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社区资产视角下武陵山片区“三社联动”发展策略研究 |
范文 | [摘 要]社区资产视角强调社区的“能力”和“优势”,在服务对象主体性基础上培养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并培养社区领袖,关注社区各主体之间网络关系的构建等。资产为本的视角将“三社联动”模式分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者的互动植入社区本土环境,关注社区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社区我”这一主体性,构建“联”“动”双方关系网络、推进协同参与社区治理。 [关键词]资产为本;社区治理;“三社联动”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1 一场辩论——“资产(优势)”与“需求(问题)” 诚然,社会工作的议题往往会溯源到西方国家。“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Kretzmann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发展应该着眼于社区的内部”;它表现在“强调社区的优势(或能力)而不是社区需要”(或问题)、“社区居民主体性意识”、“社区关系网络良性循环”等三个方面,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以“社区需要”为导向的社区介入。 “资产为本”的视角在我国社区工作里,尚属于尝试探索阶段,行动者们(包括学者、社区专家和实践研究者)看到西方国家社区工作探索的成功,并且以张和清、古学斌以及杨锡聪等学者为主的农村社会工作团队在“资产为本”的视角下,在农村社区构建发展中所获得的进展也为中国本土化探索带来曙光。新事物的出现,人们往往想的是“会对目前的服务模式带来什么冲击”、“要花很大精力推翻之前的工作方式”。不可否认,“需求为本”的社区工作存在一些诟病,如居民主动性不强、有依赖性、社区服务不系统连贯等;但“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念提出绝不是站在“需求为本”的对立面出现的。 从专业工作者的身份角度来说,“需求为本”的工作方式看到的是社区的问题与不足,在一种“问题视角”下以“专家”和“评估者”身份针对该问题提供相应服务;在服务目标的角度,很明显,“资产为本”的理念倡导的是“社会和谐和正义”,“需求为本”和“问题视角”下的临床性社区工作根本不可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将能力放在首位的“资产为本”视角致力于制度或者社会环境的改变,在社区的主動性方面,“需求为本”更多将社区以及社区问题放在被动面,解决问题时是静态的、单向的;因为最终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会撤出社区,社区的可持续良性运转最终还要依靠社区自身在可循环的实践探索中维持。 2 一个现实——武陵山片区社区治理困境 社会治理研究议题的提出是对社会管理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也是主动回应社会新挑战的现实需要;倍受学术界关注的武陵山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区;该片区又是最先规划和启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片区,肩负着“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示范带动”的重大历史使命;同时在学术界,该片区的社会治理问题亦成为重点议题。 2.1 志愿意识薄弱、缺乏土壤 “志愿服务”是一个泊来品,志愿精神是人们在满足了其温饱之后进一步想寻求“价值实现”的价值意识。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直接导致了武陵山片区民间志愿服务意识薄弱;受经济发展影响,该区域为多民族山区,尚有诸多县市未脱贫,百姓经济来源单一,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同时也受近些年来公益募捐背后的恶性事件左右,使得“志愿服务”在百姓心中打上“富人的事”“明星的事”以及“做秀”等标签,从而直接使公众失去了对“志愿服务”的信心。 2.2 基层工作烦琐、疲于创新 在“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政策的指导下,区域内的社区治理都面临巨大的变革;社区的基本工作在常规的党建工作、民政工作、文体教、环境卫生、医疗卫生、劳动保障、司法警务等日常工作之外,还要配合市、区、街道等地方政策完成“安全执勤”“沿街清扫”“交通劝阻”“入户调查”等任务;加之西部欠发达地区成为各项改革与创新的试点区,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事务更是任务繁重。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说,社区工作非常烦琐,在“创新社会治理”上也是疲于应付;真正的创新在社区全面推开,需要社区工作者的重视与社区上下的支持配合。 2.3 社区文化薄弱、缺少认同 社区认同是社区成员与社区联结的一种重要机制,社区认同的强弱反映着这种联结的紧密或松弛程度。具体来说,社区认同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基于自身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在相互沟通、相互交往、互帮互助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心理上的依恋和归属。尤其近两年各地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建制村、社区合并)、旧城区改造等工作,出现了很多新组成的社区,较之发展成熟社区和农村的“熟人文化”,新建社区居民对于所在地的归属和认同感显得薄弱。 2.4 社区自主性差、缺乏活力 对于当前中国,无论是民间社区组织还是行政化社区组织的发展,都有一个合法性问题;这个合法性不仅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对社区组织的认可,还包括社区内居民对社区组织的认可。