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如何培养学生在科学课中的问题意识 |
范文 | 曹其宁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55-02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一切学习活动都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可见,问题有多重要。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教师担心学生的提问会影响教学进度,为了按照教学时数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只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教学,严重约束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爱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蕴藏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当教师走进课堂的时候,要把教师的“架子”放下来,把“权威”藏起来,不盛气凌人,不使学生望而生畏。要允许学生答错问题,允许学生萌发奇思妙想。对于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的问题,教师要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发自内心的鼓励性语言、饱含赞许的目光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宽松融洽的氛围里,不迷信教材,不唯教师是从,敢于发表个人见解,阐述个人评价意见,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敢问的勇气和习惯。 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问题来源于“好奇”。好奇心理、问题意识及锲而不舍的探求精神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牛顿对苹果落地、瓦特对壶盖跳动等现象的好奇,就没有后来那么伟大的发明创造。因此,科学教学中要善于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识”后,学生突发奇想,“火箭是不是也是利用了这一原理?我能不能利用它来做一汽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靠喷水反冲的汽车成功展现在了同学们的面前;学生的这些好奇心是在问题意识的驱驶下产生的,需要我们教师细心的呵护。有时,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学习《大气压》一课时,将一鸡蛋放在集气瓶口上,通过猜想“瓶子能否吞鸡蛋”,并演示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增强了学习的欲望,产生探究的心理。 三、鼓励学生质疑 首先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研究空气的成分时,燃烧的蜡烛熄灭了,水进入杯子,以此证明水上升的部分就是燃烧所消耗的氧气。学生却提出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要占据杯子的空间。因此,这个实验不能说明进入杯中水的体积就等于燃烧时所消耗掉的氧气体积。 其次,鼓励学生不迷信他人的观点,要相信自己的观察,保留不同的意见。在课堂上,学生常常对老师的讲述、学生的回答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我讲到要保护益虫,消灭害虫时,有学生提出:“老师,不能把害虫全部消灭,否则以害虫为食的益虫和其他动物也会消失,这样,食物链遭到破坏,生态就不平衡了。只有害虫给人类带来危害时才能消灭。”多么深刻的回答,学生都非常赞同。 四、培养多元化思维 思维是对事物本质的规律的反映。在自然教学中如能对学生进行多元思维的训练(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学生在多元思維过程中,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时会产生新的问题,激起新的探索欲望。 求异思维是指学生的思考不满足于一种已知的答案,而是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进行比较,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如根的吸水作用实验,学生并不满足一种现成的方法,而设计出把带根的植物放入水中,过一会儿是否会“精神”一些等多种实验方案,找到了一题多解的方法。 逆向思维是将事物的整体、部分或性能颠倒过来想,以求得新思维产物的思考。法拉第从电可以产生磁的现象,倒过来想磁是否也可产生电,法拉第的逆向思维使他发明了发电机。逆向思维有利于学生产生新的问题,获得新的发现。如《水的蒸发和沸腾》知道水能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否也能变成水等问题。 五、加强实践活动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人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推动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在科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在科学学习中,无论是观察还是实验,要尽量找一些典型的材料,让学生摸摸、看看、做做,多种感官感知,从而发现问题或找到规律。如《摩擦力》一课,我为学生准备了小车、磁铁(代替重物)、圆棍、抹布、测力计等材料,学生设计减小摩擦力的实验,发现用测力计直接拉动没有车厢的车轮,在光滑的桌面上滚动时摩擦力最小。这一实验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了感性经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中总结出来的。同时为了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我还特地推来了一辆自行车,让学生通过摸、骑、刹等行为动作去找出在自行车上哪些地方用到了增大摩擦的方法,哪些地方用到了减小摩擦的方法,通过实践学生既发现了新知又乐此不彼,而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既轰轰烈烈,又真实有效,我们要注重把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做。面对知识陈旧周期日益加快、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新世纪,我们的教育者要革新个人的思想方式与习惯,大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有效地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创造性地应答没有遇到过的挑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注重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