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职业院校玻璃艺术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探析 |
范文 | 孟胜兵 摘要:玻璃艺术是现代手工艺术教育体系中一门新兴的学科,是材料特色鲜明、动手能力要求较高、造型能力要求较强的艺术门类;是技术与艺术并重的创作形式。一定程度上,职业院校玻璃艺术专业的设置对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课程模块化教学实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玻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围绕问题规划相应的课程模块应对设计。最后运用相配套的辅助策略使模块化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职业院校 玻璃艺术 课程模块 解决方式 一、玻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 玻璃艺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从传统手工艺作坊式的传承转入高校系统课堂教学时间较短,目前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仍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院校在玻璃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设计中也存在此类问题。因此,围绕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建立具有创造性、想象力、实践性的课程模块培养体系,结合社会市场人才需求,规划具有特征的课程模块,是职业院校培养玻璃艺术专业课程创新的主要核心理念。目前国内高校玻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问题,有些侧重于传统文化的理念养成,对于玻璃制作的专业材料、工艺技术、制作技能等方面掌握不到位,难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作品的语义表达;有些完全侧重于技能实践,与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节,作品缺乏内涵;有些作品虽好,但在空间陈列中缺少与环境的结合,缺乏意境营造。职业院校在玻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作为行业发展的先锋,必须从中吸取教训,只有设置合理的模块化课程教学才能更好、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从而把玻璃艺术行业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 二、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应对设计 在专业课程设置中,除了要求学生具备造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之外,玻璃艺术专业的模块化设计还必须紧紧围绕玻璃工艺的特殊性,开展针对性设计,能够通过这些设计区别各项工艺技术之间的差异,从而对职业院校课程模块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一)玻璃材料及工艺基础认知模块 教师需要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在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夯实学生对玻璃材料与工艺的认知,提高立体造型与人文素养能力。讲解理论课程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循序渐进地图文解说玻璃艺术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促使学生将玻璃艺术在西方国家的发展与中国本土的发展联系起来,形成中西结合的发展对比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出中国现代玻璃艺术的影响,思考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1.玻璃材料与工艺认知基础课程 玻璃材料和制作工艺作为职业院校学生实训课程主要内容,首先需要了解玻璃材料的透光性,折光率,晶体感,材料工艺,热熔时的延展性或黏性等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讲解玻璃材料元素的基本构成;色彩形成的机理;金属离子在其中的作用;窑制阶段的特点、原则、实践以及光媒环境对玻璃艺术作品的影响。并总结经验,把先进的玻璃材料知识与制作技艺传授给学生,同时建立数据库,了解国内外目前主要的玻璃艺术生产基地,区分不同地区原材料的生产工艺、设计工艺、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玻璃艺术品所呈现的形态变化特点。 2.立体造型与人文素养能力提升课程 玻璃艺术作品呈现方式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形态,主要通过立体的造型表达。一件优秀的玻璃艺术作品通过立体造型能够传达作者所想呈现的内涵与意义,这也要求在课程模块设置中需要强化人文素养能力的提升,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通识课程、专业玻璃艺术作品赏析等课程模块的结合,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二)玻璃艺术制作技能模块 掌握多种玻璃材质兼容性的测试方式,烧熔拉线、粉料配比等,同金属线、金属粉、金属铂支架的衔接,了解膨脹系数、衔接配比的变化情况。在制造玻璃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要掌握气泡消除的技巧,相应的彩绘技术,热熔技巧,冷却工艺技巧,各种动植物的镶嵌工艺技巧,玻璃塑造造型设计,塑造技巧,并熟练运用切割、酸洗、抛光、钻孔、雕刻、研磨等工具。通过训练窑制铸造、灯工等玻璃艺术技能,熟读相关操作规程、安全标准要求,掌握实训相关工艺规定。 1.灯工技术课程 灯工是一种制作琉璃艺术品的技艺,以五六色的琉璃棒为主要材料,运用氧气和液化气在400℃-800℃喷灯的火焰中给玻璃棒加热,并使之融化变软,再借助钳子、刀片等小工具进行塑形,从而制成造型各异的琉璃艺术品。 2.窑铸技术课程 窑铸技术是玻璃艺术制作的一种类型。以雕塑泥、油泥等可塑性的材料为主要原材,根据设计,塑造成立体造型,通过耐火石膏翻制外模,在模具中放入玻璃料后入窑烧制,经过熔化、退火等工序,从而完成玻璃艺术作品的创作 3.吹制技术课程 吹制技术主要分成四个阶段:挑料、吹泡、塑型以及整理。是将长度约1.5米左右的铁管或不锈钢管的一端放入炉中加热至适当温度,从熔炉中蘸取玻璃液,然后将挑出的料,在滚料板或滚料碗中滚勺,从吹杆的另一端吹气形成玻璃料泡,或者利用玻璃本身的流动性形成料泡。通过不停地转动和吹气,借助钳子、剪子、镊子、夹板和样板等特制的手工工具塑造成型,制品退火后进行割口、烘口等加工处理,从而完成整个作品的制作。 (三)玻璃艺术创作实训模块 项目实训是玻璃艺术作品的主要实现形式,实训课程模块设置是整个项目的核心。强调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通过真题项目的专业训练,提高技术操作水平。 1.平面作品创作课程 玻璃艺术作为艺术品,需要具有一定的内涵表现及审美情趣,在作品中能够让观众感知作者所想表达的主题或意境。作品创作初期首先需要进行平面创作,从作品的整体形态走向,到作品内部细节的纹样走势,都需要进行合理把握。传统装饰纹样作为玻璃艺术品的呈现形式之一,往往被大量运用。通过该课程模块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纹样如植物、动物、人物以及建筑风景等相关元素在玻璃艺术品中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具象的呈现,也可以是抽象的意境表达。 2.立体作品创作课程 雕塑艺术课程作为玻璃艺术的先修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雕塑艺术在玻璃艺术品中的相关应用技巧。在实践部分,针对玻璃艺术作品的制造工艺,借助雕塑施工,提升玻璃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在理论部分,介绍雕塑的概念、类型在玻璃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通过雕塑艺术的制作流程,寻求玻璃艺术和雕塑艺术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提高专业制作技能和手段。 3.项目实训课程设计 此阶段主要是以完成具体的项目实际为目标,突出知识的引导性、应用性、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前期所学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或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项目式课程实训。项目的设定要求和工作情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生通过信息的获取制订相关工作方案实施计划。教师不再作为教学的主体,也不再作为承担评价的实施者,而是整个项目的观察者。在这过程中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能够加强他们在专业上与市场的对接,了解社会行业发展背景,锻炼团队合作的同时也提升了沟通交流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玻璃艺术创作提升模块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介绍一些极具吸引力的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精髓,分析其制作情感,这一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养成。 1.作品文化内涵提升课程 学生在初步掌握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后,需着重强化提升玻璃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因此,鼓励学生参观相关行业展览,参与各类玻璃艺术品创作活动,从艺术角度去感受文化特征,沉淀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符号,总结经验,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相关元素,完善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2.光媒运用与展陈课程 玻璃艺术作品并不是依靠其形态孤立的存在某一空间,它由其制作工艺、艺术形态、空间环境等相关要素交融影响,光媒环境对于玻璃艺术作品的意境表达至关重要。玻璃材质具有透明的特性,自然光经过折射反射形成了丰富的空间效果,此外,玻璃自身色彩的变换所形成不一样的环境色彩,光影效果,更是营造了优美的空间氛围,提升了作品的形态表达与形式意境。 三、与模块化课程相配套的辅助策略 课程模块设置完成后结合相关配套措施的跟进,可以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具体辅助策略如下: (一)建设专业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对于专业引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形勢下,较多高校玻璃艺术专业往往是由个别玻璃专业的师资结合其他专业师资形成,在建设发展中,容易形成因人设岗的问题,这大大制约了专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一个专业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专业梯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定期的行业师资交流、专业师资下企业进行业务能力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课堂教学再多,也比不过一个具体项目的实践。加强校企合作联动,把企业的项目引进来,课堂上进行真题项目的讲解实训,同时院校和企业建立大师工作室,让学生进入企业拜师,让企业师傅进入院校教学。这样,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专业学习,技术能力的提高能够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三)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 时代的发展伴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产生,在玻璃艺术行业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地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玻璃艺术行业才能进行有效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始,国家相关政策的实行,职业院校玻璃艺术专业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作为行业的参与者、引领者,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加强对玻璃艺术的探索。通过课程模块的实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作技艺、表达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制作出更加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意境的玻璃艺术作品,进而更好的推动我国玻璃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