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
范文 | 周根友 汪波 柯裴蓓
摘要:对通优粳1号在不同基本苗、施氮量、多效唑化控条件下形成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回归、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数、粒数和粒质量对产量均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其中穗数的增产效应最大,对产量起主要作用。农业生产中可根据不同生产栽培条件,以确保穗数、主攻粒数、争取粒质量为原则,合理制定栽培技术措施,在确保足穗的基础上主攻粒数和粒质量,促进穗、粒、重协调发展,提高产量。 关键词:通优粳1号;穗数;粒数;粒质量;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1.2+2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22-0103-03 作者简介:周根友(1965—),男,江苏如皋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栽培与水稻育种研究。E-mail:zgy8321@163.com。 通优粳1号是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的杂交晚粳水稻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等优良特性,2013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笔者在密度、肥料和化控试验基础上,对通优粳1号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了回归、相关和通径分析,旨在探明不同生產条件下穗数(X1)、粒数(X2)、粒质量(X3)对产量(Y)的影响,以期为制定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促进通优粳1号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D-饱和最优回归设计,设基本苗、纯氮施用量、多效唑(纯有效成分)施用量3个变量,共10个处理(A1~A10),每处理各变量水平见表1。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2次,共20个小区,小区面积60m2,长10m,宽6m。为防止各处理间N肥相互渗漏,小区间做田埂并在埂的2侧深埋塑料膜覆埂相隔[2],小区4周设保护行。各处理间磷、钾肥施用量保持一致,肥料运筹∶基蘖肥和穗粒肥比为6∶4。化控方法:7月20日用250mg/L多效唑叶面均匀喷雾,不同处理水平通过调节喷液总量控制。试验于5月19日播种(湿润育秧),6月21日移栽,其他栽培措施同高产田块。 1.2性状测定 成熟后分小区收获统计实产。每小区取样20穴进行室内考种,测定穗粒结构。 1.3分析方法 采用文献[2-5]中关于多元线性回归、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通径系数的数据处理运算程序和分析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数据资料及线性方程回归分析 2.1.1试验数据不同处理穗粒结构和产量见表1。 2.1.2回归方程的建立 将表1中产量及穗粒结构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得产量(Y,kg/hm2)依穗数(X1,万/hm2)、粒数(X2,粒/穗)、粒质量(X3,g)的三元线性回归方程: Y=-34034.3020+37.3029X1+42.8756X2+1055.5464X3。[JY](1) 回归显著性测验结果表明,Y和X1、X2、X3有极显著线性关系,穗数、粒数、粒质量对产量均有极显著效应(表2),方程(1)中Y依X1、X2、X3的数量关系符合实际情况。 偏相关分析表明,穗数与粒数、粒数与粒质量、穗数与粒质量分别存在显著、不显著、极显著负相关。而穗数、粒数、粒质量三者与产量之间分别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增加穗数、粒数和粒质量都是提高通优粳1号产量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穗数、粒数和粒质量之间存在负相关,三者很难同时提高。因此农业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的栽培生产条件从穗数、粒数和粒质量中确定最为有利于的增产因素,作为栽培管理的主攻目标[6-7]。 2.3X1、X2、X3对Y的通径分析 通径分析表明,P1→Y>[KG-*2]>P2→Y和P3→Y(表4),说明穗数、粒数和粒质量对产量的作用大小差异非常明显,其中穗数的增产作用最大,粒数和粒质量的增产作用较小,而且穗数的增产作用比粒数和粒质量的增产作用大很多。因此通常情况下,通优粳1号水稻生产的栽培管理措施应是主攻穗数、兼顾粒数和粒质量。 [ 3讨论 回归、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在通优粳1号产量构成因子中,穗数、粒数和粒质量对产量均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但穗数、粒数和粒质量对产量的增产作用大小不同,通常情况下,穗数的增产作用比粒数和粒质量大很多。因此,农业生产中,穗数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性因素,应根据不同的栽培生产条件,以确保穗数、主攻粒数、争取粒质量为原则,首先要栽足基本苗,并及时追肥,促进分蘖成穗。对基本苗不足的田块,应加大肥料投入,确保拿足穗数,同时要兼顾粒数和粒质量对产量的增产作用;对于基本苗较多和土地肥沃、肥料投入多的田块,应在确保足穗的基础上主攻粒数和粒质量,促进穗、粒、重协调发展,防止施肥过量造成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和穗数过多、穗型过小、粒数下降,从而影响产量[2-3,6-8]。 参考文献: [1]周根友,王素宏,夏华.优质高产杂交晚粳新组合通优粳1号[J].杂交水稻,2016,31(2):91-92. [2]周根友,杨红燕,夏华,等.不同密肥条件下通粳981产量构成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8):47-49. [3]郑克武,邹江石,吕川根,等.氮肥和密度对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01,17(1):19-23. [4]周根友,刘建,张小忠,等.后季稻南粳38旱育抛栽产量构成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1):9-10. [5]莫惠栋.农业试验统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6]周根友,陈启康,夏华.密肥控对通优粳1号产量影响及高产技术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3):17-21. [7][JP3]刘红江,郭智,郑建初,等.不同类型缓控释肥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稻田氮素流失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8,34(4):783-789. [8]周根友,刘建,徐少安.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水平对后季稻早育抛栽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1(2):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