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景观构成设计的视角对侗族村落景观的设计研究
范文 许彰
摘 要:侗族是一个具有独立文化特征的民族村落,在村落生活的人们在生活习惯、饮食、语言、建筑及村落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性。本论文通过对广西三江县侗族村落的探索,分析其景观设计的构成元素,这些元素包括当地的山水、农田、植被、建筑等。通过对这些多元化景观要素的分析,从而更好的研究侗族村落景观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以及现代城市
关键词:侗族;村落景观;构成
景观从本质上是指某个或某些地区的人造或自然景色,且常常具有一定的分类或者类型意义。例如:森林景观,江河湖泊景观、沙漠景观、湿地景观等等。19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植物学家Von. Humboldt将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引入到地理学中,并将其解释为“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Humboldt提出将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探索由原始自然景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这其实就是人地关系研究思想的雏形。后来俄国地理学家贝尔格等沿这一思想发展形成了景观地理学派。村落景观作为一种地域代表性的景观,是当前现代景观大多呈现西方化的一种突破。在我国许多自然的村落景观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其中侗族的也出现了与汉族的民族融合,居住环境汉化等现象。关于侗族文化的研究比较普遍,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对侗族居住环境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通过着重研究当下三江县侗族中富有特色的村落布局及其景观元素构成,对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村落景观应用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三江侗族村落的概况及形成
1. 三江县侗族的概况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属于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山地谷地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1963毫米,域内以低山和丘陵地貌为主,总面积为2454平方公里。目前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全国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全县35万人,侗族人口19.2万人,侗族人口占57%,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县,侗族以外,有汉、苗、瑶、壮等民族。全县辖15个乡(镇),它们是:古宜镇、丹洲镇、斗江镇,和平乡、独峒乡、八江乡、林溪乡、程村乡、老堡乡、良口乡、洋溪乡、梅林乡及同乐、富禄两个苗族乡和高基瑶族乡。这个地区的侗族村落不仅承载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保留了侗族人民村落的建筑和文化景观,充分体现了侗族景观的特点和生态价值。
2. 三江县侗族村落的形成
三江县始建于宋崇宁四年(1105),于融水县三口寨设成了怀远军,后改为平州,并设成怀远县。几经兴废,于1380年复置于老堡。1591年县治迁至丹洲。1914年更名为三江县。1932年迁至古宜。1949年11月18日三江县城解放,12月18日成立县人民政府,1952年12月3日成立县级侗族自治区,1955年9月改为侗族自治县。
三江县侗族村落之所以形成大多是因为其先祖们为了避免战乱,寻觅到这一块偏远的地方。在村落初建的时候,只有一户人,为了防护家族,背山建起了寨子,易守難攻,从而与战乱隔绝。而靠山环水的地理环境以风水学的角度也可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最终举家迁徙。经过数百年的自给自足,修养生息,最终发展成为整整一个庞大的部族。
二、三江县侗族村落景观构成分析
三江县村落景观是由山、水、农田、植物、建筑以及公共空间等多种元素构成的多元化景观,体现的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
