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不同引种地·不同播种方式及播种量对穿心莲产量的影响 |
范文 | 蔡磊 肖祖财 吴海洋 孙文凯 郭伟 罗素梅 王振 张斐斐 刘跃清 刘小平 摘要?研究不同引种地、不同播种方式和不同播种量对穿心莲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引种地和播种量对穿心莲鲜重、干重都无显著性影响,播种方式对穿心莲鲜重有显著性影响、对干重无显著性影响。当播种量为15?g、条播时,穿心莲鲜重和干重都能达到最大值。 关键词?穿心莲;引种地;播种方式;播种量;产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S56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20)07-0193-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7.055 Effects?of?Different?Introduction?Sites,?Different?Sowing?Methods?and?Sowing?Amount?on?Yield?of?Andrographis?paniculata CAI?Lei1,?XIAO?Zucai1,?WU?Haiyang2?et?al (1.Ganzhou?Institute?of?Flowers,?Ganzhou,?Jiangxi?341413;2.?Gannan?Academy?of?Sciences,?Ganzhou,?Jiangxi?341000) Abstract?This?experiment?studied?the?effects?of?different?introduction?sites,?different?sowing?methods?and?different?sowing?amount?on?the?yield?of?Andrographis?paniculate.?The?results?showed?that?the?introduction?site?and?sowing?amount?had?no?significant?effect?on?the?fresh?weight?and?dry?weight?of?of?Andrographis?paniculata,?the?sowing?methods?had?significant?effect?on?fresh?weight?of?Andrographis?paniculata?and?no?significant?effect?on?dry?weight.When?the?seeding?amount?was?15?g?and?drilling,?the?fresh?and?dry?weight?of?Andrographis?paniculata?could?reach?the?maximum. Key?words?Andrographis?paniculata;Introduction?sites;Sowing?methods;Sowing?amount;Yield;Effect 作者簡介?蔡磊(1990—),男,江西赣州人,农艺师,硕士,从事园艺植物栽培、植物保护等研究。通信作者,高级农艺师,从事作物栽培等研究。 收稿日期?2019-09-06;修回日期?2019-10-18 穿心莲(Andrographis?paniculata),又名一见喜、苦胆草、金耳钩等,是爵床科(Acanthaceae)穿心莲属(Andrographis)的一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株高50~100?cm,具四棱,下部多分枝,节稍微膨大,单叶对生,叶深绿色,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1-2]。穿心莲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消肿止痛等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疟疾、毒蛇咬伤和高血压等症。穿心莲叶片中含有大量的二萜内酯类化合物,有广谱抗菌和抗病毒作用,有“天然抗生素”之称[3-5],因其药效显著,在医药行业中用量极大。 穿心莲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光、怕旱惧寒。种子在平均温度20?℃以上才能发芽,植株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种植时宜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6-8]。所以,目前我国的穿心莲主产区是广西、广东和福建等高温多雨的地区,但北至陕西、长江南北各地也多有引种栽培[2,9]。因气候和地理条件差异,各地所产药材质量却参差不齐[10]。我国穿心莲主产区两广及福建穿心莲种子种苗的繁存基本还处于农户自繁自用状态,缺乏优良品种的选育;而我国北方由于气候的原因不能结实,则需要从南方购种[11-12]。有报道称,由于栽培方法的差异及栽培环境的恶化引起了种质退化,进而影响穿心莲药材的产量和质量[13]。目前,在江西赣州市暂未见穿心莲引种、栽培等相关报道,该试验以不同引种地的穿心莲为试验材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播种方式和不同播种量对穿心莲产量的影响,旨在为穿心莲在赣州的引种栽培提供重要的栽培技术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广东、广西和江西3地引进的穿心莲种子。试验地位于赣州市花卉研究所(114°39′E、25°49′N),栽培基质为田园土,基质土壤肥力中等,种植面积为0.2?hm2。试验从2017年3月份开始,在播种之前对试验地进行施肥处理,施钙镁磷肥1?500?kg/hm2、国光有机基肥15?000?kg/hm2,地面整成宽80~100?cm、高20?cm的畦面,划分成27个试验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24?m2,并在试验地四周设置保护行。播种前用多菌灵、辛硫磷等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1.2?试验方法 该试验采用条播的方式,先选择9块小区分别播种广东、广西和江西引进的穿心莲种子,各做3个重复,每个小区播种量为20?g,最后分别采收各小区的所有穿心莲称其鲜重和干重。之后选择广西引进的穿心莲种子为试验材料,验证不同播种方式(条播、撒播)、不同播种量(15、20、25?g)对穿心莲收获时鲜重和干重的影响。该试验在2018年4月13日播种,并对穿心莲进行物候期调查和鲜重、干重测量。 1.3?数据分析 利用Excel?2016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方差分析,以验证不同引种地穿心莲、不同播种方式和不同播种量对穿心莲产量的影响。