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方法在环境陶艺设计中的运用 |
范文 | 殷健 摘要:自然-空间-审美-文化的关系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显得愈发重要,本文通过挖掘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方法理念探索出运用到环境陶艺设计中的新方向,借以丰富环境陶艺的艺术形式,加强作品、人、环境、空间的和谐关系,能更好地为人服务。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借景方法环境陶艺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建筑-人”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中“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思想使得有限的空间变得无限。环境陶艺作为一种新颖的材料运用到公共艺术中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而受到中国古典园林借景方法启发的环境陶艺作品将会更多的考虑到人性化设计、深情境的处理以及空间与自然的合理性挖掘。 一、概念与关系的诠释 环境陶艺作为现代陶艺的—部分在我国的创作时间并不长,概念目前来看还不统一。齐彪在《现代陶艺论》中对环境陶艺的概念进行了如下阐述:“环境陶艺是陶艺家借助特定的环境空间进行创作的现代陶艺作品,是现代环境艺术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同时环境陶艺作为公共艺术同样具备公共艺术的属性:“公共性、互动性、亲和性、开放性、强迫性。”环境陶艺作为陶艺发展的新产物以陶瓷特有的属性融入公共空间中为人民服务。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作为陶瓷生产大国,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都为环境陶艺的创作提供了养分。传统陶瓷中有着丰富的成型工艺,变化多端的釉色。现代陶艺为了寻求更多的变化,在造型、肌理、色彩、烧成方面不断探索,使得现代陶艺呈现出独有的魅力。尤其是在泥性的发挥、窑变釉的挖掘、形态的研究方面使得環境陶艺有了更多潜在的艺术可能。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独树一帜,历史悠久。凝聚了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儒家、道家、佛家的理念在其中都有显现。通过巧妙地运用各种借景方法,如:框景、对景、隔景、分景、点景、影景等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通过借景的方法一方面使得园林的空间变得开阔而有层次,解决了空间有限,单调乏味的问题。另—方面使得环境更加有意境,使人的视线在空透迂回中穿梭,情境交融、达到“真”,“神”,“美”一体。 “借景”理念源于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的“园冶”一书,“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通过巧妙的借景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景色。通过“扬”和“抑”的空间处理理念给人以空间转换与心理暗示的作用,以避免有限的空间一目了然。环境陶艺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不仅具备环境艺术的公共性原则,同时也具有陶艺所独特的性质。环境陶艺是陶艺家借助陶瓷材料为特定的空间环境所设计的艺术作品,因此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环境、人等息息相关,借景的方法不仅完善了作品的外观同时通过实空间与虚空间的对比达到人,环境、作品的互动。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方法在环境陶艺设计中的运用思路 (一)借景方法在环境陶艺中的空间营造 通过借景方法的运用,中国古典园林改变了空间的维度,使其变得无限。这些方法包括了夹景、漏景、对景等手法将园林里的不同的角色空间巧妙地安排在一起,形成和谐的美感。而环境陶艺作为公共空间艺术,同样可以通过这些造景划分、遮挡、融合一层层的景致。虽然通过障景,隔景等观众的视线有所掩盖,但实际上观众的视线没有被遮挡而是被引导,产生了空间的连续性,观众的视线在一层层景的引导下在空间中穿插。环境陶艺也有着自己特殊的材料属性,通过泥料、釉色、肌理来塑造空间视觉,创造多样的景深层次。环境陶艺作为子空间不仅要起到烘托美化大环境的作用同时也通过借景与其他空间联系做到起承转合的作用。而且与其他环境巧妙的结合起来,通过事物之间的叠加构成连续的序列,从而形成不同深度的整体。例如(图1)是黄焕义的环境陶艺作品《取景》,四个方框形成的窗口将风景摄取进来,使得作品不再孤立而是与环境相协调,整个作品的空间不再单一化而是巧妙的形成层次关系,通过窗口使得视觉聚焦形成画框的作用并指引人们景致在它的后头(如图1)。 (二)借景方法在环境陶艺中意境的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借景的方式体现出中国古典艺术中对空灵的诠释,类似于国画中的留白,是一种“无可绘”的精神体现。这种精神在陶瓷中也有显现。陶瓷的独特之处在于釉色、烧制的实践性与偶然性的把握,给予创造者更多的是未知的空间。而这种期待的心理程式更能挖掘潜在作品中的意境。陶瓷的烧制需要经过火的洗礼,前后变化很大,是在可控与未知间寻找平衡,里面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以及火的考验,是心灵与自然的对话,因此环境陶艺可以使观赏者在某种情境下更能体会到心灵的深境。陶瓷由于工艺的影响一般制作需要中空,这样的空间大多是空灵的,通过挤,捏,揉,卷等方式在陶艺中形成一片片手卷泥片,一簇簇泥性肌理,—组组空洞使得场景隐匿而神秘。