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乘风,破浪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
范文 | 阮祥林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7%以上,2015年达到了6.86%的高点,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保持平稳增长。但长期困扰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建设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高、劳动生产率低、技术创新不强、建筑品质不高、工程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隐患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已成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也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建筑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是建筑业向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全面提升建筑业的生产效率,克服劳动力依赖,改善作业环境,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和污染,有效解决现场施工带来的质量通病,提升建筑性能及使用寿命。装配式建筑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要手段。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由于预制构件是事先在工厂中通过机械化大模式的生产,在节省了劳动成本的同时也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产品的精密程度得到了有效地控制,这也有效地提高了建筑质量,而且生产过程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在现场安装环节中,装配作业相较传统现浇作业对于周边环境的破坏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且节水、节能、节省劳动成本,极大降低了建设周期。 2016 年1 月1 日,《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2015 正式开始实施,这部评价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5 年8 月27 日联合发布,是我国首部《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这标志着我国以发展装配式建筑为核心的建筑现代产业化已经开始。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人士透露,根据《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的要求,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50%以上。 除了给出明确的发展目标,中央政府也表达了对于建筑产业化的重视。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将“装配式建筑”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还是第一次,足见“装配式建筑”在党和国家产业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位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在今年5月的一次调研工作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深刻变革,有利于推动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业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到,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并不单单只是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这场变革将会牵动许许多多相关行业的转型升级,对于我国整体的产业升级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对于30%的差距来说,存在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充满了发展潜力。 作为建筑产业化重要载体的装配式建筑将在2016年全面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或多或少已经给出了不少政策上的支持,至少建筑产业化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可谓是一片大好形势。但是近一两年来,由于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调节阶段,使得很多建筑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实行装配式建筑也存在一些问题。 北京市住房保障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透露:“‘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保障房产业化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暴露了现行管理体制上的一些问题。传统建设管理机制无法适应住宅产业化发展需要,比如住宅产业化的计价规则、监管细则、施工图审核等都存在空白和滞后的情况,产品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监管等领域缺少行业标准等。这些问题,需要北京市相关部门继续探索,也需要国家主管部门给予关注。”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陈宁则在文章《上海市装配式建筑推进情况分析及展望》中表示,目前,全国各地都加快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步伐,尽管上海市在推进该项工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当好先行者、排头兵还存在一定距离。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需尽快予以解决。 一是,推动力有待进一步强化。装配式建筑改变了现浇建筑的建造方式,使得设计、施工、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的建造习惯难以在短期内转变,部分企业转型发展的意愿不足。另一方面,在推进初期,部分建设单位对已出台的政策不熟悉,囿于增量成本、眼前利益,致使部分具备装配式建造条件的项目未被落实,或者已经落实的项目未按装配式建设要求执行到位,影响了部分地区的推进工作。 二是,技术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上海市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体系以混凝土结构体系为主,对其他材料的预制结构、以及不同功能的预制结构体系研究还不够完整,结构分析的理论方法也比较单一,适用性不足。装配式建筑中的隔震、减震等关键性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与现有技术标准体系相配套的标准、规范、工法有待完善,如结构连接、防水保温连接、现场安装施工及验收等方面的标准尚待细化,预制装配式轻质隔墙等内装工业化技术尚在探索过程当中。 三是,建设和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现有的设计、施工相互割裂、各自为政的建设模式,既增加了建设成本,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建设效率,需要通过承发包体制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明确总承包、承包与分包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突破。在项目实施阶段,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的监管机制有待检验;装配式建筑分层、分阶段验收、提前预售,主体结构与全装修同步推进的实施细则和质量监督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2016年3月1日《四川日报》刊登的《像搭积木那样拼房子,市场买账不?》一文也透露了该省在推广装配式建筑中所遇到的问题。西南新型房屋低碳产业园副总裁汪明用“不温不火”来形容目前的建筑产业化市场。该企业去年装配式建筑产值约5000万元,然而其中80%是来自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不少开发商乃至消费者,现在对建筑产业化还不太了解。而市场不认可的原因主要是成本较高,和传统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造价通常高出10%至15%,正好挤掉开发商的利润空间。价格成为了推广建筑工业化的最大难点,规模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订单多,才可摊低成本。根据业内人士测算,如果成都市能有300万平方米的市场规模,建筑工业化成本即可与传统模式持平。此外,行业同时亦面临人才的缺乏。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去川内某职业院校,参观其建筑工业化相关科系,发现老师们仍带着学生,在现场学习浇筑混凝土。产业工人和管理人员的缺乏最为明显。目前四川省内尚无高校开设相应专业,难以支撑行业规模迅速扩大。 总的来说,我国的建筑产业化已经乘风起步,中央制定了发展目标,地方也相继出台了政府,但还面临着许多风浪,因为真正要实现建筑业的产业化最重要的是市场的认可,也就是消费者最终的认可。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建造方式有着节水、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但这些优点在当前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并不是消费者所关心的。只有通过政府给出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手段,对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以更大的扶支力度,达到规模化批量生产,才能与传统建造方式缩小成本的差距,最终才能真正的赢得市场。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671-3362(2016)08-0018-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