1.山与水是侗族村落景观的首要元素
三江县侗族村落都是依山而建或临水而筑,三江的多山丘,多河流,雨水也非常丰富。古人多注重“风水”布局,所选之地大多青山绿水,风景尤其优美。侗族建筑大多数依山而建,被群山所环抱。后山盛产杉树,侗族建筑基本上都用杉木作为主材,就山取材可谓是侗族景观的一大特点。随时社会发展,侗族村落从山上到村落之间形成了数条自然或人造的景观带。这些景观带很贴切的描述了侗族人民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水文化在侗族里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古代,侗族先祖们对水的利用非常注重。水穿过整个侗族村落或依村而行。穿行而过的水流自然的融入到村落里,形成了一条条天然的水系纽带。这条纽带不仅为侗族人民生活满足了饮用水和洗衣服等基本生活功能,同时还提供了可供人娱乐嬉戏,侗族女性闲聊家常的亲水场所。现在的侗族亲水文化越来越丰富,较古代而言更具有可玩性和观赏性。如图1
2.三江县侗族村落极具特色的树林--聚落--农田序列景观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植物都是创造优美景观最直接的手段之一。特别当今不同树种的搭配成为众多景观设计师常用的设计手法。植物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景观构成素材。三江侗族村落的植物与现代景观中的植物对比起来更具特色。 村落后山大多是杉树,茶树是主要经济作物,水稻是主要农作物。三种植物与整个村落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等高线最高层的是山后生长的一大片杉树林,整片树林组成了独特的杉树林景观带。杉树本身极为耐寒,而且树形笔直,树的胸径大,不仅构成的景观壮丽挺拔,还是侗族的木结构建筑的主材。另外,侗族人民还研究出嫩杉树叶心可以对抗蛇毒,杉树可谓是对三江侗族人意义非凡。
等高线向下第二层是茶树林景观带,茶树除了作为三江侗族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还形成了侗族村落外一条特有的绿色景观带。三江侗族的茶树林景观种植设计不仅来自于他们对生活实践的积累,同时体现了他们对环境的审美追求。一排排茶树根据不同的高度分别种植,编织了一条一条绕山的绿色彩带。同时,采茶的黄土路又以本身独特的黄色交织而成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黄色彩带。绿色和黄色的交替出现,总体上统一,局部又有所变化,最终汇聚成了一片极富特色的茶树林景观带。如图2
等高线向下的第三层是侗族聚落景观带,这也是侗族人民生活娱乐的地方。这条景观带不仅包含了侗族民居,还包括了侗族聚落布局,种植设计,风雨桥,鼓楼等等。体现的是侗族群居的生活特点。群栏,群仓,群策等都是群居生活的集中体现。
等高线向下的最底层是侗族农田景观带。水稻不仅作为侗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同时也为侗族村落的景观提供一片片水田,这些水田呈阶梯状布局。每一亩水田形成了一块小的单元格,很多单元格构成了一大片梯水景,远看过去就类似于一大片叠水效果。三江侗族人民凭着智慧的积累,不经意的做出了这次既满足生活又满足于审美的田园村落景观。杉树林,茶树林,村落和农田形成的景观序列充分体现了三江侗族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如图3和4
3. 三江侗族的建筑景观是村落景观的集中体现
侗寨即侗族村落,一般侗寨由风雨桥、鼓楼、凉亭、寨门、吊脚楼、井亭、晾天架、萨殿组成。三江侗寨内的木结构建筑是构成侗族村落景观的主体,也是景观序列里最重要的中心。侗族传统的干栏式住宅,鼓楼,风雨桥最具有代表性,美其名曰侗族的建筑“三宝”。其构造精巧,结构巧夺天工、,配上精美的装饰,至今令许多建筑师赞叹。三江县内的程阳风雨桥是目前全国侗族里最大的风雨桥。
3.1 侗寨内的鼓楼及鼓楼场所景观
从古到今鼓楼都是侗寨的中心。鼓楼是侗寨特有的一种民俗建筑物,它是团结的象征,侗寨的核心,在侗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信仰。
鼓楼从早期的御敌,议事等功能发展到了现在的大众娱乐功能。以鼓楼为中心相继出现了侗戏楼、风雨楼、鼓楼坪等鼓楼场所,这些设施与鼓楼一并构成了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俨然侗寨的心脏。三江县的侗寨建筑多以鼓楼为中心由里向外辐射,犹如一张网呈放射状布局。通常鼓楼和戏台等位于一条直线型的轴线,或正对或侧面而建。这类鼓楼场所基本上东西或者南北单轴向而建设,两边被鼓楼和鼓楼坪分割的设施相对独立;而根据地形需要,也会因地制宜所建的设施采用非均衡对称的半敞开的方式,建筑以一定的序列交错排列;还有一种是适应当今旅游的潮流所开发的布局方式,以鼓楼和鼓楼坪为中心点,除了一般的鼓楼和戏台外,其他建筑或设施都围绕着鼓楼而建,形成一种合围之势。其实不管是哪一种的布局方式,鼓楼或鼓楼群的景观中心位置不可替代。以一个中心向外辐射的建筑景观布局方式主次分明,使置身于寨内的侗民和游客清晰明了。如图5
