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提高聋学生数学学习实效性的探索 |
范文 | 金慈芳 一直以来,聋校学生已经适应了由教师讲解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距甚远。如何针对聋生实际,采取相应措施,转变聋生数学学习状态,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性的探索。 一、聋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分析 1.以形象直觉思维为主,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聋生由于听力缺陷与语言障碍的制约,他们的思维处于直觉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在基本掌握了语言之后,抽象思维才开始形成和发展。 2.聋生依赖性较强,缺乏思维的主动性。遇到新问题不是自主分析思考,而是寄希望于老师呈现整个解题过程。他们对自主学习无从着手,不相信自己有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由于知识迁移能力弱,他们只会模仿着解题,不会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聋生间的心智差异,导致认知的差异。由于致聋原因各不相同,同一班级中学生的智力存在着显著差异。即使同一智力水平的聋生,他们个体的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会对数学知识产生不同的理解,学习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错误的产生也就是必然的。 4.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没有自学看书的习惯。教师总认为聋生接受能力弱,所以上课讲得很详细,根本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针对以上现状,笔者在自己的教学班中进行了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实效性的探索。 二、提高聋生数学学习实效性的措施与方法 聋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符合聋生的身心特征。要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看到”数学,学会“做数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和方法来提高聋生学习数学的实效性。 1.创设问题与情境 情境的创设应当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再由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帮助聋儿形成概念。例如,学习正方形、长方形等空间概念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建筑物、家具、家电、广告牌等,创造出一个仿真的实际生活环境,使学生直观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长方形和正方形,抽象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及异同,从而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应用。 聋儿的理解非常直觉,他们感知外部信息主要依靠视觉和触觉,应创设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情境,通过演示、操作等手段获得亲身体验,达到数学化和形式化。例如,在学习相遇问题时,先让两个学生演示用手语表达:“同时、相对、相遇、相距”这四个词的意思,表演中教师发现学生对这四个词的理解五花八门,后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正确的演示,学生真正理解了词义,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基础。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故事、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情境的创设主要是为了缩小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以及探索数学知识的强烈愿望。因此,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简化问题;应进行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践;应有利于数学思维技能的指导。 2.运用探究与合作 “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标准”体现了“探索——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观。合作学习一般有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师生问答、人机交流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是学生间的互动,也包括师生间的积极互动。 根据经验,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组织“小组讨论”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有些反应慢的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较为恰当的做法是先让学生独立解题、主动探究,然后再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例如,学习乘法分配率时,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口算比赛:第一组完成25×4+75×4……,第二组完成(25+75)×4……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两组题目之间的规律,最后总结出乘法分配率的特点。 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这中间教师要很好地起到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引导,让学生逐步学会并掌握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对那些敢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聋生,教师要适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于智力欠缺的聋儿,根据其程度不同,教师要指导个别小组针对具体问题作出适当调整,使中、差学生也能找到攻克难关、解决问题的方法。 3.进行巩固与强化 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要设计出一套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当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将知识“内化”。 练习设计要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练习要有一定的梯度。开始几道的练习题要简单些,面向全体学生,使全班学生都能做正确,这是最低目标。接着可以稍微难一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实质。 教师在处理个体差异时,可以采用分层练习的形式(一类是要求人人学会的题目,另一类是允许部分学生先学会的题目)。允许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在达成同一学习目标时存在时间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每一堂课都有不同的发展,允许他们按照各自的轨迹前进。 聋生善于模仿解题,如果出现变式题或综合题,错误出现的几率会很大,特别是一些概念判断题。聋生由于语言障碍,在题意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设计练习时要针对聋生可能会出错的内容进行强化练习,真正弄懂新知识。例如,“把合适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再解答”这类题型,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正确理解应用题的题意,紧接着练习一些补充问题或补充已知条件的题目。这样,就能够及时反馈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 有时,还可以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练习,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例如进率问题,学生在学习十进制的基础上,首次学习时、分、秒时,常常出现“0.6时等于6分”这样的常识性错误,这是由思维定势造成的。如果把不同进率的题目进行归类练习,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并有助于学生记忆。 总之,学生通过强化练习,可纠正一些错误的理解或片面的认识,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4.寻求应用与拓展 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还必须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其“外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教师要为聋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要培养聋生用数学观点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引导聋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数学,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了“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后,正好学校为庆祝元旦举办“包饺子”活动。于是,教师要求每个学生计算出自己包饺子的时间、总数以及工作效率。然后把计算结果进行汇总比较,看谁的工作效率高?再拓展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食品加工厂的老板,你会录用谁去工作?”这样,学生对“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寻找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例如,春游前让学生用10元钱去超市购买食品,如何使买回的东西既不超出10元又搭配合理?然后拿着各自的电脑小票,编写应用题并列式计算,小组合作归类:有几种类型的应用题?然后全班评价,谁归类最全,是否能把已学过的应用题题型都归纳出来?仔细观察:虽然买的东西各不相同,但是应用题的题型是否一样?教师按照聋生智力水平的不同,不管说出多少都给予表扬。聋生在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发展了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学写数学日记,也是发展聋生运用书面语交流能力的途径之一,毕竟聋生毕业后要回归主流社会,所以书面语的应用能力也是聋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天写数学日记,不仅能够梳理当天所学的数学知识(比如: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以及所学知识能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并且还提供了一个让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机会。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