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路径与对策 |
范文 | 李玲 巩固“消薄”工作成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直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本文对村集体收入来源分析入手,认真剖析莲都区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消除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有效路径和对策。 一、消薄工作基本情况 丽水市莲都区是浙江省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2016年底,208个行政村中有118个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消薄任务繁重。2018年底,累计消除薄弱村191个,转化率91.83%,“消薄”工作走在全市前列。2019年底,全区208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是2016年同期收入的两倍;村均年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达50.79万元和17.17万元,“消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主要困难分析 1、地域条件差,资源匮乏 莲都区地处浙西南腹地、瓯江中游,是典型的山区县,80%薄弱村身处深山,土地资源较丰富,但山、水、林、湖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对匮乏,可用作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的资源匮乏。很多村集体的资产资源存在权属不清的问题,再加上交通不便,薄弱村中可变现、保值、增值的经济资源稀少。 2、收入來源单一,负责严重 村集体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于政府补助、土地征用或流转、房屋出租等方面,来源较为单一。薄弱村因为举债建设、借款运营等,大多背负各种债务,寅吃卯粮,积重难返。莲都区负债村数63个,占比30%;可用于投资经营的原始资本积累短缺。 3、“空壳村”现象严重, 人口红利流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创业或误工,农村只剩下了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386199”队伍,人才紧缺难以撑起乡村全面振兴发展需要。加之村双委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受新科技、新技术的意识不强,同时,农村信息的落后使村集体经济缺乏稳定、可靠的投资渠道,导致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足。 三、路径与思考 1、政策引领,强化组织领导与管理服务 一方面巩固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农发资金股权化改革,出台《莲都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化项目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持股指导意见》,健全运行机制,将部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作为财政补助和项目的承担主体入股到各农业龙头企业,每年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支付股权收益;莲都区还联合区、乡两级成立“消薄”公司,注册资金2400万元,颁发股权证,变资金为股金,入股分红,实现“政府-市场-村”的有效联结。另一方面坚持党建帮扶,强化管理服务。以“三服务”活动为契机,成立由区级联系领导、第一书记、乡镇干部、村干部组成“消薄工作党支部”,发挥企业产业、项目、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农村田地相对多的优势,大力实施村企结对助力“消薄”工作,把好薄弱村发展的脉搏。 2、因地制宜,盘活土地资源 一方面利用好清产核资工作成果,对集体闲置的果园、养殖水面和路边、田边、水边、房边“四边”等农用地、“四荒”地,以及闲置的学校用地等建设用地规范管理,通过发包、出租、股份合作等方式盘活经营,增加集体收入。如联城街道瑶畈村实行“土地+”模式。与丽水市夫人山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合作,按照仿野生方式种植铁皮石斛150多亩,村基地总投资已达1000多万元,已产生效益超过300多万元,实现“村集体+基地+农户”的多方共赢。另一方面科学规划,合理开发闲置用地,有效实现“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增效。太平乡下土夭村水果产业丰富,全村拥有水果种植面积4000多亩,下土夭村根据本村主导产业,利用学校旧址兴建农产品交易市场,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万余元,”唤醒了农村的“沉睡”资源,释放了土地发展“红利”。 3、农旅深度融合,实现多样化旅游发展模式 一方面依靠项目发展、产业政策与招商引资结合,深入开展“千企结千村,消灭薄弱村”专项行动,做好“生态+”文章,实现GDP与GEP协同增长。碧湖镇下南山村整村搬迁后,引进浙江联众集团对下南山村进行整村开发,通过“古村+众创”,打造全国首个古村落度假综合体。为下南山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增加274.5万元,为古民居农户带来640.5万元收入,实现古村的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另一方面激活红色资源,深化“红”“绿”融合。如雅溪岱后村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定下“消薄”项目—岱后“红军营”。该项目一期投资180万元,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重新修缮了“红军食堂”“红军路”等旅游配套设施,实现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以上,收益可达10-15万元。” 4、强化人才支撑,助推薄弱村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围绕产业引才,实施“引贤回归工程”,积极推动各地创新选人用人,对集体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力求人才“扎根有土壤”;如老竹畲族镇新陶村,在回村当党支部书记的乡贤郑建全带领下,凭借东西岩风景区的畲寨风情和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底蕴,“筑巢引凤”招商引资,流转了300多亩土地发展现代生态观光农业,依次建成了健身广场、文化长廊、红军桥、廉文化教育基地、南乡食堂等文化旅游设施,全年经营性收入超50万。另一方面将薄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重点对象,开展综合培训和“消薄”专题培训,增强村“领头雁”带富作用,提高其管理集体资产、对外合作等经营管理能力。 (作者单位:323000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联城农业技术服务站)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