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适度 梯度 温度 |
范文 | 廖雪芬 一节好的品德课往往应该是教学目标达成,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听课教师被感动的课。的确如此。但笔者认为,一节好的品德课最主要的标准是学生的发展,即学生的认知得到提升,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到改善,意志得到锤炼,学习行为有所转变,课堂应该以生为本。对此,笔者以《生活中的你我他》为例来谈对生本课堂构建的一点思考。 一、择其善者而用之——选材得讲适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会为了追求课堂的完美性,进行大量的素材堆积和繁多的活动体验,看似热闹的课堂,但学生并没有得到扎实有效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这样的课堂安排大大削弱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得到内化,更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眼里。因此,无论是教学素材的选择,还是诠释素材的载体,都需要教师潜心解读课程标准,把握课时目标,择取贴近学生生活,能真正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素材。 【片断1】《生活中的你我他》这一课的关键词是“职业”。“职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他们知道周边的人在工作,但大多数都无法清楚地了解他们的工作究竟叫什么,对他们所作的贡献更是模糊。为了让三年级的学生能对“职业”一词有直观的了解和体悟,执教教师首先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从简单的到复杂的,由熟悉的到陌生的,再由传统的到新型的。其中一环节,安排了看图片猜一猜的教学活动。第一次呈现的是这样一组图片:纺织工人、炼钢工人、洗墙工、宠物护理员、裱花师。在教学中,由于图片所表达的职业,离城郊接合部的本校学生来说相当遥远,此环节花费了近20分钟的教学时间,显然这样的课堂效率是低下的,甚至是无效的。 【反思与改进】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执教者对学情不够深入了解,没有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前调查不足。基于以上诊断,对这组图片进行了合理的筛选、补充。删除了“洗墙工、纺织工人、炼钢工人”这几组和学生生活完全没有交集的图片,补充了“画家、建筑工人、农民”等图片,简单的一删一添,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凡事都可以做,但不都有益处。”所以在品德课中也得忍痛割爱,减掉与本课重点关系不大、对学生完全没有触动的素材,留下非用不可的材料,一句话“择其善者而用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而用之。 【片断2】体验环节,执教者锁定了“交警”这一职业。初始安排学生体验交警指挥交通的5个常见手势,直行、停止通行、左转弯、右转弯、靠边停车。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乱成一团,甚至可以说是打成一片。交流各自体会时,“一不小心,马路上的车子就要乱套了”“交警叔叔都不怕车子撞”等童言真语简直让人大跌眼镜,学生被复杂的指挥手势转晕了,活动失败。 【反思与改进】为什么活动体验的效果大大远离预设的效果,甚至可以说与目标背道而驰呢?细一思量,教师在预设活动时,对需达成的目标不是很明确,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有度;同时对活动场地限制等因素没有完全考虑周全,以至于体验活动失败。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在第二次执教时,大大精减了体验活动的内容,将5个动作变为2个——停止通行、右转弯。这样的改进缩小了学生开展活动需要的空间,同时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以及为了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肃性,特制了“小交警”的臂章,另外还邀请了一位动作比较到位的学生为大家做示范。由于此次考虑到活动的示范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哇,手臂好酸哪”“哎呦,我再也坚持不了了”“交警叔叔们,真的很辛苦”,学生们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充分展示了体验活动的成效,本环节顺利达成了小目标。因此,任何活动的组织,离不开一根轴心,那就是教学目标,而定位教学目标的宗旨便是让学生得到发展。 二、欲速则不达——设计该有梯度 “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是课程编排的思路,课程体现的梯度性十分明显。而教材上某一课的呈现又是散点式的,它体现了不同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这么说,“面”决定了一节课的广度,而“点”则决定了一节课的深度,点面结合则构成了品德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单位教学时间内,怎样才能使教学活动做到点面结合、层层递进呢?在《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教学中,执教者的两处安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环节1】课伊始,为了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对陌生的“职业”一词有所了解,在执教时采用了三个小环节,即做动作猜职业→读成语猜职业→看图片猜职业。