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在关键处 |
范文 | 倪素芹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突破学生的认知盲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下面,笔者根据自己两次磨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聚焦特点,引发认知冲突 根据教材的编排,课始让学生用4cm、5cm、6cm、8cm、10cm等小棒摆三角形,这样就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三角形两种情况。针对这两种情况,选择哪种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呢?下面是我的第一次教学。 师:观察你用小棒围成的三角形,它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够围成三角形。 生2:两条边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 由此得出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看两条较短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从教学效果来看,预设和生成丝丝合缝,但实质上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基于此,我以学生的认知冲突为线索,重新设计了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活动。 师:是否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 生:不是,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为什么?观察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后发现: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只要两条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就无法围成三角形。 二、抓住重点,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从“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的问题入手,得出“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的结论,但这还只是肤浅的直观认识,仅停留在观察的层面上,没有进行抽象的思维发展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三边关系中“两条边的长度和”这个重点,是我让学生直接获得探究突破的关键。 师:有7厘米、3厘米、3厘米三根小棒,因为7+3>3,所以玲玲认为这三根小棒能拼成一个三角形。你觉得她的想法对吗? 生1:不对,因为还有3+3<7。 生2:对,因为两条边长度和大于第三边。 生3: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 ……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讨论后发现:虽然7+3>3,但3+3<7,显然并不符合“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学生由此体会到,三根小棒必须要符合“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才可以围成三角形。 为了验证这一点,我让学生从课始的摆三角形操作开始自主探究,使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了全面的思考,即由原来的片面关注一组边过渡到全面关注三组边。这个层次的发展,让学生的思维深刻起来,由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基本特点到深入探究三组边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从直观认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也是必经的过程。 三、突出关键,掌握思想方法 学生根据前两个层次的学习,已经认识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应大于第三边。那么,如何使学生建立优化意识,掌握这一思想方法呢? 师:请判断以下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 (1,3,4)(3,6,4)(4,3,6)(4,5,9)(5,9,7) 师:怎么才能快速判断? 生1:只要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够围成三角形。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每次计算三条边太麻烦了,我发现只要计算出最短的两条边之和,再将其与第三条边比较,就可以知道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了。 …… 为了验证猜想,我让学生剪下三根有刻度的细软铁丝,根据较短两边的长度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动手实验看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以此判断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从猜测到验证,有了经验的积累,同时培养了数学方法的优化意识。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是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学生要经历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基本特点(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难点(三组边中任意两条边长度和大于第三边)再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关键点(较短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过渡,这三个过程不可简化,缺一不可。教师唯有教在关键处,才能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使学生学在质疑处、思在关键点、悟在灵魂中,而这正是数学教育的本质所在。 (责编 蓝 天)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突破学生的认知盲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下面,笔者根据自己两次磨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聚焦特点,引发认知冲突 根据教材的编排,课始让学生用4cm、5cm、6cm、8cm、10cm等小棒摆三角形,这样就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三角形两种情况。针对这两种情况,选择哪种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呢?下面是我的第一次教学。 师:观察你用小棒围成的三角形,它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够围成三角形。 生2:两条边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 由此得出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看两条较短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从教学效果来看,预设和生成丝丝合缝,但实质上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基于此,我以学生的认知冲突为线索,重新设计了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活动。 师:是否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 生:不是,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为什么?观察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后发现: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只要两条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就无法围成三角形。 二、抓住重点,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从“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的问题入手,得出“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的结论,但这还只是肤浅的直观认识,仅停留在观察的层面上,没有进行抽象的思维发展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三边关系中“两条边的长度和”这个重点,是我让学生直接获得探究突破的关键。 师:有7厘米、3厘米、3厘米三根小棒,因为7+3>3,所以玲玲认为这三根小棒能拼成一个三角形。你觉得她的想法对吗? 生1:不对,因为还有3+3<7。 生2:对,因为两条边长度和大于第三边。 