此外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表现通过运用借景的方法将一些空灵的不确定的虚景元素如影、气味、声、气象等来表现园林的意境。环境陶艺运用这些方式方法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材料属性同样可以营造意境美。(如表1)分析所示不同的造景方法营造出不同的意境美。 (如图2)环境陶艺作品《蓝天工程》作者是美国艺术家科拉多.斯尼德的,整个作品体现了巧妙的借景手法。形态中间飘浮着动态的云,壁画中静态的云以及依稀反射在瓷板上的云影,虚虚实实,妙趣横生。整个作品在形影中传达了无限的意境。 (三)借景方法在环境陶艺中气氛的营造 “文因景成,景借文传”体现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方法中的“点景”。而点题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刻石、砖雕、匾额等。景致形象的多元促成人们无限的遐想。而点景通过主题的揭晓使得观者豁然开朗,气氛耐^寻味。另外以陶瓷材料为媒介很早有着写意方向的传统,如写意国画题材在陶艺中的运用,似是非是或神似形不似等艺术效果。而现代陶艺更多的是寻找偶尔与必然平衡,借用材料来营造气氛。例如泥性的寻找,窑变釉的运用,在传统陶瓷中一般比较重视工艺,力求表面得完美不同,现代更加把陶瓷当作一种表现艺术的材料,任何表现的方式都可以加以借用,在烧制过程中的开裂或缩釉以及窑变都能融入环境陶艺中呈现出新的美感,给观众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以达到徐复观先生所呈现的一种若有若无,可意而不可言传的主客合一的无限境界。中国古典园林在营造气氛中经常巧妙的借景抒发情感。在虚实的处理方面介入了水元素,呈现“水中月,镜中花”的境界。水与陶之间本身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水的融入与调试下泥料才可以灵活地塑形,而在烧制过程中又需要将水完全排干,因此一件陶瓷作品从普通的泥料转化成陶瓷,水是赋予陶瓷二次生命的源泉,中国古典文化中有“智者乐水”之说,水代表着智慧。环境陶艺作为公共艺术经常与水结合,二者形影相随,虚实相生,营造出生动的气氛。开辟出一个有深境的氛围。(如图3)日本陶艺家田雄亮的环境陶艺作品《水之庭》以音乐般的秩序与水相融合,动与静、软与硬、纯净与质朴的对比使作品更加扣人心弦。声境、影境的协调给人更多的是精神的安慰。 (四)借景方法在环境陶艺中现代感的呈现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巧妙地运用借景方法使得园林更加具有东方文化的底蕴。环境陶艺作为“设计的存在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与创造相关的实用性问题,与设计相关的研发创新主要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两种。”借景方法在环境陶艺设计中的运用属于后者。“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核心思想运用到现代环境陶艺中更多地可以融入了现代科技的影响去创新,使得作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与时俱进。技术的发展使得陶瓷工艺更加完善,人們不仅仅可以看到瓷,还可以通过技术的改善,触到瓷、听到瓷。陶瓷通过现代技术对薄厚的规格控制更加严密,与光线的结合也就日趋完善,通过借光使得陶瓷的质感更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光线在瓷的身体里自由的穿梭,扩宽人们对时间以及空间的遐想。人工光源技术的现代调控使得环境陶艺的艺术可塑性更加强大。(如图4)日本陶艺家吉川正直在京都国际机场候机大厅的环境陶艺作品选用了清澈透明的釉色作基调结合清新雅致的光源使得整个作品给人纯洁干净的感觉,让旅客忘记奔波的劳累置身于雅致的环境中,带来更多的是清爽的感受。另外,陶瓷3D打印机以及丝网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陶瓷的呈现力更宽,不在拘泥于传统的依靠手工以及手绘成型的方式,通过现代技术的引进环境陶艺可以完成更加复杂难度高的艺术作品,而呈现的艺术特色也更加有现代感。再次,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于研究陶瓷的性能更加准确完善。对陶瓷密度、吸水性、气孔率的进行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起到改善环境服务于人的作用。例如通过调节陶瓷的致密度可以达到吸附噪音的作用,提高听觉功效。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结合音响、数字媒体等技术营造出具有现代感、时空感的环境陶艺作品。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方法在环境陶艺设计中的运用协调了环境陶艺与人、空间、环境的关系,同时融合中国优秀的传统的文化,充分突出传统文化中优良的自然理念、空间理念以及人文内涵。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轨道上,自然资源、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日益严重,营造出一个自由、自然、互动、和谐的空间是很重要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景思路充分体现了传统优良的自然观、生态观,空间观,然而面对现代公共艺术的需要环境陶艺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运用思路同时也可以借用现代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使得环境陶艺作为公共艺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