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某轴承制造企业实施ERP的数据处理 |
范文 | 郑裕斌 摘 要:本文根据某轴承制造企业的特点,探讨了实施ERP的数据处理问题、方法,主要论述ERP导入前期阶段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切换试运行阶段的数据检查以及运行阶段的数据维护。 关键词:轴承制造业;ERP;数据处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1 现状分析 1.1 国内现状 ERP简称企业资源计划,1990年由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提出。它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其功能包括市场管理、研发模块、生产计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系统管理、财务管理等,贯穿着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若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ERP就是管理、技术、与数据的融合。 目前国内的企业,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需要引入ERP以帮助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使企业管理更加精细化、透明化,从面构建企业数字系统。但是,据相关机构统计,ERP在国内的实施成功率不高,成功率不到30%,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数据的质量。行业常规,实施过程中“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可见数据对于ERP实施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另外从时间上看,ERP的实现花在技术准备上的并不多,而花在数据处理及管理改善方面的时间约占80%。 1.2 公司内部现状 某轴承制造企业,由于近年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需引入ERP系统。前期开展了ERP系统导入的前期梳理工作。其中重中之重是数据处理方面的工作。该公司的产品属多品种,少批量,几十年来积累下来的数据量庞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数据孤岛 该企业从市场接单,到产品的生产,入库,都是使用各部门自行开发的小系统,甚至有的用手工记录。无法进行数据的串联与共享。如图1所示。 (2)基础数据不完整 该企业产品设计信息从前期的纸质化管理,到后来的PDM系统,之后准备导入PLM系统,虽然信息化水平有很大地提升,但历史的数据有部分的缺失,一直没有进行填补工作。例如BOM信息的不完整,直接导致后续物料计划模块的运行。 (3)数据处理不及时 如物料的流转、物料的出入库业务还停留在手工单的作业模式,物料流转信息很多情况下不能做到实时地记录与共享。 (4)数据结构不规范 由于没有规范的数据存储结构,同一数据表现形式口径不一,不利于信息的抓取与交流。 (5)数据准确性 尤其该公司的工时定额、制定的科学性、更新的及时性不佳,导致数据的失真,影响系统运行的结果。例如有些设备已经更新换代了,但对应工序的工时定额却没有及时更新。最终会导致ERP的功效发挥不出来。 2 数据的分类 该公司在实施ERP过程中,数据的准备分为两种:一是静态数据,是基本保持不变的数据,短时间内不会变化的数据。如客户信息、设备信息、产品BOM表等;二是动态数据,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数据,它伴随着业务的活动而产生。如库存信息、生产日报表、订单信息等。 静态数据是在ERP的实施前就要开始着手准备的,它分散在各管理部门,如市场部、财务部等。这些数据可由信息人员进行收集,必要时各部门提供配合。相对于动态数据,它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梳理、测试、改善。 动态数据是在系统上线切换点之前才开始展开,用时相对静态数据开展时间会比较短,但涉及的部门人员更多,需要部门人员直接参与。 3 方案设计阶段的数据收集与整理 3.1 成立项目小组,确定工作范围 该公司为确保前期数据收集整理的顺利进行,成立了项目小组,并聘请了某咨询公司,由专业指导老师指导推行。该项目小组由公司企管部组织建立,成员由各职能部门主要成员组成,由项目经理及顾问老师统筹推进。项目成立后,须先确定工作的范圍,明确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制定工作的主计划及周计划,制定定期会议沟通机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2 建立编码原则 该公司需整理的数据繁多,其中又以静态的物料数据最为庞大,为确保ERP实施的效果,物料数据的整理必须建立一套编码规则,这就是物料编码。物料编码是ERP系统对于数据的唯一识别方式,它作为快速、有效的数据输入,在ERP系统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好的物料编码应该是简单的,它具备几个原则:唯一性、使用性、规则性、易读性、通用性、可扩展性、效率性、兼容性等。表1为该公司的物料编码规则。 “物料大分类”号,又称一级代号,指物料的种类总称所对应的代号;“物料小分类”号,又称二级代号,指在物料大分类下根据用途、应用领域、介质材料、工作频率与功率、材质、工作原理、安装方式、结构特征等方面进行划分的二级分类所对应的代号;“物料系列”,又称三级代号,指在物料小分类下根据型号、系列等方面进行划分的三级分类所对应的代号。举例见表2。 3.3 BOM结构的确定 由于公司是制造型企业,有应用生产计划模块、产品研发模块等,因此BOM是必须梳理的基础数据,这块也是该公司的主要问题点之一。 BOM,是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产品结构数据。根据业务形态,BOM会有不同类型:需求BOM、工程BOM、制造BOM。该公司主要是工程BOM的确定与梳理。如图1所示,公司BOM表以树状的层级结构来构建存储单元,便于系统数据的读取运行。 3.4 数据的收集与转换 当编码规则与数据储存结构确定后,项目组便可以着手开始进行数据的收集与转换,按先易后难,自上而下的方式,分步走。以往的旧数据可以按确定下来的储存格式组织人员来转化,项目组可以借助信息化工具软件来辅助整理,如EXCL、SQL Server等来批量整理数据,提高工作效率,防止人为的错误。新产生的数据按新的数据结构进行存储。 数据整理的同时,项目组更需要对业务流程重新梳理改善,确保后续业务流程中产生的数据能按新的规范要求来执行,确保数据的规范性、真实性、及时性。 4 切换试运行阶段的数据检查 数据准备的质量及进度通常决定着ERP的效果。可以成立数据检查小组,定时对数据进行检查。对于关键的数据可以全核对的方式进行,对于数据量特别大的可以采用统计方法抽样进行。 规范性的检验,包括数据的完整性。由项目组成员,根据数据的整理要求不定时随机抽查,并及时分析抽查结果。对于问题点及时反馈项目组及相应责任单位,分析问题原因,进行整改。 真实性的检查。数据的真实性,可以请对应的专职人员参与,如研发设计输出(工时定额、加工周期等),可以请资深技术人员校对。 及时性的检查。主要针对动态的数据,如出入库信息是否有及时录入,生产日报表是否有及时更新,这块项目组可以制定对应的奖罚措施,确保数据能按节点的要求进行录入、更新。 只有确保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及时性,才能达到ERP的真正目的。 5 运行阶段的数据维护 运行阶段,最主要是对前期梳理的业务流程制度化,并落实行动,形成ERP数据收集与确认机制。 组织上建立数据维护小组,对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做好数据的定期备份,对于已失效的数据也要做定期的清理。 结语 该公司项目组,随着项目的推进虽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ERP数据的处理是一项长期而且重要的工作,需辅以相应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手段,渐进地提高数据的质量,以确保充分发挥ERP的功效。 参考文献 [1]罗鸿.ERP原理、设计和实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何子元.ERP基础数据收集八步走[J].电子商务世界,2004(3):40-42. [3]张超.中小型企业ERP实施成败的关键原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33):22-2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