由于上述合法性问题,登记和管理的双重管理,加之资金缺乏、项目审批复杂、社会问责等约束,社会组织并未发挥其该有的社会治理作用;更有社会组织的登记成立,是为了配合社区或街道的年终考核而“凑数”,而非服务社区和社会的初衷。 3 一些探索——“三社联动”发展策略 “三社联动”的出现较好地弥补了“多元”与“有效”之间存在的张力,破解了武陵山片区社区治理困境,“社区资产为本”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区内部能力,即社区所拥有的物质、文明、习俗、环境和居民等资本;二是社区主体性,即社区居民改变、创造和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以及社区本身在变革和发展中的弹性;三是社区网络构建,即社区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以及社区与社区内机构组织、社区间的关系网络。武陵山片区的社区“三社联动”模式的探索,应该充分关注上述要素,发展符合武陵山本土氛围的联动模式。 3.1 社区:凸显社区特色资源 武陵山片区的特色就在于其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区域内少数民族语言艺术、民族服装、民族手工艺、民族习俗等在中国大地上都是瑰宝。在“一村一品”的思路下,区域内的社区发展应该首抓特色优势,借助于“少数民族”文化和山区“生态环保”特色,形成“一区一品”的社区营造氛围。“品”可以是一种实物产品,也可以是一种文化产品。 3.2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构熟人互动网络 随着社会治理的创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落地开花,区域内社会工作服务也是方兴未艾。社会工作在武陵山片区的使命主要以“多样性共融”的理念去诠释和认同民族文化,在尊重区域内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开展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促进区域治理与社会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三社联动”中发挥其专业“助人自助以达到互动”的理念,用社会支持网络、生态系统等理论,以个案、小组、社区等临床方法和评估、行政及政策建议等间接方法,打破“生人社会”壁垒、深度挖掘居民心中本土需求,促进社区人际关系构建、促使人际互动增强。 3.3 社会组织:培育社区本土组织 在社会治理的推动下,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不容小视;它既是社区建设的推动者,也是社区效能的评估者,更是社会治理的监督者。随着越来越多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培育力度增强、政府扶持社会组织项目的资金投入增加,社区社会组织的重要地位将愈加明显,而且无論是行业性组织还是娱乐、教育性协会,都应该纳入到社区建设的范畴,将其规范化,并充分放权给社会组织以足够的自主性发挥治理效用。 3.4 联动:加强社区自我认同、完善志愿体系 社区文化认同“三社联动”的三方主体高效、包容地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品牌”有利于社区居民增强自信心、主体意识;亲密的社区互动可以使社区居民有良好的支持网络和人际沟通基础,有助于培育社区领袖并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流保障,亦极大地增加了居民与组织的交流往来,增进社区融入,增加居民“互助”的志愿精神;居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组建活动团体。在“品牌”、居民互动交融、社会组织高效自主的整合下,整个社区自信心和归属感便得以增强,在功能认同和情况认同合力下促进社区认同、完善互助的志愿体系,进而促进“三社联动”有序推进。 4 结语 社区资产为本下的社区治理,试图构建社区有较高自主性与弹性、人居关系和谐、社区文化深厚而新颖的图景;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将社区的优势资源、居民的主体性置于重中之重。武陵山片区的社会治理创新任重道远,但在一个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内,“三社联动”不仅满足了协同治理的需要,更能发挥“联动”主体的优势、立足“本土”,推进社区建设生态、包容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John Kretzmunn,John McKnight, Assets-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National Civic Review,1996(04). [2] 张和清.社会转型与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J].思想战线,2011(04). [3] 游俊,冷志明,丁建军.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3):武陵片区多维减负与自我发展能力构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季伟.城市社区认同感的培育——对南通市崇川区学田街道的调查分析[J].社会工作,2008(09). [5] 刘岩.城市社区组织的自主性缺失与内源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9(02). [6] 文军,黄锐.论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6). [7] 郑代良,伍娟.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在武陵山片区跨域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1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