活动由动到静,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及心理特征,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瞬间进入了课堂活动状态;其次,三个小环节的设计,考虑到了学习内容的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让学生顺着竿子慢慢上,既有所提升,又跳一跳能够够着,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甜蜜。试想,如果教师通过讲授,或者直接呈现概念等形式,也许是非常专业精确的,但对学生的触动肯定是表面的,也是肤浅的。最后给2000多种职业分一分类环节,借助教材的文字资料,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对“职业”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之所以此环节效果不错,是因为在环节设计时完全从学生视角出发,做到了以生为本。 【环节2】在知情意行中的“情意”环节,预设了三个主板块,板块一是体验交警工作的艰辛,板块二是体悟清洁工的职业普通但很伟大,第三板块是实践活动——采访家长。怎样围绕课时目标,将这三个板块整合成一个循序渐进并且能比较自然呈现的一个主题大板块呢?在几经斟酌之后,设计如下:首先引领学生走近一种职业——交警,通过模仿情境、图片直观感受等形式让学生体悟到交警的艰辛。同时结合时事,衢州的最美交警——张进的感人事迹,使本教学环节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接着以“孩子们,你们的爸爸妈妈也是一位位了不起的劳动者”进行采访发布会,引领学生走近自己父母的职业,身临其境地感受父母工作的不易;紧接着以一虚拟的人物“玲玲姐姐”不愿说出自己的妈妈是清洁工的一段内心独白,再加上一段“长城最美清洁工——老常师傅的一天工作”视频,使学生对清洁工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职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从实际操作来看,课堂教学效果的确不错,这可能得益于执教者没有急功近利、直奔主题,更没有走捷径,而是循序渐进、有的放矢、步步为营,在不知不觉间引领学生走入了“情意”之中,这便是品德课堂的润物无声之美吧。 三、听其言而观其行——评价应有温度 师生间的问答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存在形式,而品德课中的问答则具有其独特性,不能进行简单的判断,而要在问答之间触动学生的心灵,感悟教学的内容,提升学生的认知。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评价语,它应该是有温度的。在执教《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执教者的几处点拨评价,在课堂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镜头1】在交流对爸爸妈妈职业的采访环节,不知是公开场合的羞涩,还是不好意思当众说出父母的工作,此环节有了片刻的冷场。当第一位女孩举起手,照本宣科地读完了采访记录时,“你的采访很真实,老师了解到你爸爸是经营服装生意的,你瞧,咱们沈家人也能穿上来自广东的时尚衣裳了,谢谢你的爸爸。”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评价,却暖了学生胆怯的心。紧接着,举手的学生多起来了。杨杨说:“我的爸爸是一位法官,帮助人家拿回被别人拿走的东西。”“你的爸爸真是一位公平公正的法官,了不起!”孩子瞬间挺直了腰板。“我妈妈是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她特别爱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好,你的妈妈一定很喜欢自己这份工作。”“我的爸爸是修车工,半夜经常需要加班。”孩子的语气中有些许埋怨。“孩子,你想啊,哪位叔叔的车子在半夜坏了,那得多着急呀,如果你的爸爸此时帮他修好了,那是帮了多大的忙哪!修车工,咱们生活中也很需要。”孩子使劲点点头,笑了。一只又一只小手举起来了,孩子们满脸的自豪,满脸的幸福,一种暖暖的东西在课堂里荡漾开去。 【镜头2】在课末导行环节,当话题“在生活中你得到过哪些人的服务?说说他们是哪些职业?”一抛出,孩子们的小手便似雨后春笋,“我得到过老师的服务”“对,现在就是老师在给你上课”“交警、清洁工、医生为我服务过”“去饭店,有服务员为我服务”“只有服务员为你服务吗”“厨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农民种出的粮食、蔬菜、水果”“还有建筑工人”“对,饭店的房子”“还有身上穿的衣服”……“哇,太多太多了”。孩子们由衷地发出了感叹。“孩子们,那么就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所有为我们服务的人们吧!一个充满理解的微笑,一声发自内心的谢谢……”孩子们的朗诵伴着《感恩的心》的音乐,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教师语言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听其言而观其行,在师生应答之间、评价之中,使学生道德观点明晰、学习成果得到肯定、学习乐趣得到体验,使课堂教学成为自我内化的过程。如果教师真正做到眼里有学生,走到学生心里去,那么这样的课堂是暖暖的,这样的德育是无声的。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32402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