生3: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 ……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讨论后发现:虽然7+3>3,但3+3<7,显然并不符合“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学生由此体会到,三根小棒必须要符合“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才可以围成三角形。 为了验证这一点,我让学生从课始的摆三角形操作开始自主探究,使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了全面的思考,即由原来的片面关注一组边过渡到全面关注三组边。这个层次的发展,让学生的思维深刻起来,由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基本特点到深入探究三组边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从直观认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也是必经的过程。 三、突出关键,掌握思想方法 学生根据前两个层次的学习,已经认识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应大于第三边。那么,如何使学生建立优化意识,掌握这一思想方法呢? 师:请判断以下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 (1,3,4)(3,6,4)(4,3,6)(4,5,9)(5,9,7) 师:怎么才能快速判断? 生1:只要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够围成三角形。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每次计算三条边太麻烦了,我发现只要计算出最短的两条边之和,再将其与第三条边比较,就可以知道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了。 …… 为了验证猜想,我让学生剪下三根有刻度的细软铁丝,根据较短两边的长度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动手实验看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以此判断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从猜测到验证,有了经验的积累,同时培养了数学方法的优化意识。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是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学生要经历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基本特点(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难点(三组边中任意两条边长度和大于第三边)再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关键点(较短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过渡,这三个过程不可简化,缺一不可。教师唯有教在关键处,才能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使学生学在质疑处、思在关键点、悟在灵魂中,而这正是数学教育的本质所在。 (责编 蓝 天)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突破学生的认知盲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下面,笔者根据自己两次磨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聚焦特点,引发认知冲突 根据教材的编排,课始让学生用4cm、5cm、6cm、8cm、10cm等小棒摆三角形,这样就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三角形两种情况。针对这两种情况,选择哪种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呢?下面是我的第一次教学。 师:观察你用小棒围成的三角形,它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够围成三角形。 生2:两条边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 由此得出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看两条较短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从教学效果来看,预设和生成丝丝合缝,但实质上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基于此,我以学生的认知冲突为线索,重新设计了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活动。 师:是否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 生:不是,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为什么?观察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后发现: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只要两条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就无法围成三角形。 二、抓住重点,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从“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的问题入手,得出“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的结论,但这还只是肤浅的直观认识,仅停留在观察的层面上,没有进行抽象的思维发展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三边关系中“两条边的长度和”这个重点,是我让学生直接获得探究突破的关键。 师:有7厘米、3厘米、3厘米三根小棒,因为7+3>3,所以玲玲认为这三根小棒能拼成一个三角形。你觉得她的想法对吗? 生1:不对,因为还有3+3<7。 生2:对,因为两条边长度和大于第三边。 生3: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 ……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讨论后发现:虽然7+3>3,但3+3<7,显然并不符合“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学生由此体会到,三根小棒必须要符合“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才可以围成三角形。 为了验证这一点,我让学生从课始的摆三角形操作开始自主探究,使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了全面的思考,即由原来的片面关注一组边过渡到全面关注三组边。这个层次的发展,让学生的思维深刻起来,由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基本特点到深入探究三组边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从直观认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也是必经的过程。 三、突出关键,掌握思想方法 学生根据前两个层次的学习,已经认识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应大于第三边。那么,如何使学生建立优化意识,掌握这一思想方法呢? 师:请判断以下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 (1,3,4)(3,6,4)(4,3,6)(4,5,9)(5,9,7) 师:怎么才能快速判断? 生1:只要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够围成三角形。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每次计算三条边太麻烦了,我发现只要计算出最短的两条边之和,再将其与第三条边比较,就可以知道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了。 …… 为了验证猜想,我让学生剪下三根有刻度的细软铁丝,根据较短两边的长度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动手实验看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以此判断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从猜测到验证,有了经验的积累,同时培养了数学方法的优化意识。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是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学生要经历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基本特点(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难点(三组边中任意两条边长度和大于第三边)再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关键点(较短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过渡,这三个过程不可简化,缺一不可。教师唯有教在关键处,才能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使学生学在质疑处、思在关键点、悟在灵魂中,而这正是数学教育的本质所在。 (责编 蓝 天)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