构乡村公共性,发挥积极分子和精英的作用。学者郭明提出了,强化村庄权力基础、引入市场辅助力量及凝练村庄共享文化等策略。 学者们提出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构单一力量无法完成,所以需要多方力量,如农民自组织、市场、国家力量。第二,重建公共性。公共性是乡村公共空间的核心属性。第三,加强村庄控制,发展乡土文化。村庄公共文化是集体记忆,可以留住乡愁。 7 结语 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一直在进步和发展,其内涵、特征、分类、功能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对发现的问题也都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研究虽然有了许多成果,但仍然有进一步完善与改进的地方。第一,乡村公共空间的定义还可以继续补充和完善。尽管已有许多学者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概念作出了理解,但没有统一的定义。我们可以继续挖掘,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进行分享与探讨。第二,研究的方式与方法有待创新。从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是定性分析的方法,方法的创新度不够。科学社会研究不止可以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方法也很重要。定性方法有时会受到个人的主观影响,所以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辅以定量分析,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第三,解决措施不够准确。在提出解决措施的时候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泛泛而论,不够具体,无法实现等,造成措施无效的情况。所以,在提出建议或措施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解决措施。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在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定义,也可以采用统计的方法进行量化研究,还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间:透视乡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一个分析视角[J].天府新论.2005 (4):88-92. [2]王春光,孙兆霞,罗布龙,等.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网络—一对贵州省安顺市J村农村公共空间的社会学研究[J].浙江学刊,2004(1):138-147. [3]董磊明.村庄公共空间的萎缩与拓展[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 5):51-57. [4]郭明.乡村振兴视野下村庄公共空间的萎缩及解释——基于F村与H村的双案例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 (6):83-90. [5]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间与村庄秩序基础的生成——兼论改革前后乡村社会秩序的演变轨迹[J],人文杂志,2004( 6):164-168. [6]张良.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败与重建——兼论乡村社会整合[J].学习与实践,2013( 10):91-100. [7]李益彬,赵静.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公共空间的变化——以绵阳市大 包梁村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6):98-101. [8]王东,王勇,李广斌.功能与形式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演变及其特征研[J].国际城市规划,2013,28 (2):57-63. [9]陈晶环.农村公共空间的转型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10]王玲,村庄公共空间:秩序建构与社区整合[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1]麻欣瑶,丁绍刚,徽州古村落公共空间的景观特质对现代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建设的启示[J].小城镇建设,2009 (4):59-62,65. [12]郭阳,范和生.反思与重塑: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公共空间的建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 (4):14-20. [13]张诚.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公共空间的多元价值[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1):120-126. [14]戴利朝.茶馆观察:农村公共空间的复兴与基层社会整合[J],社会,2005 (5):96-117. [15]吴燕霞,村落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建设——以福建省屏南县廊桥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1):99-106. [16]鞠忠美.村落公共空间的变化与乡村文化建设——以山东省莱州市碑坡村为例[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6):95-99. [17]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以苏北窑村为例考察村庄秩序重构的一项经验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5 (6):61-73. [18]逢索,程毅.乡村公共空间:农村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社区服务的意外后果——以SH市JS区大学生村官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5( 10):112-120. [19]张纯刚,贾莉平,齐顾波.乡村公共空间:作为合作社发展的意外后果[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 (2):8-14. [20]王德福.缺失公共性的公共空间——基于浙东农村的考察[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33 (2):67-73. [21]张诚,刘祖云.失落与再造:后乡土社会乡村公共空间的构建[J],学习与实践,2018 (4):108-115. [22]胡全柱.文化自觉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6(1):62-69. [23]何兰萍,从公共空间看农村社会控制的弱化[J].理论与现代化,2008( 2):100-104. [24]王勇,李广斌.裂变与再生:苏南乡村公共空间转型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 (7):112-118. [作者简介]杜宇(1997-),女,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