3.2 侗寨内的风雨桥景观
风雨桥是侗乡的又一奇景。其又称花桥,亦叫福桥,是侗民引以为傲的又一民族建筑物。在侗乡,纵横交错的建有各种类型的风雨桥,侗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河面的宽度大小,设计出各式各样的风雨桥,以亭楼式的风雨桥居多,且集中在三江地区的程阳八寨附近。风雨桥不仅能为行人提供交通便利,还能遮风避雨,同时为侗民提供休憩纳凉玩耍的地方。它的功能和审美都极大的满足了侗民的需求,可以说是侗族人民追求完美的一种象征。
三江侗族的风雨桥不仅提供交通的便利也是一个景观节点。除了桥墩外其他结构是杉木结构的长廊,并且于长廊顶部竖起多个宝塔式楼阁。整个楼阁飞檐重叠,三层或五层的檐壁层层叠叠,气势恢宏。桥面两侧有精致的木式栏杆和舒适的座位,桥壁上或雕或画有雄狮、蝙蝠、凤凰,。麒麟等吉祥图案,从雕工和画工上看形象大气洒脱,古色古香,栩栩如生。而且以“风水”的角度来看还具有辟邪和留财之意。极具侗族本土特色的建筑外观配上精细的木结构设计,构造出了风雨桥景观主体的核心。而走廊两边精美的栏杆,装饰画和配饰组合在一起充分衬托了景观主体的核心,最终风雨桥本身与水面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副美丽的风景画。风雨桥景观节点的作用在整个侗族村落景观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如图2
3.3 侗寨内的的干栏式住宅景观
侗民干栏式住宅景观主要由木质框架结构的吊脚楼构成,仅用木柱和木梁作为构成房屋的骨架,墙被侗族当地村民俗称为“壁”,基本不承担主要的承重。这些三江民居吊脚楼背山或临水而建,通常为2层,门,窗,壁和楼梯这四个主要元素构成了住宅主体,使建筑本身既坚固,耐用,防虫,又非常紧密的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了这种干栏式的半开放式居住和艺术空间。
“自然”可以说是侗寨内的建筑群体现的最大特点。这些木质吊脚楼顺山势和树形而建,充分的利用了空间,极大程度的保护了侗族村落周边的环境,使干栏式建筑与自然完美的统一。同时,三江的侗民有效的利用了吊脚楼和鼓楼这个景观节点的关系,使建筑围绕着中心而布局,既不喧宾夺主的吸引过多的关注,却又与鼓楼相互呼应。通过自由延伸的石头小路把山,水,鼓楼,风雨桥,干栏式建筑群有机的结合起来,相继体现了自然与自然,建筑与建筑及建筑和谐的融合进自然的多维景观。而其中干栏式建筑作为人造景观与三江地区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充分显示了其独创性和自然性。
结语
侗族村落景观是广西三江侗民不断生活实践和创新的结晶之一,既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追求,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整个侗族村落的景观以及景观序列都生于自然并融于自然,是人的生活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型应用。当今社会存在了大量西方化的小区景观,这种融入自然的侗族村落景观与现代景观呈西方化的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可以提醒人们对古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再应用。研究如何合理的把侗族村落景觀应用到现代小区的环境设计中,不单单对当今的城市景观设计与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还对现代城市建设改造中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参考文献
[1]罗廷华,王胜先主编. 侗族历史文化习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2]侗族简史编写组. 侗族简史.民族出版社.12008
[3]蔡凌 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8月1日)
[4]肖笃琳. 论现代景观科学的形成与发展[J].地理科学.1998
[5]俞孔坚. 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6]石开忠. 侗族鼓楼[M].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技术文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