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理解本质突破难点 |
范文 | 邵灵芝 [摘 要]口算出“几点差几分”是“认识时间”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的出错率一直居高不下。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后,改进教法,通过引导学生用“同步联动性”思想理解时针与分针的关系,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认识时间;时刻;同步联动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4-0028-02 在教学“认识时间”后进行的测试中,如图1所示的这道题多达45%的学生答错。经研究发现,错因大同小异,学生普遍认为:“时针接近数字5,标识5点,分针对准11,标识55分,所以合起来是5点55分。”笔者追问:“果真是5点55分?”这时,一些学生还是坚持己见,一些学生犹豫不决,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发现错误。由此看来,出错并非是学生看错,那究竟为何呢? 一、错因分析 经过与很多数学教师的交流,笔者发现,教师一般会指导学生采用观察法,细分为三步:先观察时针,时针指向哪个数,就读数定整时点,如果卡在两个刻度之间,读小刻度数不读大刻度数;再观察分针,指向哪个刻度,读数定分钟;组合两次读数,完成计时工作。 观察法的优势在于计时直观直接,容易上手,对读出“几点到几点半”之间的时刻又快又准。弊端也很突出:第一,静态观察,抹杀了时间的连续运动性;第二,人为割断了分钟与时钟之间的进制递进关系;第三,误差较大,由于学生的感觉系统不够敏锐,在遇到类似图1的题目时,容易误判时针的虚拟延长指向,他们不会想到“5时55分,时针应该走过‘5点刻度一大段距离,接近刻度‘6,所以应为4时55分”。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看“几时差几分”容易出错的直接原因是学生的感觉系统迟钝,间接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分针和时针的关联性运动”,只是采用静止、孤立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导致学生只能生硬地组合时钟数和分钟数。 二、用“同步性”思想理解时针与分针的关系 时针與分针是同步运动的,分针转速快,运转一圈是60分钟,时针转速慢,运转一大格是60分钟。也就是说,分针每小时转一圈360°,同时,时针每小时转一格30°。 笔者用“同步联动性”视点让学生先琢磨两个指针之间的关系,再来认读时间。所谓“同步”,意指尽管两个指针转速不一,但时针走一大格与分针走一圈的耗时是相等的,都是1小时(60分)。所谓联动性,即是分针每走一圈必然牵连时针走一大格。 然而二年级学生理解“同步联动性”有一定难度,无法及时领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点攻坚,持续渗透。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认读钟表分为三个阶段。 从教材的安排来看,对“同步联动性”的观念渗透,要从一年级的“认识钟表”开始。 一年级时,教师可以用灌输法。时针和分针同步运动,这点学生很容易就能感知到,不仅如此,许多学生还能认清两者的速度不同,但这并不代表学生理解了时针与分针的联动性。此时,教师要刻意规范对“整时”的表述方式。譬如“8:00”,一般解说为时针正好指向8,分针正好指向12就是8:00。这是一种用静止的眼光观察钟面得出的结论。改用动态的视点来描述应为:时针走到8的位置,分针恰巧再次来到12时,此刻正好是8时整。这样就能让学生在静态读数时启动动态推演思维。 此处的难点是准确动态构想出两个整点时刻之间的时段里时针和分针的联动行进情况,如8:00到9:00之间时针和分针的运行轨迹(如图2)。对此,教师要进行两项指导: (1)直接读数:时针指向8,分针指向12,是8:00。 (2)拨动分针带动时针一起走向9:00。 师(指着8:00):接下来分针怎么运动? (学生用手演示:顺时针画圈) 师:分针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针是什么状态?是原地踏步吗? 生1:也在缓慢运动。 师:时针转速缓慢是因为它需要走的路程短,只要从8走到9这么一大格就可以,而分针需要围绕钟面转一圈,路程漫长,所以转速快一些。两根针是同时从各自的起点出发,同时到达彼此的终点。 师:当时针快走到刻度9时,分针大概会到哪? 生2:也快行至刻度12了。 师:对,你会看到,时针即将走完一大格时,分针也即将走完一圈,继续往前走。当时针到达刻度9时,分针也正好到达刻度12,此时正好是9:00。它们是同步运行的。 教师还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感觉时间的“同步性”。如小明下课后在操场上踢球,小刚下课后在教室写作业,上课铃响了,他们听到铃声的时间是不是相同?他们度过的课间活动时间是不是相同?许多学生知道相同,但又受活动地点与内容不一样的干扰,以致说不出个所以然。此时,教师可指出,因为“同时上课,同时下课”,所以两人经历的课间活动时间是一样的。 三、转移重点 有了一年级对“同步联动性”的理解,在教学二年级相关内容时,教师不妨将教学重点放在“分点观察指针停留位置”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钟表计时的联动性。 如让学生通过观察相同时刻的钟面指针指向情况,感受到同样是4时多,但分针在整个钟面上的指向有变化,时针在一大格中的方位也有细微变化。具体操作时,可先采用“动态演示观摩后静态想象辨析”的方式。如先拨动分针,从4:15到4:30,再到4:45,动态呈现时针分针的运行过程。最后要用不同的颜色来描画时针和分针走过的轨迹,并静态呈现上述三个时刻的钟面情况,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对比这三个不同时刻分针与时针停留位置的差异,深刻体会分针与时针的“同步联动性”。 用指针“同步联动性”的观点以及“动态”的运动视角来认识指针计时的原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教学中会增设许多提示的环节,教学的进度自然慢了下来,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后面的教学效果必会大大提高。 显而易见的是,改良教法后,学生出错率下降到了18%(在第二课时后更低),与改进前的45% 相比,效果非常显著。 [ 参 考 文 献 ] [1] 钱守旺. 借力翻转课堂 实现少教多学——“认识时间”教学与思考[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5(Z1). [2] 赖艳.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认识时间》教学设计为例[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04). [3] 王菲,王世文,孙艳玲. “认识时间”教学实录与评析[J]. 小学数学教育,2012,(12). (责编 童 夏)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