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范文 | 曹 薇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关于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问题,明确了创新人才的内涵,指出了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着的若干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对策。比如找准教学切口,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素质等。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在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了响应中央及总书记的号召,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提出创新的口号。创新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主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支持,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影响到中国的未来[ 1 ]。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更应该思考如何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问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大学教育的神圣职责,也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1 创新人才的内涵 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创新人才,其标准不在于他从事什么职业,不在于他地位和学历高低,而在于他能否创新,能否视创新为已任,善于学习和研究,勇于实践,取得杰出的创新成果。对于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品格,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科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做了很全面的深刻的阐述,主要从六个方面说明了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品格。第一,要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技事业,德才兼备。第二,要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三,要有严谨的科学思维的能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进行研究。第四,具有扎实的专业的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准确地把握科技发展的创新方向。第五,强烈的团结协作的精神。第六,具有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志向高远,不谓艰难,勇攀高峰。因此,笔者认为创新人才是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探索精神,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开拓性应用的人才。 2 地方高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人才思想观念陈旧、定位模糊、办学条件较差 有的地方高校领导和老师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对创新人才培养不重视、 不支持。学校的办学导向就是让学生毕业,不考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负责授课、考试。当然,从经费投入规模、研究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看, 地方高校明显劣于重点高校和国家直属高校。为了了筹集办学经费,一些地方高校设有降段招生的名额,有的地方高校部分生源入学成绩比重点大学差距近200分。学生对基础知识、操作技能掌握起来都显困难,期望他们在校期间就能显示出多强的创新能力、出多少创新成果是不现实的。但是,这样的学生毕竟还是占一少部分,这不能作为地方高校不从本校实际出发,照抄照搬重点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的理由。 2.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中片面强调创新教育、弱化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教学知识。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永葆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创新人才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打什么样的基础、怎样打基础,而决不是要否定基础。当然, 仅仅是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存储器”的书呆子是不太可能有什么发明创造的。但基础知识和理论十分匮乏的人更难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有的地方高校急于求成,功利思想严重,借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忽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2.3 把创新人才培养简单化为开一两门创造力训练课程 忽视在各类课程教学中引进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创造力训练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知识与技巧,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无疑具有促进作用。但创造力课程开发不能代替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底蕴,它的生命力集中表现在有助于大学生个性的伸展张扬和生命活力增强的教育情景创设和氛围营造方面。因此,我们应该把各类课程教学环节中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加以高度重视。 2.4 师资水平相对较弱 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优良而充足的师资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保证。但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显然与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不相称,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数量不足。相当多的地方高校存在程度不一的教师短缺问题,有的师生比甚至达到1∶40[2]。为了应对扩招以后教学的紧张状态,许多学校采用加大教师特别是基础课教师的工作量的办法,地方高校很多是一些依靠专业多来招生的,经常申请新专业,而新上专业又没有依托老专业,没有很好的师资,一些新办专业、新兴学科的教师一学期担任好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这种超负荷的状态下,教师很难投入大量的精力来改进教学、进修业务和从事科研;二是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从整体看,地方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较低,学术水平较差。虽然一些地方高校也在竭尽全力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但由于自身的影响力、财力和所处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劣势而缺乏吸引力。教师数量的不足及整体素质的不高,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3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才培养的原则 3.1 科学定位原则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并非越高越好,关键是科学定位,配置合理。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的层次,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性条件。地方高校要把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之中,总体目标建立在有效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要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的趋势,通过“产、学、研”、建立与产业结构互动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使培养的人才具有适应技术岗位要求的能力。 3.2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任何创新,归根结底都是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联结主观意识和客观意识的纽带,它是一切创新设想的现实生长点。因此,创新人才培养要重视理论与初中的结合,理论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要相结合,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亲身实践与体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与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原则 全面发展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但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人的智力体力、兴趣、爱好、审美观念与能力都不同。因此, 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多种教育方式、方法去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大学生在获得基础素质、共性素质发展的同时,以个性为特色的个性素质也得到充分发展。在教育培养中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坚持因材施教,培养特色人才,应该成为地方高校创新人才教育模式的一大特色。 4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4.1 围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探索以“出口”找准教学切口的人才培养方式 当前,社会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地方高校要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实行灵活、多样、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我校在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就明确提出了学生取得专利可以作为公共选修课学分加以认定的规定。地方高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大胆尝试基地+学校式、订单式、模块式、学校+中介组织+基地等培养模式,探索针对岗位所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要与社会中介组织、社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合作,为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接受职前培训提供服务。我校与建龙钢铁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合同,已经成功为该企业培养了一批人才。 4.2 从创新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面对学科发展的相互交叉、渗透以及综合化、整体化趋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创新人才应具有全面的素质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出发,培养学生掌握宽广而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使其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学科上有所发展,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地方高校一般是教学型大学应实行通识与专业并重的教育。我们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该是全面的,应具备人文、科学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今年我校进行了培养方案的重新修订,通过整体优化各个平台的学分比例,整合课程内容,达到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的目标。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处理好课程间的衔接,避免课程间内容的重复。此次培养方案修订的一大特色就是削减了公共课所占的课时比例,同时提高了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并且尽量在同一专业开设不同方向的选修课。为了培养通识性人才,此次培养方案特别修订了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办法,提倡学生在先修课的基础上,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可以作为公共选修课的学分加以认定。 4.3 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实践教学可以实现教学活动从“教学”向“实践”的转移;创造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思考、探索和发现等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空间,增强学生探求主动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地方高校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紧紧联系生产实际,构建“四位一体”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双语教学+科技创新+实践基地)。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共建合作,产、学、研互动,把课堂搬进生产厂房,搭建学生走向社会的平台;努力培养“三强”(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人才。我校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反馈工作,要求学生实习结束后都要有具体实习单位的评测报告,并经常与实习单位联系,通过不断的沟通了解学生还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并在培养方案中调整相应的课程。 4.4 重视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地方高校全体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的关系,树立以创新为重点的教育思想,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展示教学魅力。教师应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用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创新型教师应该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教育的方法,不泥古、不守旧、不盲从;锐意创新,开拓进取,追求一流。所有这些,既是全面提升教师创新素质的主要要求,也是教育创新的根本所在。我校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创新,服务地方。比如,外国语学院与郊区结对子,帮助他们进行旅游发展规划,机械学院的教师将他们的科研专利应用到地方企业。我校在教师评职方面也对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做了要求,大大激发了教师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王树祥.浅谈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教育教学,2006,(148):157-158 [2] 1∶40大学师生比例失调.教育导报[N].2006,5. 作者简介:曹薇(1975-),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佳木斯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