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引种地对穿心莲鲜重的影响 对3个引种地的穿心莲各随机选取3个小区,测量每个小区穿心莲的鲜重,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引种地为广西、江西和广东时,穿心莲的小区平均鲜重分别为33.23、32.25、34.67?kg,折合鲜重分别为13?437.3、13?445.0、14?453.1??kg/hm2。可见引种地为广东时,穿心莲的鲜重为最高。 对不同引种地穿心莲鲜重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组间P>0.5,说明不同引种地穿心莲在鲜重上无显著性差异。 2.2?不同引种地对穿心莲干重的影响 对上述鲜重测量结束后的穿心莲进行烘干处理,分别测其干重,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引种地为广西、江西、广东时,穿心莲的小区平均干重分别为9.32、8.49、9.21?kg,折合干重分别为3?885.3、3?537.9、3?838.1?kg/hm2。可见引种地为广西时,穿心莲的干重为最高。 对不同引种地穿心莲的干重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引种地穿心莲在干重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不同播种方式和不同播种量对穿心莲鲜重的影响 由“2.1”和“2.2”分析可知,不同引种地对穿心莲的鲜重和干重都没有显著性影响。因此,选择目前种子存有量最多的广西穿心莲做不同播种方式和不同播种量对穿心莲产量影响的试验。由表3可知,撒播时,15、20和25?g用种量的各小区平均鲜重分别为40.89、31.96和29.91?kg,撒播平均鲜重为34.25?kg,折合14?278.5?kg/hm2;条播时,15、20和25?g用种量的各小区平均鲜重分别为45.66、42.00和36.33?kg,条播平均鲜重为41.33?kg,折合17?228.7?kg/hm2。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量中,条播(播种量15?g)较撒播更提高穿心莲的产量,故在赣州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单位面积内生产穿心莲选用条播(播种量15?g)的方式更有利穿心莲的生长。 穿心莲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量对鲜重影响的方差分析表明,播种方式P<0.05,说明播种方式对穿心莲鲜重有显著性影响;播种量和交互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播种量对穿心莲鲜重无显著性影响,播种方式和播种量也无交互作用。 2.4?不同播种方式和不同播种量对穿心莲干重的影响 鲜重测量结束后对穿心莲进行烘干处理,分别测其干重,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撒播时,15、20和25?g用种量的各小区平均干重分别为11.43、9.07和8.49?kg,撒播平均干重为9.66?kg,折合3?779.7?kg/hm2;条播时,15、20和25?g用种量的各小区平均干重分别为11.32、10.80和9.33?kg,条播平均干重为10.49?kg,折合4?503.6?kg/hm2。可见在播种量为15?g、条播时,穿心莲干重达到最高。 穿心莲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量对干重影响的方差分析表明,播种方式、播种量和交互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播种方式、播种量和交互作用对穿心莲干重皆无显著性影响。 3?小结与讨论 该研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引种地和不同播种量对穿心莲产量都无显著性影响,即穿心莲产量的变化与引种地区、不同播种量无较大关系;播种方式对穿心莲鲜量有显著性影响,对干重无显著性影响;当播种量为15?g、条播时,穿心莲产量能达到最大值。 通过此次试验,结果发现在赣州地区推广穿心莲时合适的栽培方式能有效地提升其产量。条播比撒播更有利于提高穿心莲鲜重和干重。在保持产量不受显著影响的前提下,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可以适当降低穿心莲用种量(15或20?g)。不同引种地对穿心莲产量无明显影响,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可以结合现有的不同引种地种子储量情况进行合理的選择与播种。 参考文献 [1]?闫婕,卫莹芳,胡慧玲,等.穿心莲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8):1997-1999. [2]?武秀停.穿心莲适宜除草剂的筛选及其在穿心莲和土壤中的残留行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3]?王振华,杜勤,陈伶俐,等.引种不同来源穿心莲叶中穿心莲内酯及脱水穿心莲内酯积累分析[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8(2):120-123. [4]?靳鑫,时圣明,张东方,等.穿心莲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12,43(1):47-50. [5]?邵艳华,高俊丽,李倩,等.不同生长期穿心莲叶中6种同工酶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2015,17(11):1155-1159. [6]?庄文彬.穿心莲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8,24(2):33-34. [7]丁楠,李录久,姚殿立,等.穿心莲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5):138-139. [8]?潘雪峰,李明,赵盼,等.铜胁迫对穿心莲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植物科学学报,2015,33(2):218-225. [9]?韦坤华,李林轩,林伟,等.不同产区穿心莲药材的质量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9):4717-4719. [10]?苏丹.穿心莲GAP标准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 [11]?黄海波,徐鸿华.穿心莲规范化栽培技术[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12]?邵艳华.穿心莲种质资源及其质量评价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13]?陈元生,罗战勇,郭尚志,等.穿心莲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2005,40(1):5-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