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及效益分析
范文

    樊禹铭

    

    

    摘要:大力开展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是实现马铃薯生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手段。阐述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主要内容及配套技术内容,分析其实施效益,以期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持。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马铃薯;生产;技术内容;效益分析;示范推广

    中图分类号:S233.75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4-1161(2019)03-0062-02

    马铃薯生产用工多、劳动强度大,若想达到规模化种植、促进产业化发展,实现生产机械化是关键所在。2018年辽宁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达6.27万hm2,种植特点是分散种植、规模较小、技术落后、机械化水平低。针对这一现状,结合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展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带动马铃薯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1 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

    1.1 深耕整地机械化技术

    机械化深耕作业应严格执行拖拉机翻、耙、压、起垄作业质量标准。播前整地不应有直径大于3 cm的土块;深翻深度达到20 cm以上;深松深度达到30 cm以上;秋季耕整地作业后适度镇压,以尽可能保存土壤水分。

    1.2 播种施肥机械化技术

    选择地势平坦、具有一定规模、有利于机械化作业的地块种植。采取大垄双行覆膜播种施肥方式和等行距播种施肥方式。播种施肥机按农艺指标要求进行调整,常用机型为与拖拉机配套的2行或4行播种机,可一次性完成起垄、开沟、播种、施肥、覆土等作业工序。播种作业严格按照相关质量标准执行,当10 cm土层温度稳定超过7 ℃时即可播种。播量、播深、垄高、垄宽、行距符合技术要求,播种时不损伤种薯。采用侧深施肥方法,施用马铃薯专用复合肥750kg/hm2。

    1.3 收获机械化技术

    马铃薯收获是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于打秧后进行。拖拉机配套的2行马铃薯收获机一次作业可完成挖掘、振动、分离、铺放等作业工序。拖拉机与机具正确挂接,作业速度为3~4 km/h,挖掘深度以20 cm为宜,挖净率不低于90%,明薯率不低于97%。

    2 马铃薯生产机械化配套技术

    2.1 种子优选及处理

    辽宁省马铃薯种植有一季作和二季作两种类型:一季作区种植方式以裸地种植为主,品种主要为克新一号;二季作区种植方式主要有三膜覆盖、双膜覆盖、地膜覆盖和裸地种植4种,三膜覆盖和雙膜覆盖品种为早大白,地膜覆盖和裸地种植品种为费乌瑞它、尤金、中薯5号、富金、早大白、兴佳2号等,其中费乌瑞它的种植面积较大,占50%左右。

    播种前30~40 d出窖,先装袋或装筐堆放在黑暗处,在10~15 ℃条件下催芽7~10 d,待芽长到高粱米粒大小时移入阳光或散光下散放3层厚,可选在温室、室内或大棚内,也可在向阳背风的地方,保持12~16 ℃照晒20~30 d,每隔5~7 d翻倒1次,充分见光。待芽长到1 cm左右(如玉米粒大小),变成浓绿或紫色,并有根点出现时,即可播种。切成30~50 d带有1~2个芽眼的立体块,多带薯肉,充分利用顶芽。切块过程中发现病薯要剔除,并更换切刀,可用75%酒精或0.5%高锰酸钾消毒切刀,避免切刀传播病菌。将58%甲霜灵锰锌50 g+70%甲基托布津100 g+72%农用链霉素25 g+滑石粉2.5 kg充分拌匀,然后与100 kg刚切好的种薯块混合,使药液完全粘在种薯块上。

    2.2 机械化植保技术

    于马铃薯生长期对病虫草害进行机械化防治。按农艺要求浓度配制药液,作业时喷头与作物距离调至40~50 cm,低速、匀速喷施,安全间隔期7~9 d,喷药4~5次。晚疫病是危害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可用甲霜灵锰锌或雷多米尔400~600倍液,每667 m2用药100 g加水50 kg进行田间喷雾,在现蕾期每15 d喷药1次,上述两种农药交替使用3次以上。病毒病发病初期可用1.5%植病灵1 000倍液加20%病毒A 600倍液,每7 d喷1次,连喷3次以上。蚜虫初现期及时用高渗吡啉1 000倍液喷雾,每7 d喷1次,连喷3次以上。

    2.3 机械化灌溉技术

    根据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采用喷灌或滴灌方式进行浇水。发育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50%,有利于根系生长。幼苗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60%,有利于根系向土壤深层发展,以及茎叶健康生长、提早结薯。发棵期前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有利于促进茎叶迅速生长。结薯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85%。收获期土壤含水量逐步降至50%~60%。

    2.4 机械化中耕技术

    适时进行机械化中耕作业,一次完成行间松土、除草、追肥、培土等作业工序。松土深度、培土高度及厚度应符合农艺要求,达到土壤疏松、土块细碎,中耕行距与播种行距一致,做到不伤苗、不铲苗。中耕作业以2次为宜,出苗后目测出苗率达50%、株高5~10 cm时进行第一次中耕,株高20~25 cm时进行第二次中耕。

    2.5 机械化打秧技术

    马铃薯收获前,使用专用打秧机一次性完成马铃薯秧苗的粉碎清理工作,垄沟倒伏的秧苗可同时吸起粉碎。避免粉碎刀入土作业。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1)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与传统模式产出对比情况见表1。全程机械化模式示范区比传统模式种植区单位面积平均增产量=4 250-4 100=150(kg/667 m2)。

    2) 节约农业生产成本。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模式与传统模式投入成本对比情况见表2。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应用新技术的单位面积生产费用-应用原技术的单位面积生产费用=2 685-2 485=200(元/667 m2)。

    3) 实现农户增收节支。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单位面积增收节支值=单位面积增产量×产品价格+新节约农业生产成本=150×1.00+200=350(元/667 m2)。

    3.2 社会效益

    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产出率,节约了资源,有效促进马铃薯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加快了土地流转,丰富了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模式,发展和壮大了一大批农机专业合作社、马铃薯种植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此外,促使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3.3 生态效益

    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了水肥精准使用,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减少了水肥使用量,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机械深松整地能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参考文献

    [1] 高雪梅.马铃薯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8(20):171.

    [2] 郎春华.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实践探究[J].时代农机,2018,45(8):62.

    [3] 刘恒新,杨宏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发展进程及展望[J].农机科技推广,2018(6):4-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